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张作霖墓

幸福就是遭罪

<h1>&nbsp; &nbsp;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张老疙瘩,世称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最高权力者。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所乘的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后即死去。</h1><br><h1>&nbsp; &nbsp;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石山镇东八里有个小村落叫驿马坊,在村西头大片果树林中掩映着一座规模不小的墓园,这就是曾为一代枭雄的"东北王"张作霖墓园。</h1><br><h1>&nbsp; &nbsp; 进入园门映入眼帘的是两甬大石碑,规格一致、造型相同,为九眼透雕盘龙式。南面一甬是清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溥仪皇帝赐张作霖母亲的诰命碑,北面一甬是张作霖于民国五年十一月为其母立的墓碑。墓园周围为青砖花墙,简朴美观。由园门到坟前有64米长的青砖甬道,两侧砌起马路边石。两座坟墓为水泥筑成,圆拱形,后面一座是张母王太夫人之墓,前面一座是张作霖与赵氏夫人合葬之墓。墓园中曾经建有亭台楼阁,颇有规模,只是后来遭到了损坏。这些年,政府出资对墓园几经修葺。</h1><h1>&nbsp; &nbsp; 民国之初,张作霖刚刚发迹,对茔地未能大兴土木,只是稍具轮廓。当张作霖由师长而升任督军再兼省长时,官位显赫,自以为是茔地之灵,于是大兴土木,美化茔地,以壮观瞻。在茔地四周砌成花墙,墓门前边立了牌坊及凉亭。茔地门前,立有两根粗大的石柱,石柱顶上镌有石狮子。茔地坟前立了两甬巨型座碑,碑文清晰隽永,意在纪事颂德。</h1><h1>&nbsp; &nbsp; 后来张作霖发迹,由"东北王"一跃封为全国陆海空军大元帅后,旨意在抚顺章党附近,选有傍山依水、风景优美、地形出众之处,按照过去皇帝登基就位始修陵墓之例,也大兴土木,兴修元帅林。以北陵为模式,从北平西郊石景山隆恩寺以及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等人的墓地运来一些石马、石狮子以及翁仲等62件,建筑非常雄伟壮观,想以此作为葬身之处。</h1><h1>&nbsp; &nbsp; 张作霖没有葬在"元帅林",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张学良过早地离开东北后,始终没有能够重返故里。所以,张学良将其父的陵园"元帅林"完全建成,并将其迁葬于此之事,他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遂成终生憾事。张作霖葬在驿马坊村,是他的旧部张景惠等人操办的,这墓园原本是张作霖自己选定的祖坟,他的亡母以及原配夫人赵氏,都葬于此地。将张作霖移葬在这里,似乎是理所应当的。</h1><h1>&nbsp; &nbsp;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迫由北平退回奉天,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灵柩停放在沈阳东关珠林寺内暂厝,待抚顺元帅林修成后再行安葬。"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入沈阳,元帅林被迫停工,张作霖安葬元帅林一事搁浅。</h1><h1>在西安事变前夕,吴永恩之子吴廷奎随张学良在西安,张学良告诉他回沈阳尽快将大帅的灵柩葬于驿马坊茔地,并嘱托其照管好张家坟墓。吴廷奎回来后,会同张氏旧部多方托人与日伪当局及伪满协和会交涉。1937年吴廷奎和张作霖妹妹的儿子重孝护灵,将张作霖的灵柩由沈阳用火车运到羊圈子车站,再由人抬到驿马坊茔地与其妻赵氏合葬。当时张作霖的姐夫吴永恩在驿马坊主持迎灵安葬仪式。迎灵安葬仪式非常隆重,当时的伪报纸报道了这一移灵事件。此后吴廷奎也给张氏看管坟墓。</h1><h1>&nbsp; &nbsp; &nbsp;1985年后,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府3次拨款,责成锦县县委统战部会同有关部门主持维修。经过3次修缮,张氏墓园愈发显得肃穆庄严。 张作霖墓园业经地方政府大力修缮的消息很快传到海内外,并吸引了张氏旧部及海外张家后人。1986年7月,张学良将军旧部荆有岩、胡震、惠德安、郑殿起4位老人,专程来到石山镇驿马坊村,祭扫张氏墓园。1986年10月2日,张学良将军的侄女张闾衡女士、侄子张同光先生及夫人,分别从香港、巴西前来祭祖。1987年5月,张学良将军的堂弟张学文,偕夫人王文瑞及子女,在张学思夫人、全国政协委员谢雪萍的陪同下也来祭扫墓园。张氏后人深深感谢地方政府对张家墓园的修缮。据有关人士透露,上个世纪90年代少帅张学良也曾打算回国扫墓,但因故未能成行。如今少帅已然仙逝,扫墓便成终生憾事了。</h1><h1>&nbsp; &nbsp; 驿马方村距我家20公里,曾骑行过几次。</h1> <h1>文字:来自百度(有删减)</h1><h1>照片:幸福就是遭罪</h1><h1>制作:幸福就是遭罪</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