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一世在品行

福建@魏联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当太行山匍匐在我的脚下,让人由衷地感叹:“昨日英雄山,勇士今安在?”</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作为长江支队的后代,我明白这里走出成千上万的勇士;他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由此许多人永别了这座神圣的大山。那一支欢送子弟兵南下的秧歌早已飘散,而勇士们当年奋斗的足迹永留于此。</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岁月在奋斗中离他们远去,但在我们心中深深印刻一道永恒的光荣痕迹。为了慎终追远缅怀先辈,让我们共同追忆长江支队光辉历史,共同寻觅被尘封己久的长江支队领头人——冷楚同志的人生轨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少年与求学经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冷楚,1899年出生在易县后部村一个书香门庭。取名杨述孝。其祖父因参与领导义和团斗争,被满清政府悬赏通缉,家被查抄而破产,全家靠其父母给人做零活维持生活。冷楚五岁时,家已一贫如洗,只好跟祖父在家学习。后来勉强读了三年私塾。冷楚的祖父习武好客、知书能诗、性情豪放、嫉恶如仇,常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讲土豪劣绅的贪婪无厌、为富不仁。童年时代的冷楚受其祖父的影响颇大。</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因生活所迫,冷楚从15岁离家北平等地打工。贫困教育了他,拼命攻读,克勤自进。他天资聪慧,过目不忘。业余时间自学英文、数学等,为其后的工作打下学识的基础。他兴趣颇广,喜欢文学,酷好写诗,还饶有兴趣地学绘画、拉二胡。1921年在北平中华印刷局工厂当校对员。通过校对北大教授著名西洋史专家李泰棻的《西洋大历史》讲义,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李泰棻见他少年有志,文笔超群,是个可塑之才,收他作为个人史稿的誊写人。一可让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书籍,二可挣些钱贴补家用。这时的冷楚视野有所开阔,对人生愈加开悟,故取名“杨曙晓”。</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投身革命</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冷楚考入教育改进社,充当统计生和统计助理员。他自学刻苦,广采博取,阅读了大量进步报刊,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一次,李泰棻在家宴客,冷楚见到了李大钊。李泰棻介绍说,李大钊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并简要地介绍了李大钊的革命活动。从此,冷楚对李大钊充满了崇敬与仰慕之情。不久,冷楚读到一本关于列宁的纪念刊《政治生活》。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状,忧国忧民的他,对于共产主义宣传,能听得进,感到欣慰。学习中得出了“俄国劳农革命最有利于穷苦人”的结论。这时,改进社中有人要介绍他加入国民党,冷楚回答说,三民主义建党纲领“不如俄国的劳农革命彻底!”介绍人既失望又惊讶。由此可见,冷楚朦胧的共产主义思想此时已确立。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冬,随调任教育厅长的李泰棻到了绥远。因工作关系,冷楚结识了绥远中共地下党员路作霖。1926年3月,冷楚同志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共青团绥远地方工作委员会建立,冷楚任团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同年6月,他正式加入共产党员,任共青团绥远地委书记,从此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发动绥远工农运动和北平“学潮”</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10月,我党在长城以北第一个地区性的领导机构——中共张家口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绥远设立特别支部,以归绥(呼和浩特市)大南街“玉盛”古玩店作机关,代号“绥德芝”,由冷楚与地委联系工作。当时,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中共绥远特工委帮助国民党建立了绥远党部,冷楚任委员,党部设在归绥旧城三官庙,实际是由中共党组织掌握着领导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共产党的活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月,冷楚到归绥县土默川一带开展农民运动。他深入蒙汉农民中间,组织基层农民协会,发动这里的100多贫苦农民参加了反对清丈土地的斗争,直到归绥县长被撤职查办。3月28日,在中共绥远地委的领导下,冷楚参与组织动员土默川农民为主的各界群众五六千人,在归绥旧城南的孤魂滩举行了“绥远难民大会”。迫使绥远都统商震答应了各界群众的6项合理要求,取得斗争胜利。在绥远期间,他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奔波在察哈尔农村、牧区,深入工厂、学校,指导那里的革命斗争。</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0年2月,冷楚化名杨洁斯由北平来到河北省南宫县,利用中学国文教员的身份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创建了中共南宫县委,并任书记。