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三岔口古镇概述(歌谣)<br></b></h3><h3><b>南阳出城西北走,离城八十三岔口。</b></h3><h3><b>三县交界老古镇,西北群山总出口。<br></b><b>王莽刘秀经此过,火神哪吒在驻守。</b></h3><h3><b>三河交汇近水地,世间百货样样有。</b><br></h3><h3><b>戏曲文艺锣鼓队,各行各业竞风流。<br></b></h3><h3><b>堪喜艺团心连心,观众争拍抢镜头。</b></h3><b></b><div><h3><b>人杰地灵民心善,男孩帅气女优秀。</b></h3><h3><b>达官显贵多如云,老人健康还长寿。</b></h3></div> 三岔口位于宛西北八十里,伏牛山南怀,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西北群山发源的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自然就成了美丽的冲积平原,因四面丘陵环绕,又成了土肥水美的山间盆地。这盆地自古就是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哪吒三太子曾奉军师姜子牙之命,驻守此地降妖除魔保一方平安,庙宇经历代重修,如今依然完好,即人们所说的三岔口火神社道观。<div><h3><b> 这里三县交界又互通三县,三岔口的名字也由此而来。</b></h3></div> <h3> 三岔口是个村名,但我要说是个镇。因他古时就是一个镇,是南阳府采购山货最近的一个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过往客商络泽不绝。其次、在周边人们的心目中,他商业文明、文艺繁荣,早乙凌驾在村之上,成了一个镇。再者、三岔口包括新街和老街,新街是1957年洪水冲三岔口古街后所选地新建的街,故称新街。 按行政辖区划分又包括三岔口新街和黄土嘴村街。老街即三岔口古镇所在地,洪水冲后于改革开放后所建立,仍称老街。所以说把三岔口叫成三岔口村并不合适,说成古镇更全面、更合适。</h3> <h3> 在三岔口这块盆地上,群山环绕、山青水秀、蓝天白云、土肥水美、人杰地灵、民风纯朴、历史悠久,到处沉淀着楚风汉韵。</h3> <h3> 三岔口的龙脉主峰叫“定南针”,也是三岔口主河的发源地,是楚长城所在地。楚长城南门(南天门)依然存在。这条龙脉上还有一个高峰叫“望花楼”,是楚长城的烽火台,又是光武帝刘秀赏花之处。刘秀曾在三岔口的客店歇宿,神鸡零点打鸣催他起床赶路,而王莽整整睡到天明,一夜的路程使刘秀顺利成就帝业。因此说三岔口每一棵草木,每一缕空气,都浸渍着楚风汉韵。</h3> <h3> 南天门,南召楚长城专家孙乐先生鉴定为楚长城山门。</h3> <h3> 望花楼,上面有古石寨墙,有山洞,有可隐蔽剑失的制高点指挥部。孙乐鉴定为楚长城峰火台。</h3> <h3> 在这楚风汉韵浸渍的三岔口古镇,人们还有一大兴事。那就是三岔口火神社(据说是南阳地区三大火神社之一)正月初七火神爷(哪吒三太子)的诞辰和二月二的古庙会。声名远播的古庙会吸引着八方游客,正会当天人流吞吐量过万。</h3> <h3> 在这万众欢跃的时刻,怎能少得了文艺演出?因此戏剧、小品、杂耍、踩高跷、摇旱船、打狮子、抬花轿、扭秧歌、出故事、锣鼓铜器、二鬼摔跤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在这热闹欢快的氛围中,不知渡过了几百、几千年。</h3> <h3> 如今国泰民安,民殷国富,人们又自发购制了文艺演出所用的服饰、道具、音响、舞台,自发学习街舞、唢呐、电子琴等等新文艺。三岔口的文化生活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h3> <p> 尤其《心连心文艺团》在团长查广锋女士的英明领导下,招贤纳士,吸收了退休教师潘兴权和文艺演出老师傅卢文发、陈玉田、吕顺勤、王怀亮等等一干能歌善舞的文艺迷,他们自导自演,异彩纷呈。曾去南阳、香港、南召、北顶五朵山、二郎船等地多次演出,获得一致好评。在比赛中多次获奖。给三岔口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注入强劲的动力。