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琐记(七)一一封疆大吏

老郭

<p class="ql-block">  写家乡英埭头历史,有一个邻居肯定绕不过去,他就是从兑山街走出来的黄埔一期生,官至国民党军22兵团中将司令、国民党福建省主委、福建省政府主席等国民党要职的李良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非写不可而又难写的人。</p><p class="ql-block"> 一是时间久。李良荣从1914年离家上学至今已经105年,就是离开大陆也已70年;</p><p class="ql-block"> 另一原因是其直系亲属都在海外,其他旁系亲属在述说他时,一般也是道听途说。</p><p class="ql-block"> 另外,国民党军队在离开大陆前二十年,授衔的将军高达五千多人,平均年授衔二百五!而其中授于中将军衔的人也多达上千人。</p><p class="ql-block"> 这对于战事频繁、战火纷飞、最后被赶下海的国民党军队,其资料的完整性也是可想而知的,查找十分困难。</p><p class="ql-block"> 那么,作为厦门这种非战的边陲小城,即不是中原四战之地,李良荣更不是老蒋的江浙老乡,短短二十年,他是如何从一名流浪儿,变成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的呢?</p> <h3>一一李良荣像。</h3> <p class="ql-block">  李良荣,别号良安。出生于1908年1月27日。中等个子,身体壮实,皮肤黝黑。</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良荣出生在安溪县,因家庭贫穷送给同安杨宅。杨宅是紧挨着同安城南的一个大村庄,其第一个养父姓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良荣出生在同安凤南的西山村,送给杏林霞阳后又回到西山村。不管哪种传说,都说明李良荣由于家庭贫苦,从小颠沛流离,3岁时其父将他卖给兑山南尾井角(住英埭头兑山街)人李越兴。</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同安中华基督教会在英埭头开设教堂,建了小学,建起主会楼、修女楼、牧师楼,还有菓园、菜园,佔地约三亩。李越兴被选为礼拜堂执事。</p><p class="ql-block"> 清末社会治安混乱,匪患猖獗。土匪抢劫了李越兴家,并打死李的大儿子。大儿媳抱着女儿躲在水缸里,才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李越兴当晚因到礼拜堂值守才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李越兴买来李良荣是为了接嗣。接嗣,也叫接支,是为无子嗣而过继男孩釆取的补救措施,让该房不致绝后。这种做法在解放前的闽南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李越兴共有四个儿子。良荣接的是长房支系。</p><p class="ql-block"> 二房最后只剩下一位女孩,叫李佩莲,据说曾获博士学位。如是,她应是英埭头这个小小村庄中,学历最高者!</p><p class="ql-block"> 后来良荣及李佩莲在奶奶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珠联璧合。而李越兴所传的四房,成了三房。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 聪明而乖巧的小良荣,到李家后深受李家的宠爱,在母亲及祖父的悉心呵护下,快乐地成长起来。以至于李良荣成名后,有三个家庭要来认亲,而李良荣只认英埭头李家是他唯一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英埭头不同于普通农村,其政治、经济、商业甚至宗教中心的地位,化作培养和造就人才(参天大树)的肥沃土壤。</p><p class="ql-block"> 李越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将5、6岁的李良荣送到鼓浪屿美国人办的养元小学就读。</p><p class="ql-block"> 读完小学的李良荣正准备继续深造时,爷爷去世。家境一落千丈,无法继续供养李良荣读书,他开始了流浪生活。</p><p class="ql-block"> 经人介绍,十一、二岁的李良荣到同安的大嶝岛做帮工。</p><p class="ql-block"> 后又转到厦门春生堂酒厂做杂工。由于他的聪敏和勤奋,小小年纪就当上酒厂营业部购售协理。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酒厂购销科的科长助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一英埭头礼拜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在经历1959年8.23强台风后,受损严重。后于1965年倒塌。八十年代重建至今。</p> <p class="ql-block">1923年,15岁的李良荣加入许卓然主办的“靖国军随营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许卓然,1885年一1930年,福建泉州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孙中山同盟会,与孙中山成为好友。其短暂的一生,办报纸,办学校,毕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他是福建同盟会和国民党省总部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李良荣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16岁的李良荣受命伴送闽南地区革命青年,到广州就读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 在许卓然的举荐保送下,李良荣进入黄埔军校,成了黄埔一期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他从黄埔军校毕业,成了教导团排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正直的李良荣认为蒋背叛孙中山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愤而离队出走;到上海劳动大学半工半读,专修政治、经济和英语。</p><p class="ql-block"> 1929年,投身福建张贞师长部下任少校参谋、营长、教导队长的李良荣,率教导队进驻家乡同安县。</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军五年后的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回乡后他发现家乡最大的问题,居然是毒品泛滥!