因遭国民党通缉,他被迫回到北平。其间,他受党指派,日夜奔走于北平城区和门头沟之间,传达党的指示,开展工人运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3年,党指派他到天津开展工人运动,他深入到天津邮务、电业工人中开展工作,发展反帝大同盟盟员,建立赤色工会组织。</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冷楚的革命生涯在呼和浩特以至内蒙古的革命史册留下一笔浓墨重彩。</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回顾那段革命经历,他在1955年,为老战友李子光(河北省副省长)填词《沁园春》中写道:</b></h1><h1><b> “踏雪绥边,从戎西夏,秋过春迁;</b></h1><h1><b> 漂泊一身轻,全无挂碍,沙场牢狱,突往飞还。</b></h1><h1><b> 盘山红旗,京畿夜话,笑看豺狼只等闲。”……</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4年夏,北平党组织再次遭到严重破坏,他和聂真等同志为坚持斗争,建立了北平党的临时工作委员会,后参加以王学明为书记的市工委会,担任组织部长。</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11月,中共河北省委成立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冷楚任组织部长。此时,国民党置国家民族于不顾,策动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危急,北平党组织果断决定,立即在各大学中开展宣传中共“八一宣言”的活动,并决定在12月9日在北平以请愿方式,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冷楚同志是主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36年1月,中共北方局正着手清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并决定扩大党的活动地区,在太行山区筹备成立冀察晋特区,以适应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中共北方局决定,冷楚同志任冀察晋特区书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两次入狱 侥幸生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一片血腥的白色恐怖之中,党的工作转入地下。不久由于叛徒出卖,绥远党团组织暴露。一天,冷楚同志奉命只身去北方局汇报工作,刚出门即被扣押,他为保护楼上战友和党的文件,大声斥责反动军警无理抓人,为楼上的同志赢得时间烧毁文件,并从后门安全脱险,自己却不幸落入魔爪。在解往宪兵司令部途中,他机敏地将秘密文件揉碎塞在汽车座垫下面,使党的机密免遭损失。同年9月,国民党绥远省特别法庭开庭审讯。冷楚在敌人法庭上,神态自若,从容不迫,慷慨陈词,痛斥强加给他的所谓“罪状”,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绥远团地委丁钰文等三人被捕后经不住敌人的威逼诱惑,变节投敌当庭供出绥远党团组织时,他怒不可遏地厉声痛骂可耻的叛徒。敌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放声高唱《国际歌》,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忠贞不渝的大无畏精神。冷楚同志的革命精神使敌人恼羞成怒,反动法庭把他判处死刑,押往监狱等待处决。他身处绝境视死如归,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奋笔写下了壮丽的《浩气歌》,抒发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b></h1><h1><b> 漠北羁政囚,塞上寒风骤;</b></h1><h1><b> 发乱频搔首,对影惊颊瘦。</b></h1><h1><b> 今夜中秋夜,月色明如昼, </b></h1><h1><b> 清光掬作酒,且把心浇透。</b></h1><h1><b> 呼气入九天,怒与苍龙斗; </b></h1><h1><b> 苍龙舞白霜,激情热欲狂,</b></h1><h1><b> 向月频招手,协力复高墙! </b></h1><h1><b> 凛凛悲歌壮,声敲月魄门,</b></h1><h1><b> 恨无双羽翼,飞去入云津。 </b></h1><h1><b> 战士驰沙场,成俘亦春蚕,</b></h1><h1><b> 化育吞桑露,吹丝甘自缠, </b></h1><h1><b> 慷慨遭鼎镬,温暖寄人间。</b></h1><h1><b> 月落西山后,东方明未明, </b></h1><h1><b> 幢幢下黑幕,晦暗断鸡声!</b></h1><h1><b> 恨深不可泄,血煮心头热,</b></h1><h1><b> 仰面喷太空,雨洒全世界。 </b></h1><p class="ql-block"><b> 1927年中秋节于狱中</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军阀混战爆发,北方政局遽变,国民党在绥远的势力即将被奉军取代。混战之中,冷楚同志幸而被他的同乡审判处处长王荣欣慨然搭救逃出虎口,他恢复自由后,化名“冷楚”,重新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去。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次被捕于1936年春,冷楚奔赴太行山区,途经河北易县时,不幸再次被国民党军警抓捕。关押在保定第四高等法院看守所。在狱中,他始终未暴露自己的身份,法庭只得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判了他六年徒刑。就在判决的第三天,他便领导难友进行了绝食斗争,以后还进行过其他形式的灵活斗争,迫使敌人让步。不仅改善了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还挤走了蛮横凶狠的看守班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兵临保定,国民党政府官员随溃军南逃,狱中犯人也乘机越狱四散。