美丽乡村石抗坝

穆如清风

<h3> <b>美丽乡村石抗坝</b></h3><h3><b> 石抗坝,一个行政区域6.5平方公里、40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很美丽。</b></h3><h3><b> 从亭子台入,缘青峰山和龙宝山夹道而行,渐进两三公里,两岸的山硬是向中间挤压,道路显得更窄。忽见两个连接池塘,池塘的水碧绿荡漾,水面上搭有宽米许的固定曲线性木板,形成长廊走道,供客人垂钓游玩,到了这里,就知道到了石抗坝村口。</b></h3><h3><b> 村庄坐北朝南,盐津河古称门水,是长江支流赤水河的支流,她的发源地就在这石抗坝沟头。村前,河水从小桥的几个涵孔流出,呈现小小的梯级瀑布,壮观美丽。</b></h3><h3><b> 村后,是一座高耸的大山,背靠喜头镇联合村,整座山脉绵延于学孔镇大山寨,山体像一只转头的猫头鹰,世世代代关爱着石抗坝村民的图腾。我也明白,石抗坝的先民们为何要选择这里繁衍生息,就是把这座大山视为他们克敌制胜,消灭兵灾的保护神,把大山当着通神,荫佑他们平安吉祥,生活殷实的缘故吧。</b></h3><h3><b> 村右是四合头组的白杨山,可这里没有一棵白杨树,是一片500余亩的精品果业园,以鸡血李为主;山上、路边,还有自然生长的杨梅、板栗、梨树。到了春天,鲜花盛开,黄的、紫的、红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散发阵阵醉人芳香,引来大群蜜蜂,专心致志钻进花粉采蜜。</b></h3><h3><b> 村左是老木丫组。顺着村口沿盐津河逆流上行两三公里,来到老木丫,便找到盐津河源。老木丫是一个小盆地,有江南水乡的美景。无论你站在哪一个角落,这里的景观都会让你欣赏个够,一饱眼福。200余亩的养鱼稻田,几十亩的养鱼池塘,中间建一假山,插上杨柳,供人们休闲钓鱼;山上,退耕还林栽种的桃树、梨树、李树,花开花落,无论哪个季节,都让你尽情休闲,赏心悦目;这里的乡民多为刘姓人氏,清.康熙年间,四川内江名门刘天国迁来仁怀落户的嗣孙,他们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b></h3><h3><b> 村中央是白果弯、青峰、田坝三组的相邻点,是村民最方便办事的地方。村办公楼、卫生室、幼儿园都集中在这附近。这里自古就是石抗坝历史文化的中心,就有无庙不古、无石不俏,无峰不奇,无处不幽的美誉,清光绪元年修建的和寺庙坐落这中央,过去香火旺盛,至今建筑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改办学校,是一间附设初级中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有县(市)长、科局长、乡镇长、名校长,医生、教师、警察、大学生、研究生等等,他们始终没有忘记乡情,时刻感恩家乡。</b></h3><h3><b> 石抗坝基础设施建设完好,水电路讯全通。各家各户,水龙头拧开,清水自然来。硬化一新的道路左右连接,交叉纵横。那条X390农村县道由南至北穿村而过,把整个石抗坝村划破成东西两半块,这条县道成为村里的子午线。连组路、连户路,组组相连、户户联通,外出四通八达。东连中元柏香坪、干堰沟;南连下坝、水塘;西连板桥上高速公路;北连喜头联合、学孔干河沟。</b></h3><h3><b> 石抗坝,周边天赐良缘,周围山水路相依。南临茅坝沟水库、流沙岩水库;西临遵赤高速公路、板桥水库;北临茅台机场,与机场遥相呼应,每天看到数架起降的飞机;东临中元境内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遵义至茅台机场,金沙经仁怀到桐梓。</b></h3><h3><b> 石抗坝村民勤劳勇敢,团结友善。全村1800多民群众,分布施、余、刘、杨等十多个姓氏,遍及六个村民组,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村民们把种养殖业、就近务工作为主要致富之路,农作物以蔬菜、洋芋、玉米、水稻、高粱、红薯为主;养殖业以喂猪、养牛、养羊为主;还有不少群众利用农闲中枢租房务工。由于村民们不辞辛劳,又有党的好政策,一个高寒僻壤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的村庄。家家户户,住的是水泥楼房,墙体粉刷铮亮,小院坝干净整洁,有的还点缀瓜棚果架;屋内沙发、餐桌、电热炉、电视机摆放整齐。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村民把灯打开,各家灯火齐刷刷地亮开了,各条路上,高悬的路灯发出洁白的亮光。这里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但有朴实独特的美丽,是一个安祥靓丽的村庄。</b></h3><h3><b> 村民们热爱家乡,回报乡情。老木丫60多岁的刘灿凯老人,眼见盐津河发源处的小溪,溪边草深泥堵,青苔满沟,他自发组织村民清淤泥土,拔除杂草,让小溪又露出欢快的笑脸,一路跳跃,一路歌唱,注入进赤水河,流进长江里。</b></h3><h3><b> 石抗坝,我童年就听得耳熟能详,不过耳闻不得一见。说石抗坝是块风水宝地,我妻天祖李致远,清朝中期在遵义府做官,请了堪舆师在石抗坝择得墓穴,欲葬其母于此,恐怕用地协商不成,便与土地的主人施家联姻,终得一地,葬下其母,这块地成了河村李姓人的坟山,李姓在这里建了寺庙,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我们也轻视过石抗坝地势高寒。有首民谣“石抗坝,高山山,十冬腊月把门关……”。</b></h3><h3><b> 石抗坝被扣上省级三类贫困村帽子,因为地区高寒,海拔1200米以上,庄稼收成低,产业单纯,群众收入不达标。</b></h3><h3><b> 2013年识别为贫困村,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扶持,精准施策,村级班子奋力图强,驻村工作组“一宣六帮”,齐心协力,采取党建扶贫,教育精准、医疗健康、生态补偿、产业就业、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保障兜底、社会救助、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系列扶贫措施,2017年贫困村出列,又经过两年的发展巩固,石抗坝旧貌换新颜,大变样了。</b></h3><h3><b> 村里建起了青峰龙泉厂,唯一角梳厂,酒厂配套包装车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贫困户就业。今年八月,贫困户分红村级集体经济每人347元,村民们喜笑颜开,神清气爽。方家弯组余老队长满怀激情地说,“农民分红是石抗坝村有史以来第一次”。</b></h3><h3><b> 每次党员会上,老党员们深深感慨:“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石抗坝道路建好了,水保障了;居民们住上了舒适的楼房,家里电视机、电饭锅,电气设备样样齐全;有的用上了高档家具,买起了轿车,过去炫耀一时的黑白电视机已销声匿迹,VCD、DVD、音响也不时髦了,替换的是液晶电视,要感恩共产党的领导”。</b></h3><h3><b> 石抗坝,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驻村两年,让我真正看到了党的扶贫政策在这里落地生花;真正看到了山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振兴新气象。</b></h3> <p>  办公楼前阳光明媚,喜鹊歌唱,人声鼎沸</p> <h3>村前池塘</h3> <h3>村口的盐津河瀑布</h3> <h3>村后大山</h3> <h3>盐津河发源老木丫沟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