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记忆

东西传媒

<h3>  时间如流水般每一天都在流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2019·9·9,人们总是把九作为最为吉祥的数字,习惯称为:九五之尊、九九长寿、天长地久,最多感慨的我们家也同样有与九相关的故事和情结。</h3><h3> ——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心中早就想写的欲望和冲动,终于在今天清晨五点多的时刻开始了我的《青瓦记忆》</h3><h3> 当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在全国各地高唱的那年的某月某日,我来到了这个多彩的世界……</h3><h3> 川中资阳雁江丹山的小山村陪伴我的小青瓦开启了人生之旅。</h3><h5> <font color="#39b54a"><i>(以下部分资阳城区老照片由姜商波提供)</i></font></h5> <h3>  小时候的我懵懂无知的与蜀中资阳浅丘大地相拥,丹山大岩村黄家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就是生养我的故乡,随处可见的青瓦房成了我一生的记忆。</h3><h3> 我的家属于半工半农组合,父亲常年外地工作,我记得父亲最初在成都木综厂工作过,后来又去了四川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第四工程公司(也就是如今的华西集团)重庆、宜宾等地方,一生为华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母亲把我们兄弟姊妹四个拉扯长大实属不易,加上我的外婆家属于地主成分就更加的抬不起头,在我的记忆里善良的外婆是经常在开会时挨批斗的,戴尖尖帽,挂大牌子、跪高板凳和碎瓦片成了常有的事,我幼小心灵的创伤由此开始。</h3><h3> 我们是非常期待子女多读书能成才的,家教特别的严,记得我六岁时还没有灶台高,就要让我搭个小板凳做饭,刷锅洗碗成了家常便饭。偷懒还会被母亲用黄荆条抽打;那个时候农村还是大集体,母亲一大早出工山上干活挣工分,我们在家的小孩就得包揽家务活。</h3><h3> 小的时候农村的小朋友真多,童年伙伴也是上百人之多,每个家里都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以至于几个小伙伴玩火柴把我们住的老宅院烧掉了,几家人的房子就这样没有了。这也成为了我一生中难以抹去的灰色回忆,青瓦房顷刻间化为乌有成为了碎瓦片狼藉不堪。</h3> <h3>  我在农村的日子可谓是调皮至极,爬树掏鸟窝,下河沟摸鱼、捉黄鳝泥鳅、逮螃蟹。那时候的稻田里小河沟到处都有鱼虾,这是真正的美味。后来由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入侵,这些天然的家乡美食也就随之消失殆尽。那时候的我得为家里出力,打猪草,收晒粮食,到山上土里翻红苕藤,不小心还要被菜花蛇惊吓;每到农忙季节,插秧、打谷子,点小麦、豌豆、葫豆总之有干不完的农活;有的时候也会伙同几个小朋友去偷桃木李果,偷点花生来吃。我们家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挣工分,常年用钱来补工分,分粮食也少。包谷糊糊、汤红苕、就是我们的重要生活食物。</h3><h3> </h3> <h3>  在那年月渴望跳出农门,逃离乡村是许多山沟里孩子最大的梦想,殊不知故乡也成了年老时想回又回不去的地方……</h3><h3> 那时候农村里谁家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都是让别人羡慕不已的,可以说简直就是大富豪啊!</h3><h3> 我们家有一部收音机,它伴随着我度过那少年时光,由于信号不好常常山上放牛也带着这收音机到山坡上听外面的世界,听流行歌曲、听国家大事新闻播报。旁边牛儿自由自在的吃草,我躺在山坡的草坪上遐想着我的未来美好的生活……</h3> <h3>  老照片勾起我这已过知天命人的美好回忆,虽然已经是回不去了,亲人也在这老照片里逐渐离我而去,那山、那水、依然还在脑海深处。</h3> <h3>  青瓦记忆有许多过去时光不老的故事,走出农耕时代,去到远方陌生的世界继续延续着生命的传奇。</h3> <h3>  资阳市(当时属于县级市)第二中学的牌子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渊源。</h3> <h3>  我的外公、外婆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影像,我的外公徐凯老师是川大毕业的高材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3年,在当地教育界还是小有名气,听说他曾在资阳中学、伍隍中学、隆昌中学任教,我的记忆里丹山中学是他老人家走完人生最后历程的地方。</h3><h3> 对于外婆我的记忆就是有好吃的糖果,香肠腊肉等等……</h3> <h3>古老的建筑留下了许多当年映像</h3> <h3>  这些商店给我小时候的最深记忆就是油条、包子、面条、油糕、油粑粑之类,总期待大人赶场回来时能带着这些美食给我们吃。</h3> <h3>  青瓦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时光记忆,也是民间民俗文化最朴实的见证。</h3> <h3>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伴随着这首旧时光歌曲去追忆那逝去的年华。家里的人来来去去,我把我人生中那段时光记录成文字,虽没有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她的美好,但我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老家,我的青瓦记忆,愿岁月静好、国泰民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