就这样又一次侥幸生存下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冷楚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怀着对党的思念,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叛徒的切骨仇恨,奋笔疾书,创作出了《耘归》、《芝妹之死》、《刑场》、《二亩地》等小说和《浩气歌》等大量诗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热血洒太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冷楚出狱后,历尽艰辛到达太行山区。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复发,危在旦夕。而基层同志并不知冷楚的身份,不敢贸然收留,于是向区党委汇报,当时的区党委书记陶希晋同志得知这一情况,马上派人把冷楚送往医院,且下达指示:“这是我们白区很重要的一个负责人,一定要把他救活!”</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党,同样珍惜他这从九死一生中逃出来的忠诚的儿子。1938年起,冷楚同志先后任晋冀豫区党委党校教务长、校长等职,肩负起培养党的干部的重任。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扫荡频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生活极为艰苦,冷楚同志不顾自己瘦削的身体,团结党校教职员工,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为各级地方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1年,冷楚同志曾先后担任过太行区中共二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副书记等职。当时日寇在军事上,调集重兵压向太行山区,进行更加残酷的反复“扫荡”;在政治上,推行其反动的“治安强化运动”,扩大敌占区,蚕食根据地。二分区靠近太原,处在正太、同蒲两条铁路之间的三角地带,所以,日寇十分重视。在二分区大量修筑碉堡群、封锁沟,对抗日军民实行了惨绝人性的烧、杀、抢三光政策。在斗争最紧张、环境最残酷,最困难的岁月里,冷楚同志同地委书记赖若愚一起领导全区抗日军民,紧紧依靠群众,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广泛开展游击战和交通阻击战,给敌寇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实行精兵简政、勤俭节约,组织群众生产自救等措施,终于战胜困难,坚持和保卫了根据地。</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2年是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岁月,9月,冷楚调任太行四地委书记。他注重调查研究,深入长治、潞城、壶关等敌占区与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广泛接触,了解抗战的实际情况。10月10日,冷楚召开中共太行四地委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当前首要任务是号召各根据地、友军区、敌占区群众紧急动员起来,全力开展秋收斗争,彻底实行空室清野,为反“扫荡”军民提供粮食需求。二是强调发展党的组织,加强抗日武装组织;改造维持会实行两面政策;巩固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群众抗日。三是壮大地方游击队、武工队,组织力量集中打击伪、顽反动势力。冷楚在长治执政的这段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太行区党委让他好好总结一下,他写出 《 长治工作的初步研究提纲 》 ,对后来长治抗日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3年9月,太行区党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全区开展整风运动,区党委党校担负了对全区县团以上干部分期进行整风学习的任务。冷楚被重新调回党校任党委书记。他注重结合当时抗战、生产、教育、群众运动和党的建设,以实际情况联系党的历史,启发学员提高思想觉悟,特别着重从思想方法上总结经验,收到较好效果。</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4年1月,秦基伟任太行一分区司令员、冷楚任太行一分区地委书记,地委驻地在赞皇县王家坪,在那里领导太行人民进行英勇抗日斗争。这一带敌人常常突袭八路军,为此,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指示:要加强对敌人内部的情报侦察,选派得力人员打入敌占区从事这一工作。秦基伟、冷楚领导的太行一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开展城市工作的指示,成立了由冷楚任书记的“中共太行区石门 (石家庄)城市工作委员会” ,专门领导开辟石门城市地下工作,使我们牢牢掌握对敌作战的主动权,很快组织发动了春夏季攻势,拔除了敌人的第二、第三道封锁线上的大部分据点和碉堡,收复了被敌人占领的元氏县的一些村庄,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5年8月20日,太行军区划归晋冀鲁豫区,秦基伟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李雪峰任太行军区政委。下辖6个军分区,胡震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冷楚任政委并兼太行第一地委书记、石门城委会书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早日接管石门(即石家庄)这座大城市,太行区党委及其第一地委派出大批负责干部到石门城委和石门办事处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6年5月底至6月初,冷楚同秦基伟领导指挥了元( 氏 ) 获 ( 鹿 ) 战役,解放了元氏以西的广大地区。