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小雁塔

巴山游民

<h3>游小雁塔记!</h3><h3> 到西安看小雁塔是我一直要完成的任务。从儿时起省城西安的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的故事就在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h3><h3>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h3><h3>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h3> 小雁塔是一种典型的密檐式塔,也为后来众多的密檐塔所仿照,第一层塔身上层层密檐,五层以下逐层收小,第六层剧烈收缩,整体呈现出一种流畅的美感。底层塔身没有什么装饰,舍弃了那种木构回廊,上层的密檐只是简单地用砖挑出,整体上保留一种丰满柔和的曲线,干净利落又令人心旷神怡。</h3><h3> 我是陕南人、对西安古城熟悉而陌生。做为陕西人,更为咱陕西拥有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技艺、感到骄傲和自豪。近年我游过了钟鼓楼、看过了大雁塔。今日闲情大发、便从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便乘坐地铁三倒三转(4井转1井转2井线)用时一个多小时、步行半点钟到达了心仪已久的小雁塔。在景区门口用身份证领取了免费观赏卷、依序进行了安检。进入院内第一眼就看到了屹立于院内的四座碑文、虽然碑文辨认困难,但是碑塔外围的雕刻文字完美清新、令人叹服,我拿出手机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咔嚓咔嚓狂拍起来。</h3><h3> 小雁塔的塔身和古钟最值得观看。据资料记载:小雁塔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1200多年风雨的侵袭和70余次地震的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裂开。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nbsp;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洪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nbsp;“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的面积虽然不大、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周围环抱着青山绿水,让人心情非常舒畅、来这里游玩的人大部分是外国佬和外地人。</h3><h3> 不知不觉2个小时过去了,今天虽是白露节、但秋老虎的热情非常热烈,不一会儿功夫我已是汗流浃背、一看时间已到正午时分,便匆匆赶往火车站、坐上了回家的列车。</h3><h3> 小雁塔的建筑水平和工艺表现了我国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它挺拔劲秀、娇小玲珑、是世界人们瞻仰的胜迹。为了讴歌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特做美篇一集分享于朋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巴山游民&nbsp;&nbsp;&nbsp;2019.9.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