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和我曾经的老师们

清水雨荷

<h3> 在人的一生中,肯定有那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内心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或许彼时彼刻看似不经意,又或者随着岁月的更替,已经被淹没在时光的背后。然而在某些时间的点上,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会“强烈”地从内心流淌出来,串联成影响自己一生的关键印记。<br></h3><h3> 再过两天,又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是第35个,而我自己也从当时稀里糊涂地当上了老师的黄毛丫头,而今已矢志不渝地在教坛上走过了近30个春秋。漫漫30年,对老师这份职业,对教育这项事业似乎更多了一些感悟和理解。孩提时代,青葱岁月中“我和我的老师们”的那些故事便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鲜活”地重现了出来。如今回忆起来,他们,或用为师的治学精神,或用为人的爱心慈怀,或以处世的人格品行,“悄然”而又“深刻”地浸润着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h3> <h3>“<font color="#ff8a00">看你那么瘦小,很是心疼”——她教会了我“仁爱”</font></h3><h3>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大家都一样贫穷,一样物质贫乏的时代里,我家又显得格外艰辛,母女俩相依为命的日子里,让幼小的我瘦弱且自卑。那是一个冬季的晚上,呼呼的北风中,我的启蒙老师(当时村子里都叫她“小周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顶着浑身的寒气,从怀里拿出一个瓶子递给我妈,说“孩子太瘦小了,瞧她的手臂就像剃刀柄(方言,意“瘦小”),我买了一瓶鱼肝油,给她补补营养,孩子很聪明的,我很喜欢她。”说实话,“鱼肝油”这个字眼我也是第一次听到,那时那刻,我觉得这“鱼肝油”肯定是“灵丹”,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长高长大,事后我妈像珍宝一样把这瓶“鱼肝油”藏起来,每天我极其珍惜地慢慢地品位着它所带给我的甘甜和温暖。那一年,我也当上了班长。</h3><h3> 后来,我一直在外面求学,而后工作,彼时的小周老师变成了大周老师,后来听说又去了南京她儿子那儿,于是一直没了多少联系。两年前的暑假,听说她回到了嵊州,我多方打听到了小周老师的家庭地址,带着儿子去拜望她,这时的她已经满头银发,但是精神矍铄。对我的到访,她惊喜异常,说起“那瓶鱼肝油”,她只是说,当时因为看着我那么瘦小,很是“心疼”。一位对自己的学生能够心怀“心疼”之情的老师, “仁爱” 已然跃然心间。那瓶鱼肝油也挥之不去地成为了我一生的“珍品”。</h3> <h3><font color="#ff8a00">“孩子脸皮薄,少说她”——他教会了我“懂得”</font></h3><h3> 2016年9月9日,教师节的前夕,我最敬重的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领导周月忠校长与世长辞。音容笑貌,萦绕梦里,拂不尽的追忆缅怀,挥不去的伤感沉痛。在追悼会上,我的眼泪禁不住地直流。他是我初中的校长,兼任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的语文课幽默风趣,博古通今,特别耐听,每天的语文课,成了我们的期盼。然而,我敬重他绝不仅是他的课上得好,而是对每个学生的“懂得”。那年初三家长会,正当我满怀焦虑,极其忐忑地等待被“告状”回来挨训时,父亲满脸笑容地走到我面前说:“你们周校长说你很有天赋,要好好培养,还说,你脸皮薄,平时少说她”。听了这话,我的内心腾地就升起了一股“暖意”和“力量”,确实,从小到大,我特别敏感脆弱,然而又极其要强,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但那时老师对父亲所说的话,绝对是一味“强心剂”,因为他的敏锐的关注,更因为他对我的那份期望。为着“有天赋”这三个字,我也不能辜负了,必须好好努力。1988年,中考前夕的一个晚上,身为校长的他竟然来到我家家访,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家庭而言,“校长”是稀客,更是“贵客”,此时家里正赶着农忙,没有什么可招待他,只记得捧出了两个自家种的西红柿,周老师笑着询问了我的身体和学习状况,鼓励我好好准备考试,那一年,我成了村子里唯一一个“吃上了皇粮”的中专生,从此也开启了我的老师生涯。</h3><h3> 后来,我回到了初中母校任教,老师还在,还是校长,那几年,在他的勤勉经营下,学校特别有起色。后来我调到了城里,每一年教师节,我都会向恩师寄上一张卡片。在我走上了校长岗位的第一个月,他专程过来看我,勉励我“好好办学,好好做教育”。</h3><h3> 2016年的教师节前夕,我还没来得及寄卡片,而得知了老师病危的消息,我跟我儿子说:“人这一辈子,总有几个人对你有恩,并且对你影响深远,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不能忘却。”