这就是解放战争史上称作“三打元氏”中的“一打元氏”之战,为解放石门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年年7月,冷楚调任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太行区党委在这个时期领导全区开展思想和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新情况下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反奸反霸斗争和诉苦运动、土改运动、大生产运动,作出了显著成绩。同年底,太行区党委、太行行署和太行军区在长治召开第二届群英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检阅胜利成果,总结经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会议涉及太行区4个专区近50个县,427名英雄模范代表出席会议,3万多群众参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区党委、行署、军区、武委会的领导出席会议,李雪峰、李一清、赖若愚、冷楚和驻扎在长治北郊的民主建国军司令高树勋等出席,秦基伟、黄镇和冷楚题词。会议的主旨十分明确:发挥英雄带头作用,加强生产,保障前方供给,为夺取胜利提供坚强的后盾。</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7年6月,冷楚调任太行区党委副书记。这一时期,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为支援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钳制敌人,冷楚与太行四地委书记贾久民领导军民在豫北向敌人进攻,解放了太行四分区。同时动员大批干部和民兵配合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开辟豫西新区。</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8年10月,冷楚接替赖若愚任太行区党委书记、太行军区政委等职。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在全区开展整党和土地改革,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和制止了一些地方“左”的错误,并从实际出发,亲自制订了土改的分类指导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推向高潮,在全区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为发展新区以及配合刘邓大军南征的战略行动提供思想上组织上的有力保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披肝沥胆 南下八闽</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初,按照中央和华北局要求,</b><b style="font-size: 20px;">由冷楚担任党委常委、书记,刘尚之(常委、组织部长),周壁(常委、宣传部长),叶松(常委、社会部长),刘裕民(委员、行署主任),陶国清(委员、军区司令员),侯振亚(委员、组织副部长),</b><b style="font-size: 22px;">七人组成南下区党委(即“长江支队”党委)。奉命带领太行、太岳两区4000多名干部南下。</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武安集训时,冷楚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他分析了国共和谈情况,要求大家学习有关方针政策等文件,搞好军事训练,做好南下准备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同年4月8日至14日,冷楚同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宣传部部长周璧一起到刚解放的北平,参加4月的中共中央华北局会议。</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4月15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双清别墅″接见冷楚、周壁以及陶鲁笳。毛主席一一询问了他们的姓名、籍贯等基本情况,以及太行区农民生产、生活的情况,朱总司令询问了手工业方面的情况,冷楚等人分别做了简要汇报。接着,出乎他们预料的是,毛主席并没有谈论当前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是与他们畅谈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四面”是指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有双方,所以合称“四面八方”。这是针对新解放城市的经济工作中出现的盲目、片面思想,甚至“左”的错误倾向提出的,希望他们能够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聆听毛主席的这番谈话后,冷楚茅塞顿开,并且他之前所发表的讲话也相应得到印证,因此他对南下工作更加充满信心和干劲。</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4月23日,南下区党委在武安召开第二次南下干部大会。由冷楚同志传达了华北会议精神以及南下的部暑;确定长江支队由华东局分配,渡江后结集丹阳,南进目标预定在苏南。</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4月24日上午,长江支队在武安城东门外广场召开誓师大会,场面庄严,士气激昂。