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开放的缅甸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宜鸥

“手指之处必有浮屠”,人们是这样形容蒲甘佛塔之多的,而每座塔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在蒲甘,多数日子里寺庙的数量比游客还多,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攀到一座空无一人的寺庙顶部或者独自端详一面残破的壁画。 常常有人乘坐着这样的马车赶往佛塔去感受“世界上最美的日出和夕阳”。对于毕生修行的蒲甘人而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塔一寺,一朝一夕,就是他们最重要的拥有。而这份拥有却无关金钱。<br>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门见佛塔、出步遇菩萨”是行走在这座古城的真切体验。浦甘人把毕生所得用于诗佛、他们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捐献一座佛塔,宁肯自己住草蓬,也要让佛住庙堂。</h3> 有人说;人生是一次苦旅,佛法是一条船,可以度过苦难到达彼岸。蒲甘的一塔一世界,便是众生之行愿所在。<br> <p>仰视佛塔,历经风雨洗礼的墙身有了斑驳的记忆,破损残日,却依然肃穆。<br></p><p><br></p> 也许,人生的旅程如同沧桑的古塔,经岁月侵蚀,终将迟暮;塔中虔诚的修行却如同清澈通透的美玉,信仰所及,超脱凡尘。<br> 与修行的人相比,游客们乐此不疲地游走在万千佛塔之间。寻觅蒲甘每一个值得独享的、短暂的美丽和宁静。<br> 伴随着观光的游走,嬉笑声、感慨声此起彼伏,闪光灯隐约可见,他们穿着不俗,戴着太阳镜,说着“世界语言”,揣着大把美金,一切的一切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华丽。<br> 佛塔的广场上,萦绕着僧人们诵经的声音,忽近忽远,悠扬而纯净 按照佛陀当年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僧人们过着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钱等等如法如律、简单朴素的修行生活。<br> 佛塔的僧院里,有年龄从10岁的小沙弥到65岁的大住持。他们每日的餐食均由信徒供奉。小沙弥们以院为家,带着家人对佛的尊敬,将童年时光留在佛塔的诵经修行之中。<br> 在缅甸佛教徒中,凡是男子都须出家做沙弥,出家的意以不在于终身受戒,而在于取得一种宗教仪式认可的做人资格。尽管在这些孩子的心底对童年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期许但他们还是选择从小与佛相伴,去完成入生中必须的功课,以求得佛祖的庇护和生命的自赎。<br> 高墙佛塔内,晨钟薯鼓,如法如律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br>年,就是小沙弥童年的全部记忆。<br> 对于生活,对于信仰,对于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内心是单纯的,与世无争的。他们用最美好的时光供奉莲座之上的佛祖。也许,这就是他们人生的必经之路。<br> 这里的蓝天白云、如茵绿草、烂漫山花和辽阔的平静,都曾赋予托钵僧们潜心礼佛、内省思考的一种无形力量和一种自我约束。<br> 修行的孩子,对于苦难和贫穷的理解有另外一番阐释,他们<br>容易满足,他们用宽容和感恩对待每一个白昼和黑夜,对待<br>每一位布施的信徒。<br> 荒野中的千年佛塔,即使已经破败,却依旧散发着一丝生机,这一丝生机,传递的是僧人和信徒的虔诚慈悲之心,亦是蒲甘人余与生具有的,忠贞不渝的人生信念 也许,我的眼中充满渴望,渴望外面世界无忧无虑的童年;<br>也许,我的眼中充满牵挂,牵挂家人兄长是否安康;牵挂那条和我一起长大的小狗是否找到了新的主人。<br>但是,请放心,在佛祖的庇佑下,我一切安好。我将坚守我的信仰,坚守你们的期盼继续履行我人生的使命。<br> 和佛塔内修行的僧人一样,佛塔之外的蒲甘人心中有一杆秤。尽管微薄的收入连应付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但他们却甘愿将整个生活重心,甚至金钱投注给佛塔,以赤脚行走表达对佛的尊敬,以金箔为佛加身,他们相信这一世对佛的奉献会转回到来世,继续受到神佛的守护。<br><br> 佛塔之外的世界,是否如想象中那样充满色彩?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课题一样,需要沉淀才能回答。<br> 如果有一天,我们走出去佛塔那扇古老的大门,是否就真能如马儿般自由驰骋? 在蒲甘人心中,佛塔始终居于高处,尽管那里有他们的孩子,但却常常不能如家人般相聚。他们会对孩子充满歉疚,却永远不会后悔将他们送进僧院,接受神佛的教导。<br> 相比诵经礼佛的僧人,佛塔外的蒲甘人,得到了行走的自由,却依旧承受着贫穷带来的步履维艰。<br> 生活,是一门艺术,有绚烂的色彩;而贫穷的生活,则是数着过去的日子,除了彩色的希望,就是一种黑白的现实。<br> <p>蒲甘不缺有技艺的师傅,他们的工艺品往往与佛教密不可分。只可惜,这些工艺品以美金论价,销往世界各地,而他们却拿着缅币的酬劳。</p> 雕龙画凤的缅玉,常常吸引游人驻足。而有缘遇到上等的好玉,精明的生意人甚至可以一夜暴富。 这里的集市没有雨棚,也没有摊位、他们顺序摆放着要出售的东西,一边闲聊着,一边等待着买主、来过缅甸的人大概都了解过,这里的物价还真不算便宜<br> 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或许是因为潜心向佛的因素,这里的人异常简单,仿佛习惯了贫穷,习惯了靠劳力,靠技能来养家糊口。<br> 蒲甘民居高脚屋,虽然简陋,却让蒲甘人甘于安居乐业。对于一心向佛的他们而言、衣蔽体、食果腹、夜能寐,就是人生的一种满足。<br> 蒲甘渔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透出几分缅甸原生的农村生活场景,在日出与日落更替的江面上,挥霍着最自由的光阴。<br>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br>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br>蒲甘古塔的凄美沧桑与蒲甘人的与世无争,汇聚成为一种品莹剔透的真实和简单。<br> 身着缅甸传统服饰“特敏”的蒲甘妇女把大把的时光投入在家庭之中,她们用勤劳的双手、朴素的愿望和虔诚的心,过着几乎没有物欲的日子<br> 佛教在缅甸己流传一千多年的时间,曾被尊崇为国教,缅甸<br>人对佛的信仰和“佛化”的生活观念会给每个来访的人留下<br>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缅甸人的平和、淡然和单纯也会让你有<br>种莫名的感动。<br> 在缅甸人的心里,佛是主宰自己生生世世的神,自己的来世全靠今天的修行和对佛的贡献。于是,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赤着脚,在简单生活与来世的荣光中来回穿梭。或许,这就是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不求生如夏花般灿烂,但求如秋叶般静美地走向来世,迎接最终的苦尽甘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