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苏州拙政园(九)

求 雨

<h3>  爱新觉罗.福临是个自幼聪颖凡事观察,细心领悟,不善言表,心计方寸的天才幼儿。生着一副讨人喜欢的脸,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是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他最不辛的是早年伤父,有着皇室血脉的福临在刚满6岁被选定为接班人。</h3><h3> 福临六岁登基,(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在完善的条件下顺利入关,入主中原。同年实现创举,迁都北京。(1650年)顺治七年,由于当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处理朝政。</h3> <h3>  面对当时全国出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着不同程度的抗清运动,高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区域到京城到处能看到聚会、宣讲、口号,特别是京城!势有大清摇摇欲坠的可能,如果没有完善的举措和引导。走向很难预测……</h3><h3> 长期以来,朝廷内部“多尔衮”争夺残余势力屡见发酵,摆在顺治面前的情况绝对是错综复杂,如果处理不力很有可能一败涂地。俗话说: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历古说法确有道理一点不假,外部教训,就在眼前的农民运动首领李自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鲜明例子。</h3><h3><br></h3> <h3>  顺治帝看到发生在眼前的这些不祥症状,忧心似火,在思前顾后的考虑中,心里有着别样的难忍,似如束手无策,心絮天意之灵的依托。但是,顺治帝毕竟是传承世家,有盛事之灵的手段和有着高瞻远瞩的家道思路,运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维理念,把各种压力化解为推测到可以挽救的层面,不露声色地采取表面上还是以宽心待人,依托于宽松气氛博得众臣的口碑。</h3><h3> 他知道朝廷内有着虎视眈眈的南、北势力的争斗,内宦和外官的勾结,从而扩大范围,拉帮结伙。其中南派为首的陈名夏和官府陈之遴关系甚好,交谈、来往,二人经常出没在会所、社交、聚会、宴所,谈论有关当前明末清初的战事国策和多方运动的起因和原委,并有多人愿意出面当面弹劾:就是以陈之遴为代表的。</h3> <h3>  顺治帝知其不闻,静观事态,他多次找大臣筹商,以一派缺席另一派召集的方式,听!对当前朝政各个方面是否有撼动之心,不测之隐。</h3><h3> 陈之遴是一位早年功名成就的人,他的功:是当朝大臣都知道的,虽然已经是卸责的弘文院大学士和相国阁老之称的顶峰位置,但是,顺治帝心里清楚的知道,他在位期间贯彻的有关事宜以及商量的重大事项都是可以掂量的,不然顺治对陈之遴以前的过错望开一面,掌握着因人而异的尺度。同理陈之遴的名:是众臣们心知肚明的,已经出版了的诗词书籍都是刊于有名气的社区和名人推荐的风流轶事,是一位才气相当的名人。只是他的功大于名而逊色与自己,名!淹映功之下,更显底气十足。再者就是名门望族,陈之遴是一个不是缺一不可,而是完美无缺集一身的高官,真的屈指可数。</h3> <h3>  九月的京城,初秋时节,西下的阳光把最后一抹余晖留在了“乾清宫”的琉璃瓦上,虽已黯淡,却丝毫掩饰不住从那里泛出的特有的王者气度。</h3><h3> 顺治帝无心兴赏乾清宫自然景色的自然景致,继续翻阅着关于弹劾陈之遴的奏折,一切的事实确实是事实,夸张在所难免,嫉妒隐含弹劾之中。但是朝政需要他,顺治不能没有陈之遴,陈之遴更不能没有顺治,二者相辅相成确实是缺一不可……“此人还是要用”顺治自言自语地说;他手去拿笔,出于对大清的需要,思量着即将发生的变故,坚决地下诏!:从宽处理。消息传出,众将、大臣们目瞪口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陈之遴官复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h3><h3>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好景不长,陈之遴东窗再次事发,他再次被弹劾,顺治帝下令:以原官发盛京(今沈阳)居住。这年冬天,顺治帝又有反复,令:陈之遴回京入旗。</h3><h3><br></h3> <h3>  此时的天空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在皇色家属的屋顶自由踩点、揽食好不痛快!远处,天空正沫上了神话般的色彩。</h3><h3> (待续)2019.9.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