在响亮的口号中,先遣队出发 : 一部分由冷楚、李伟、王竞成等人乘坐中型吉普车,直奔中原局所在地河南开封;一部分由杨文蔚、赵源等组成战勤供卫队,负责支队的行程路线及粮秣供给。</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南下途中,由于冷楚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到江苏州时心脏病复发,送进解放军陆军医院。刘伯承同志嘱咐院方一定要把他治好。接受治疗后,在南京玄武湖疗养。长江支队按原计划是接收苏杭的,但由于解放战争发展迅速,长江支队转随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福建作为台海前线,对敌斗争严峻,陆路交通不便利。冷楚的身体又如此虚弱,鉴于以上因素的考虑,邓小平同志就跟冷楚说:“像你这样的身体就不要去福建了,你就同柯庆施一起在南京工作吧。”冷楚婉言谢绝了,并且给长江支队的所有战友们写了一封信,说“你们先去,待我病好了以后,我一定赶上你们,一定去福建”,并鼓励他们同当地的干部一起并肩战斗。随后,身体有些康复,冷楚辗转了十天十夜到达福建,前去迎接他的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长江支队抵达浙江江山新塘边时,张鼎承同志主持召开支队的主要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共华东局的决定:成立中共福建省委,张鼎承、曾镜冰、叶飞、韦国清、方毅、梁国斌、伍洪祥、刘培善、冷楚、陈辛仁、黄国璋等11人担任省委常委,张鼎承任省委书记。</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次年,冷楚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福建工作期间,冷楚 积极参 与领 导了 清 匪 反霸、三反五 反、土地 改 革 及 党的组 织 建 设工 作。他 特 别 重视 抓紧 县 以 上各 级党组 织的建设,认真 贯彻中 央关 于 新 解 放 区 的有关 方 针 政 策,在团 结和 培养 干 部 方面 卓有 成 效地 开 展工 作,并坚 决 维护 党的团结,调动一 切 积 极因素 投 入 社 会 主义 建 设。</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 冷楚 曾 一 度 任 华东 行政 委 员 会 人 事 局局 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55年,组织上考虑到冷楚健康欠佳,让他到中央政法干校担任副校长。调干校时,理应开个欢迎大会,但他拒绝了这种传统作法。他一到校,先是个别听取毛铎副校长的情况介绍,以后又单独深入到各个科室和教学班具体了解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指示。他每到各个科室和教学班与大家见面时,总是自我介绍说:“我叫冷楚,调来干校同你们共事来了,今天特来看看你们。”平易近人,毫无官架子。</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他从严治校,真言播响;每道指示一针见血,很有针对性:</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1、强调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他说:“谁来领导、组织、监督、检查和保证我们学校的工作呢?毫无疑问,是由我们党来领导这个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2、教研方面,他认为“苏联教科书是宣扬社会主义的,这是我们的方向,不可不学;但是,在干校里搞政治经济学教学,应逐步体现中国的特点和政法工作的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3、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他明确地说:“在政治上要多帮助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团结他们一同搞好教研室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4、对于学习态度上,他认为“我们党是讲究真才实学的,并不讲究‘文凭’或什么‘招牌’;不熟悉的科学,只要肯下苦功夫,是可以学到手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5、提出了“学校是思想加工厂”的口号,强调了思想改造工作的极端重要,他认为:“思想改造工作是个长期的任务。所谓改造,包含着质变的涵义,任何一个同志思想上的质变,都表现他马列主义革命者的成熟程度的发展。”他常说:“思想改造工作对我校学员和干部都是适用的。”还说:“在校工作的党员干部大多数和学员的大多数,都可以称作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存在个人突出的特点条件,因此,越是知识分子,便越是要提高自觉性,加强组织性,绝不能放松思想改造工作。”</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6、强调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以党治校的基本武器。他严肃批评了个别同志把批评说成“开刀”的错误说法,他说:“如果谁把批评当做‘开刀’,说明他还不认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他是不够格的共产党员。”</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强有力的思想指引下,全校空前团结,办校热情空前高涨,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夜以继日地钻研业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1956年和1957年这段时间里,干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普通班、高级班以及各种师资班的训练任务;而且还承揽了中央政法干校的东北分校和西北分校以及中南政法干校的讲课任务。