因为吸毒,很多家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盗匪猖獗而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成立同安县保安队,大力铲除婴粟,封查烟馆,查办毒贩,大力禁烟(毒)。同时打击匪盗,为家乡的禁毒和治安作出贡献,受到上司及乡党的好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1年被送到上海步兵专科学校学习两年,精研轻武器。毕业后任蒋军嫡系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还于1936年冬就读于国军参谋本部举办的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p><p class="ql-block"> 中途在1938年中断学习,参加兰封会战。 面对日寇土肥原两万多人的战役中,国军30个师几十万人,不战而败大肆溃逃,不得不将黄河花园口炸毁决堤,使几十万平民葬身鱼腹!</p><p class="ql-block"> 身为46师师长的李良荣孤军深入,艰苦血战,因官兵伤亡惨重才不得不退兵。后因该战役惨败而遭撤职,继续回陆军大学就读并于1939年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李良荣多次进入学校深造,成了文武全才的将领。</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李良荣在抗日战争中,特别是为福建的抗战作出一些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1年4月,日寇从连江登陆进攻福州。省主席陈仪及80师师长陈琪不战而逃,福州沦陷。李良荣主动请缨,组建福州江左纵队,在白沙镇附近埋伏,打死日军300余人,迫使日军放弃向闽北进攻的战略意图。</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还多次与日寇展开血战,消灭大量日军,最后克复福州,被提升为中将28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福建在抗战中的几次有名的战斗,包括小时候读过的历史书上记载的马尾抗战,几乎均为良荣所为或参与,为抗战尽了努力,使日冠在福建几乎无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委任李良荣为杭州和徐州的受降官,接受日寇无条件投降。</p><p class="ql-block">李良荣半生戎马,参与了抗战及解放战争中许多重要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33年10月,25岁就当上团长的李良荣,驻江西抚州金溪县浒湾。彭德怀指挥的红军三军团两千多人在进攻浒湾时,遭遇李良荣拼死顽抗。当夜,红军多次组织进攻无法得手。双方损失惨重,红军只能撤出战斗。</p><p class="ql-block"> 1946年春,国军28军整编改为28师。李良荣奉蒋之命,带兵从福建调往江苏。在兵团副司令李延年的指挥下,配合张灵甫的74师等部,攻佔苏北根据地的淮阴、涟水、东台、盐城等地。</p><p class="ql-block"> 1947年春,李部攻佔海洲,打通陇海线。不过,在三战涟水中,李部损兵折将,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李良荣所部作战勇猛,作风顽强,李爱护士兵,不吃空饷。这在腐败成风的国民党军队中是十分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不但没有因74师张灵甫的被歼而受责罚,反而升任统辖三个军几万人的二十八军军长。(辖28师、44师、83师三个师,总兵力相当于三个军)。</p><p class="ql-block"> 1947年秋,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失败,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武汉震动。蒋急调李部从华东战区转至华中,驻固始、孝感、麻城一带。</p><p class="ql-block"> 由于刘邓大军行踪飘忽,李部只在麻城地区与游击队打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几无建树,没想到却受到白祟禧的嘉奖。</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蒋军连连失败,不得不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李部重被调回鲁南、苏北地区,升任徐州剿总第九绥靖区公署主任。并领鲁南、苏北二十几个县的政权及驻军指挥权。</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披露,此时的李良荣看到蒋家王朝风雨飘摇,贪腐成风,内忧外患,尔虞我诈,不禁忧心忡忡,斗志全无,失败的阴影笼罩心头。</p><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李良荣与同为黄埔一期的同学黄维,一起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下辖28军、18军、10军、14军共四个军及一个快速纵队。其中的28军,是李良荣赖以起家的资本和发展的支柱。李怕当了司令官之后,28军为别人所控制,遂提出自己照样当28军军长,兼任兵团副司令即可。</p><p class="ql-block"> 这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国军内部,实为罕见,一时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这也让离开军队四年多、荒于军务、骄横拔扈、志大才疏的老同学黄维深受感动。可是,黄维想不到他将很快走向覆灭!</p><p class="ql-block"> 这一退让,也让李良荣逃过一劫。同年11月一12月,黄维兵团四个军加一个快速纵队10万余人,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全歼,黄维被俘,一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释放。</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的李良荣已被调到福建当省主席,接替湘人刘建绪,实行所谓的"闽人治闽",成为一方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长期由蒋光鼐、陈仪、刘建绪等外省人主政,特别是湘人陈仪主政时间最长。陈仪当政其间,税赋沉苛,土匪猖獗,福建省民不聊生,民愤极大。</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虽偏安于一隅,不过可是国民党政权的重要一环。