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古镇——上伏村!

晋城九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汤庙外景</h3> <h3>  上伏村是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沁河的东岸,上伏古村的前身源于村西北 的河阳寨,始建不详,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50年古寨已存,距今约2265年,后古寨人为农耕及通商之便,逐渐沿沁河两岸建村成镇,为河阳古镇,又叫东、西河阳村,距今约1750余年,又约于公元742年,因“百佛碑”传说而更名为上佛村(下佛村),直到1945年阳城县解放时,才简写为上伏村(下伏村)。</h3><h3> 古村随地势而建,东高西低,城墙北通山 沟,南接河口,东西两头设有三关(东门关、西门关、水门关),村中只有一条街道,为官商大道,南北两侧各有八条小巷,形似一条三里长龙伏卧河阳大地,故俗称“三里龙街”,又叫“龙村”。</h3><h3> 上伏村商道古镇在鼎盛时期共有320余院,2000余户,人丁兴旺8000余,是一座集整条钱庄巷,车马大店,各地商家会馆、客栈,贴心的留人起火店,天然古甜井,出产煤炭、石灰及自制龙灯等特色产品,众多晋商名家驰名商号林立,各类商业店铺齐全的商业大街,具有驿站功能的官津渡码头,及香火鼎盛的各类庙宇,且防御功能完备的繁华古镇,在公元265年西晋泰始时,已是享誉泽州大地的“濩泽名区”!村中家训古训牌匾随处可见,牌楼众多,鼎盛时期共有十座跨街牌楼巍然耸立于三里龙街上,一起见证了商道古镇的沧桑与辉煌,各大家族的兴衰交替!</h3><h3> 现遗存有古代早期晋商名家十四大家族古建民居182院,沿街店铺、钱庄、客栈70余处,各地商家会馆7所(泽、潞、豫、鲁、徽、冀、秦),30多座大小不一的各类庙宇,三百年以上古木五株(其中千年古木两株),古井11眼,石碑石刻70余通,村西古渡口官津渡一处等等,古建多为明清遗建,主要院落为四大八小五天井格局,是典型的北方古建样式,宽敞明亮,端庄大气,外表朴素,内建豪华,沿街建筑均是前店后院结构,全村建筑除大庙外均门前无狮,故又称“无狮村”。</h3> <h5><font color="#ed2308"><br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伏成汤庙简介<b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成汤庙俗称</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位于三里龙街中段,由成汤庙、文庙、武</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庙</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庙五院十六殿)组成,占地面积2318.17平方</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堪称沁河流域第一村庙经过历代人们的屡屡重修,大庙保存着宋</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元、明、清古代建筑风格,是晋城地区迄</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大庙庙中</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庙,院中有院,庙庙相通,院院相逹,殿阁</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分明,楼台对称,是我国北方乡村中少见的连</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组式建筑群,是一组特殊的古建瑰宝。</span></font></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汤庙石制影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汤庙献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献殿内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汤庙舞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楼内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楼屏风后看献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院武庙外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内院文庙外景</h3> <h3>上伏村重要家族</h3><h3> 经商富裕起来的家族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赵世德堂、李家商茂永商行,以及栗家、马家、王家等几大家族,在入仕方面有于家等,明清时期流传的“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三千五”一说,足见当时此地文风之盛。</h3><h3> 赵世德堂家族是上伏村最为显赫的名门。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赵氏由高平赤土坡迁至上伏村,初居住在大庙旁侧的赵家圪园,勤劳经营很快就致富成名。赵氏将经商看做传家祖业,甚至族内设有专门的经商培训学堂,待业成后出门至外省商号从业经营,如此世代积累,创响“世德堂”号,生意遍布大江南北,并以上伏为祖宅,在苏杭地区另建大型宅院。但宋末期因战乱纷争等原因,赵氏逐渐衰落,直至清代,终于又兴旺起来,出现了赵铭功、赵书麟等名震泽州的晋商名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修建的赵家大院,是上伏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宅院群。</h3><h3> 仕宦名门于氏家族,原为江苏扬州人氏,祖上于沁水为官,明初回乡途经上伏村,因赘入姚门而留在此地。于氏入仕者颇多,连绵登科极一时之盛,甚而有于琇、于瓒兄弟双举人的少有情况。于氏初居上伏东大街,未经几世家族便几乎占满东大街三分之二,成为上伏村最大的家族。