同时,还创造性地编写和出版了在全国尚无先例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原理、民事诉讼法的教材,以及编写了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等各种通俗讲义,供全国兄弟院校试用;并给兄弟院校直接输送了近200名办学骨干。当时,中央政法干校所发挥的能量,在全国政法教学战线上,充分显示了“工作母机”的作用。</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风动一世在品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62年6月17日,冷楚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入党时誓言。</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他生前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从不要组织照顾,更不图稍利于己。作为行政7级干部,在干校中级别最高,按规定是住城内的四合院,但他坚决不同意。只住三间校内简易平房(约40多平方米),其中一间为伙房兼食堂;一间给妻儿住;一间为冷楚同志本人的卧室兼书房和会客室,屋内放着两三张木椅,别无其他任何摆设。凡到过他宿舍的同志,无不为之感动。有的说:“一个部长级干部所住的宿舍,还不如科长级宿舍,只有老革命、真共产党才能做到这一点。”组织上给他派来警卫员,他全都辞回。从福建往北京搬家时,组织上救济他200元,几次送到家里,他坚辞不收,最后还是如数交还给了组织。离福建时,他肩扛一麻袋书籍,别无长物。在中央政法干校,他吃食堂,排队打饭;起初大家误认为他是学校的“水电工友”。他的专车非公不用,更不准妻子儿女乘坐,从不不搞特殊,时时处处与干部群众融在一起。正像他在给子女的一首诗中说的:</b></h1><h1><b> 斗争革命五十年,</b></h1><h1><b> 牢狱沙场两不闲,</b></h1><h1><b> 莫谓老来无劲气,</b></h1><h1><b> 导儿犹可走前边。</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他一向生活简朴,旧衣布衫守清贫。也正因为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从而坚韧他对向往事业的乐观,保持革命意志永不消沉。</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他临终前,留下遗言:</b></h1><h1><b> 1、将自己长期收购和珍藏的3000多册古典和精装本书籍,无偿地赠送给干校图书馆;</b></h1><h1><b> 2、将遗体送给医院作科学研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冷老走了,他微笑着把那些美好的希望留在那苍茫大地,托咐给他所钟爱的太行山。多么雄伟而神奇的太行山啊,你听,它正在对着浩瀚无际的蓝天,唱着那壮丽的生命之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文墨有终,追思无限。谨此七律一首,奉敬先贤。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七 律 怀念冷楚同志</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太行绥远历风尘,</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御侮兴邦斩莽榛。</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冷对铁窗伸大义,</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甘为战骨以成仁。</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一生坎坷何曾说,</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半世功勋不自论。</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此去身如泰山重,</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功标党史励来人。</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参考资料:</b></h1><p><b> 1、音容宛在 风范永存 ——纪念冷楚同志九十诞辰”(1989.07.13 人民日报)作者:李雪峰、张磐石、平杰三、 聂真、毛铎 </b></p><p><b> 2、《冷楚纪念集》作者:申春、冷允澈</b></p><p><b> 3、“冷楚在中央政法干校”作者:叶云</b></p><p><b> 4、《秦基伟回忆录 》:</b></p><p><b> “大旗之下,我分区部队奉命出击平汉线。此时,分区领导有了很大变化,郭峰、杨克冰等同志已调走后,冷楚同志任政治委员,胡震同志任副司令员,王远芬仍任参谋长″。</b></p><h1><b> 本文发表于《长江支队英烈》书号ISBN978―7―5098―4036―8</b></h1><h1><b>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b></h1><p><br></p> <p class="ql-block"><b>1959年,毛主席、周总理出席中央政法干校校庆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左2康国雄(女婿,总参四部干部)、左3冷允澈(大女儿,总参四部干部)、左4平杰三(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左5李雪峰、左6聂真、左7毛铎(原中央政法干校校长)、左8申春(《冷楚文集》主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原创作品,拥有著作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