他是老蒋退居台湾的最后跳板;更是蒋家王朝筹措华侨资金以支撑财政和不义战争的重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老蒋为保东南一隅稳定后方,争取闽籍华侨支持,不得不将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李良荣调回福建担当一把手,以慰藉福建人"闽人治闽"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主政福建期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杀战俘,优待政治犯。</p><p class="ql-block"> 这在当时即将土崩瓦解的蒋家王朝官员将领中,几乎绝无仅有。这除了得益于他一贯的性格正直外,主要是他结识和重用了大批本土进步人士。</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包括曾被林彪在漳州击败的师长,他的老上级张贞;还有李汉冲、梁灵光(解放后任广东省委书记、省长、轻工部长等职,福建永春人)等进步闽人,希望能作出有利于福建的事情来。</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成了他最好的谋士和朋友。他就是张圣才。张圣才,福建厦门集美坂桥乡(现侨英街道)后垵村人,距英埭头不过几公里。张出生于1903年,比良荣大几岁。他们都就读于鼓浪屿养元小学。</p><p class="ql-block"> 张圣才是个奇才,他的成就是全面而突出的。他是厦门《思明日报》的总编;创办《厦门日报》及许多报纸;是现在享誉全省的双十中学的创办者;戴笠最信任的军统特务,蒋介石曾亲为其颁发少将军衔和奖金;麦克阿瑟称其为间谍奇才。1946年张脱离军统。1948年8月,中共情报机构负责人潘汉年亲招他为联络员,而这种联络员潘汉年只有两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圣才一直活到2002年,享年100(虚)岁!</p><p class="ql-block"> 在张圣才的影响下,李良荣在闽主政时做了几件好事。他听从张的主意,释放政治犯;不杀俘虏。这些事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不可思议的。</p><p class="ql-block"> 菲律宾政府遣送300多名共产党员回闽,当时的东南亚共产党与中共关系非同寻常,很多外籍党员回国后可以直接转为中共党员。张假借李良荣的意思,叫厦门市长热情接待后予以释放。李良荣知道后不但不生气,还赞扬张圣才做得好。</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接到老蒋要逮捕张圣才的密电,故意将电报拿给张看,以致于让张圣才从容逃脱。</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在主政闽省短短半年期间,只将三个地方师勉强拼凑成第121军外,基本无甚建树。</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蒋命当了半年省主席的李良荣将职务交接给其心腹朱绍良,让李任副手。</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任命李良荣为22兵团司令,辖两个军驻厦门,兼任厦门警备司令。</p><p class="ql-block"> 8月,22兵团移防交给刘汝明第8兵团。李良荣奉命防守金门,任金门防卫司令官。</p><p class="ql-block">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李良荣的职务换了好几个。这主要是老蒋对不是心腹的李良荣采取的提防措施,也是蒋家王朝覆灭前的惊慌而混乱的举措。</p><p class="ql-block"> 据传,如果不是老蒋对李良荣的频繁调动,不是先把李的家属提前送往台湾,在张圣才和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策动下,李良荣许能成为起义将领。</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25日,解放军28、29军遣3个团万余人强渡海峡进攻金门,因渡船被炸毁,援军不至,被李部两万余人加胡琏三万人共计五万余人围攻,最后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或被俘!</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成建制的三个团被全歼,这在军史上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史称金门战役(国民党称古宁头战役)的结束,并没有让李良荣得到嘉奖。台湾当局以李备战不力为借口,撤了李的职务,调回台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一金门战役中解放军第29军85师253团,战斗到最后的古宁头旧址。</p> <p class="ql-block">  李良荣于1957年退出军界,奔走于台湾与马来西亚之间,从事工商业活动。</p><p class="ql-block"> 1967年在参加陈嘉庚先生的女婿,著名爱国华侨李光前的葬礼后,李良荣遭遇车祸去世,享年60(虚)岁。</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戎马一生,有两个拐点:</p><p class="ql-block"> 1934年,李良荣因在会攻福建第十九路军的战役中有功,被提升为106旅少将旅长。从士兵到将军,用了10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1945年,李良荣因抗战期间,作战勇猛,消灭大量日军,收复省会福州,被擢升为中将第28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从少将到中将,用了11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将功成万骨枯!</p><p class="ql-block"> 从流浪儿到封疆大吏,既有血又有汗,既有功也有过!</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能假设!</p><p class="ql-block"> 历史无法更改!</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读书,只有努力奋斗,机会来了,才会惠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出头天!(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 李良荣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一 老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2019-9-9</p><p class="ql-block"> 重新整理于2021-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