</p> <h3> 心连心文艺团的靓女演员。</h3> <h3> 心连心文艺团受邀赴四棵树演出。</h3> <h3> 心连心文艺团受邀赴二郎船演出。</h3> <h3> 心连心文艺团受邀参加五朵山杯“三山同登”千人运动会。</h3> <h3> 心连心文艺团受邀赴南召春晚演出。</h3> <h3> 心连心文艺团受邀参加香港第七届秧歌大赛活动。</h3> <h3> 有着半个多世纪演出经验的卢文发先生在二郎船演出。</h3> <h3> 在这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精神文明的三岔口,在这楚风汉韵的弥漫之不,人们自然受到了商圣范蠡文化的影响。把自家吃不完的鸡蛋、蔬菜、猪肉,用不完的土布、木料、家具等交换成急须的物品。久而久之三岔口成了一个大市场。西北群山的诸多山货在这里集结、外运,外地的盐巴、洋布、铁器、瓷器、骡马等等在这里转销。</h3> <h3><b> 随着岁月的更迭,三岔口古集镇经历了千百年历史风雨的洗礼,一直走到现在。在老年人的记忆中,三岔口是交通要塞。他西北接群山,北上南召、汝落,南下镇平、西三县,东南通南阳下湖北。过往客商络泽不绝。大车店、骡马店、山丝行、药材行、布行、油坊、铁匠铺、银匠铺、药铺、饭铺、裁缝铺、牛绳、猪娃市、笔墨行、字画行等等鳞次栉比。古镇的四角楼威严壮观。老戏园热闹非凡。火神社和烟火声名远播。二月二庙会和四月四物交会人山人海。三岔口人自己成立的曲剧团地地道道、韵味十足。说起三岔口,老人们个个回味悠长。</b></h3> <h3> 那时老人们常说: 进来三岔口的四门,就能听到嗡嗡响。(叫卖声、吆喝声、说唱声、鸡鸣狗叫声、骡马声、牛车轱辘声等等的交响曲)。四门指东门、沟口鸭脖,南门、南土门,西门、闷葫芦岗,北门、北土门。</h3><h3><b> 三岔口盆地边缘这特殊的四门,造就了这里朴实善良的民风、声名远播的火神社、名扬宛西北的二月二庙会和四月四物交会、千古不衰的文艺演出和没有断代的文明商业。</b></h3> <h3> 如今由于国道的建设,三岔口失去了以往的交通要塞,乡政府驻地也不在这里。有人说三岔口没落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切实际。<b>三岔口的街市门店比以前多了,常驻人口比以前多了</b><b>,文艺团体比以前多了,社区面积比以前大了,货物日吞吐量比以前大了,日交易金额比以前大了。三岔口有这三多三大,难道是没落了?</b>三岔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三岔口!</h3> <h3> 三岔口长盛不衰的药材行和种子行。</h3> <h3> 三岔口的逢集。</h3> <h3><b> 南召的韩华仁老师来过三岔口,亲眼见证了古镇集市的热闹、繁荣。盛赞三岔口是生长在农耕泥土上的商业文明之花。并挥毫写下美文,以记录三岔口繁荣的街市和文明的商业。</b></h3> <h3> 位于三岔口新街黄土嘴地段的警务室。</h3> <h3> 逢集经商,备集务农,半农半商的三岔口。</h3> <h3> 碧波荡漾的三岔口潭沟水库。</h3> <h3> 三岔口土特产香菇。</h3> <h3> 三岔口人勤劳、纯朴、善良、活拨。早上: 清扫卫生的、晨练的、摆滩制集的等等构成一副梦伴朝阳的和协画卷。白天: 南来北往的,呟喝叫卖的,装卸货物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严然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大市场。晚上: 你看那自发形成的街舞队,腰鼓队,锣鼓队粉墨登场,伴随而来的烧烤、小吃、夜市,哦!仿佛置身开封的东京梦华夜市。逢年过节: 人们自发地参与自导自演的各种文艺节目,精彩不断。你若有才艺又好展示,三岔口人不会孤立你,永远欢迎您,有如一个大家庭。逢双日子: 是三岔口逢集,十里八村的人们欢聚这里,热闹非凡,卖出农副产品,采购急须货物,好比一个物交大会。逢单日子: 人们入田耕作,又一派田园风光。三岔口!神秘的三岔口!</h3> <h3> 三岔口,美丽的山乡,富裕的盆地,商业文明之花,文艺荟萃之地。三岔口这种文化、商业、农业相结合的方式值得人们重视,可以向全国的小乡镇推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