于是带着他赶到医院。老师已经形容憔悴奄奄一息,但依然起身跟我笑谈,生命弥留之际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认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养”,最后教诲,一直萦绕于心,挥之不去……</h3> <h3><font color="#ff8a00">“你这个词用错了,写作文不能乱用词”——他教会了我“严谨”</font></h3><h3> 2017年初夏,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暮春时节,我的又一位老师离世了。前日去医院探望时,已是形容枯槁,然还是面有微微笑意,硬撑起半身无比吃力却异常清晰地向我说了一句“浪费你的宝贵时间了”,这竟然是您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h3><h3> 他是我的又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王法全老师,当年对他一口特别有“京味儿”的普通话满是敬佩。记得我们初中的老师当中,大多是民办教师或者代课老师,正儿八经“科班”出来的老师极少,所以我们总想不通王老师何以能说一口这么地道的普通话。对于王老师,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两回。第一回是他留下我们一群孩子背书,临时有事让我这语文课代表看着,结果顽皮的我们(连我这看管的)一个个都溜光了。第二天上语文课时,王老师双手抱拳向我们作揖,一脸严肃地说:“我王某人不才,在这讲台混口饭吃吃的,留大家背书是我谋生的方式,请各位英雄好汉多多包涵,以后如有什么不当,请直接指出!”我们全都低下头默不作声,此时的我说不出来的难受,恨不得把自己直接塞进课桌里去。</h3><h3> 第二回是某天中午,王老师阅看教室后面学习园地的“优秀习作”,半晌后,他走过来跟我说:“你的文章里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同学之间不能用‘不耻下问’,以后用词不能乱用,得查过,既然作为优秀习作供大家学习的,你得赶紧改过来。”我红着脸点了点头,从今后写作文遣词造句不敢再“天马行空”,一定要先去查查词典看用得是否得当。</h3> <h3><font color="#ff8a00">“谁说女孩子学不好化学,要有信心!”——他教会了我“全纳”</font></h3><h3> 对于一位偏文的女孩子来说,“化学”独一课成为了我当时的强项,这都得益于当时我们的化学老师,我们都叫他原老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全班男孩子都会为他所“圈粉”,他上的课总是那么深入浅出,每一个实验都会打一个特别恰当的生活例子,现在回想起来,原老师就是现在“流行”的时髦的“探究式”学习,学科与生活紧密结合,原老师是真正把“化学”教活了的人。</h3><h3> 不过,这可能还不是我们难忘他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他貌似对于班级中每一位“调皮鬼”,或者所谓的“差生”都不排斥,而是“接纳”和“包容”,更予以激励,因此,他的身边似乎总围满了人,学霸也好,“学渣”也好,他都一概全收,倾心而教。记得当初有一位从山区学校插班的男生,他几乎当自己儿子一般看待。记得好多次,他跟我说“谁说女孩学不好化学,你们都是重点大学的胚子,要有信心!”,因此中考所有理科中,我的化学成绩为最高。现在想来,一位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老师,已经深谙“皮格马利翁效应”之道了,这真是我们的幸运。可惜,三年前,等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也已是生命垂危之际。</h3> <h3>  从2015年到2017年三年间,连续三位恩师逝去,所幸都一一探望,促膝交流,聆听、怀旧,故少有遗憾。到了这个年纪,我们似乎都该有那份接受“离去”的生命回归的坦然和豁达了。当初,作为学生之时,他们的方正、严谨、勤勉的为人为学之道,留给了我一笔除书本知识之外的珍贵的人生养分;当生命弥留之际,同样用你们那一代人所特有的处世之道,所坚守的清风傲骨呈现给我们“做人,理应如此”的道理。在那个似乎很少提及“师德行风建设”之说的年代里,我们的很多师长却真真实实,自然本能地诠释着“师道”本该的存在形态。</h3><h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没有一份职业,可以像“教师”这份职业般延续灵魂和思想,传递精神和生命养分,正如我的那些老师们把一位教育者该有的仁爱、慧智、包容都演化为一种生命养分,浸润在我的职业生涯之中。</h3> <h3>  斯人已逝,师嘱永存,此生为师,无怨无悔……</h3> <h3>  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曾经的老师,以及现在仍辛勤耕耘着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节日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