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游记

马六妹

南京明孝陵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棂星门牌楼 棂星指灵星,为天门之象。在古代,皇宫被比作天宫,入灵星门就是入天门,因此,灵星门被广泛用于宫室、坛庙,作为象征帝制、点缀皇家宫室坛庙的标志性礼仪建筑。所以明孝陵也有棂星门。 <h3>南京明孝陵翁仲路神道石望柱一对,呈六棱柱形,柱身雕刻云龙图纹。</h3> 南京明孝陵神道翁仲石像生武将及文臣。 翁仲为秦始皇大将,统一六国中立下功劳,死后秦始皇为记其功绩,将其铸为铜像立于咸阳城司马门外,因其生前身高一丈三尺,勇猛非常,后人尊为神。 <p>明孝陵神道石像路石马。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p><p><br></p> <h3>明孝陵石像路卧马。</h3> <h3>明孝陵神道石像路麒麟。</h3> <h3>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h3> 明孝陵神道石像路石象。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明孝陵石像路卧驼。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h3>明孝陵石像路獬豸。</h3> 獬豸(XieZhi)是一种神兽,熊目独角,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正直不阿”之意。 明孝陵石像路石狮。 狮乃兽中之王,显示威严,被佛教尊为护法的灵兽。 <p>明孝陵石像路有6种石兽,每种4名,两蹲两立,12对共24只石兽,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p><p>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动物全部是公的,没有母的,寓意为以阳守阴。</p> 御河桥,也称金水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因战火被毁现存3孔,为1995年重新修复,御河桥的桥基和两岸石堤为明代原物。<br> <h3>原为五孔的金水桥又称"五龙桥"。五座桥象征着孔子提倡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五座桥各有用处:正中的叫御路桥,专供皇帝行走;左右的叫王公桥,供宗室亲王或者皇室成员行走;再外面为品级桥,供文物大臣走。</h3> 金水桥是直通陵宫的桥梁。 <p>通往陵宫的大道,古时候在陵墓前开设的大道被称作“神道”,是帝王的专用道。</p> <h3>文武方门是明孝陵陵宫的第一道门。原门被战火毁坏。</h3><h3>1998年,中山陵园管理局依照明代孝陵规制,恢复其原貌。</h3> <h3>陵宫大门,门为朱红色,上有横九排竖九排共计81门钉,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大门。</h3><h3>因为九在古代是帝王的象征,所以在皇宫、陵墓中的门扇上往往是横九排竖九排的门钉。</h3> 红色也被赋予了封建等级的意义,它和门上的门钉、铺首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封建礼制的图像。凡是皇家建筑的大门门板上都是红门金钉。除了门钉数字外,大门的颜色、门环的材料也有区分等级的规定。 碑殿:进入文武方门向前便是孝陵大殿中门,也称享殿前门,清末在此改建碑亭,亭内立有康熙南巡谒陵时亲书的“治隆唐宋”石碑。 “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驮碑的赑屃(bi'xi毕喜),传说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又名霸下,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石碑下赑屃的尾部。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享殿位于碑殿之后,是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明代孝陵殿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明孝陵享殿须弥座台基。享殿毁于战火,仅留下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这是东西配殿剩下的遗址。 享殿下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东侧遗址。 <h3>享殿遗址西侧。</h3> <h3>享殿须弥座台基遗址,享殿台基四周有数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h3> 明孝陵破败台基 <h3>享殿遗址西侧。台基四周原都围有白石栏板、望柱及石雕螭首等,现在遗址上的古迹变成破碎的石雕。</h3> <h3>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h3> <h3>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于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h3> 螭(chī )或螭首,是古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h3>螭首在古代一般是为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br></h3> <h3>明孝陵内红门,俗称阴阳门,是通往洪武帝灵魂之所地。此门将陵寝分为前后两区,建立了“前朝后寝”的陵墓布局。内红门为三门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h3> 内红门门洞原是看守陵寝的太监居住的场所。 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石桥柱头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 拱形隧道,走上54级台阶便出隧道。 <h3>通往明楼的楼道,也称隧道</h3> 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宝顶砖墙上有民国时期刻下的“此山明太祖之墓”7字。此墙背面即为朱元璋、马皇后地宫所在地。 出隧道后西侧是登上方城明楼的台阶 <h3>从南京明孝陵开始,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明孝陵方城明楼形制。下部用砖石砌筑成的方形墩台,为“方城”,上部重檐歇山的碑楼,为“明楼。”</h3> <h3>明楼共有六道门,这是南面三道门,还有东西北面各一道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每扇门上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h3> <h3>游客坐在明楼内休息收听耳麦里对孝陵寝宫的介绍,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明孝陵背依钟山环境优美的建筑故事道不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h3> 明楼内部 <h3>易拉宝似的黄色挂卷为明清朝代所有帝陵的简介。</h3> 明楼东面一道门 <h3>明楼东侧台阶</h3> <h3>明楼东侧台阶</h3> <h3>左为方城右为宝顶,宝顶近似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即独龙阜。宝顶周围建有一圈以条石作基础的砖构城墙,形成宝城。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所在。</h3> <h3>方城底部须弥座,浓缩了建筑基座的标志性艺术。历经600年的风雨洗礼,孝陵方城的须弥座花纹清晰依旧。</h3> <h3>方城两侧各有一道黄顶红墙的影壁,壁上四角及中间装饰有精美的砖雕艺术作品。</h3> <h3>由于它特别的形制,因此也被称为八字墙。明孝陵的八字墙分列方城两侧,壁身砖筑,下为石质须弥座,红色壁身的中央及四角都用砖雕花卉装饰,在建筑中进行砖雕,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法,必须要有能工巧匠来操作。</h3> <h3>南方建筑上的砖雕比北方多,江南工匠常常要在一条大的梁上做雕刻,如果房屋是石材建造的,就在石材上进行石雕,而且都是精雕细作。北方由于天气干燥,在木材上的绘画能保持很久,南方多雨潮湿,以雕刻为主,所以有“南雕北画”之说。</h3> <h3>明孝陵影壁所雕刻的内容有万年青、各种缠枝花等。缠枝花流行于明代,是指枝茎呈波状连续的纹样,它以柔和的半波状线与切圆组合而成,在切圆空间缀以多种花卉,种类有缠枝莲、缠枝杜丹、缠枝菊、缠枝石榴花灯。这些砖雕花纹风格规范精致雕刻饱满圆润,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h3> <h3>钟山风景区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王朝都城城墙。</h3> <h3>城墙上面有很多小孔,这是日本鬼子侵占南京城留下的罪证。</h3> <h3>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h3> <h3>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h3> <h3>入住酒店留影</h3> <h3>与同伴在紫金山天文台百年紫薇树前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