</h3><h3>1 选址与格局</h3><h3>1.1 选址</h3><h3> 上伏村在地理与社会历史等多重因素下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地理条件来看,阳城地处太岳山与中条山山脉交汇之处,形同虎口,地势险要,自古为各地往来要道。明末清初延嵩寿在《山西形胜险要今古异同论》中提到“山西古为晋,东枕太行,西带黄河,南通孟津,而析城、王屋皆隘阻,北控沙漠,而雁门、三关皆藩篱。”</h3><h3> 从村落本身环境来看,上伏处东西山岭所夹山谷之中,北有紫台岭为屏,东依山,西南两侧沁河成大幅度转折,村落位于河湾内。肥沃的冲积土,为村落的兴建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在沁河流去的方向,两侧的山岭再次交合,形成了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砂”。上伏村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传统古村落选址中的典型代表。传统风水学理念中,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古时候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有限,传统农耕文化 中,水可以说是主宰一年丰收与人们生死与共的神圣之物,因此水又与是财源与吉祥的象征。在村子的选址营建中,对水口的处理也就意味着财源的管理,而像上伏这样既依靠农耕,又依商道财源兴起的村子,对水的处理则更进一步。沁水自北绕过山口转入,绕村向东南流去,为了达到更好的风水关口,上伏村在西村口沁水转入的山崖上修建了汤王庙,以对水来源纳入保护,借以庇护全村,在村东南山岭上修建有魁星阁,用以对水流去处水砂口的管理,使“财源”不会流走。庙阁的修建位置也经过细心考虑,东南的魁星阁,即子“巽”位,是村口首要吉位,魁星又是掌管人间文曲科举的神司,这种手法是用以期望锁住财源,使村内文风兴盛,多中科举,以保村子吉利。除此之外,西北口“乾”位的汤王庙、村中占“无极”的大庙以及村周边的各种龙王庙、山神庙等环绕,从几处对水口的营建上可以看出村内对风水的治理是花费了大量心思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给村子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特色。</h3><h3> 从历史形成来看,早期上伏寨选址在沁河东岸崖壁之上,俯瞰沁河,易守难攻,是从便于防御角度来首选。尤其宋金时期此地为宋、金、辽、元等多方争夺要地,村落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清《重修汤帝殿关王殿碑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此地环境及其选址的描述:</h3><h3> “上佛寨去村百步许,右俯沁,左控垂崖,后临绝壑,独前一线之路逾焉,利此亦为最足以戒不虞者也,其上平阔方圆约十亩许,金泰和五年邑人创修汤帝殿三楹”</h3><h3> 自元代,商贸活动兴起,明清时期,晋商的活动遍及全国乃至于俄日等周边国家,当时物资运送所需大量人畜,商线的服务设施成为上伏此类古村落的兴旺之本。上伏为山岭交狭的沁河谷中,天然交通要道,而沁河湾内侧这一片平坦之地,为商旅提供了休整之所,久之形成交易活动场地,促进了村子从山崖迁徙下来。不同时期因不同功能需求而采用不同的选址,这是上伏村历史成因特色。</h3><h3>1.2 基本格局</h3><h3> 上伏村基本格局集中体现了因商市而兴的历史衍生过程。在江南地区多以河道作为主线发展脉络,村子布局在水两边,以水为生活生存依靠,水道也是主要交通商业枢纽。那么在山西商线村镇,则以穿村而过的历史古商道作为核心发展脉络,商业货物流通所带来的商机和人员的大量集中,促成村子的形成和发展,即很传统的“因市而兴”的历史演变关系,上伏村就是这样形成的。</h3><h3> 第一,古商道贯穿全村,并形成一条历史商业大街作为全村格局组织的核心脉络,具有显著的线型结构体系特征。上伏村呈东西长,南北狭窄的带状结构,历史商道自村西官桥院进村,东端券门出村,历史称三里长街,现存八百余米,是村内主街,在历史上是人员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主街两侧分布排列了十余条巷道,作为村内次级交通,沟通各宅院商铺与主街。整个村子街巷布局类似蜈蚣,因此也称“蜈蚣街”,上伏村因其似蛟龙伏于沁河东岸,又称其“龙街”。</h3><h3> 第二,以商道作为串联全村各个功能的结构枢纽。上伏村以中部大庙为分界点,划分为东西两街。明清时,基层行政单位叫里,里下设坊,从西往东依次为帝君、观音、宣圣、金仙、文昌共五坊。乾隆年间废坊设甲,上佛共有十一个甲。各个甲社村落功能结构与建筑均以商道为纽带轴线组织安排,包括有渡口、券门、神祠、商铺以及宅院各个部分,层次分明又彼此呼应。最西端的官桥院外有官津渡,下伏村驿铺于此隔沁河遥遥相对。由村西沿大街进村,要先穿过两座券门,门内为宣圣庙,建有神祠,以守村口庇护全村,这类券门既是一个安全防御也是一种心灵庇佑。商道由券门内进村,临街的各类商铺作为街道第一界面,利用店面或街巷衔接,从主街向两旁渐趋私密。到了村中部,大庙作为全村重要集会议事场所,也是村落最重要的庇护神祠。古商道向东穿过券门出村,在村东魁星阁做村子回望的收束。</h3><h3>1.3 街巷空间</h3><h3> 街巷的空间特色,除了以商道作为核心脉络的结构布局之外,还体现在各种空间手法的艺术运用上,包括线形围合型体、多类型的商铺界面、丰富的地段标识建筑和街道与宅院的渗透层次等。</h3><h3>3.3.1线型围合</h3><h3> 既然称为线形,第一要体现出连续性特点,无论是商道的延续还是两侧接连的店面,从三个面层的围合反映出它的连续线性特征;第二是街巷形体比例,现存主街段长800余米,宽3-4米,两侧建筑以1-2层为主,呈现一条虚无的线条形体比例空间;第三,街巷的蜿蜒曲折,更突出了其无限深远的神秘色彩,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透视”街巷手法,利用曲折的手法加强街巷延伸性,既似遥不可及又似暗藏无限玄机,远远胜于站在街巷一端即可洞察一切的直线布局手法。</h3><h3>3.3.2 多类型界面</h3><h3> 既已形成连续线形空间,其界面的多样性使得街巷更加丰富,起伏跌宕而不呆板,这主要因各类商铺店面的功能多样与街面流动客商村民形成的不同联系手法差异导致。比如以经营烧饼油盐等日常小物品为内容的小型店铺,主要以招揽生意便于客人购买为目的而采用低窗口便门等型式;另一类以重要财务货物为交易内容的当铺、药店、首饰点以及票号等,需要有一定防范行,在进入店内高高的柜台上完成交易,有标志性店面,又要保持与街面联系尺度;其他类诸如粮站、骡马店、会馆等大型货场等店铺,有高大的门庭,宽敞的内院以便于交易。除了这些店铺,另有各个宅院因家资实力差异,临街一侧的建筑墙体材质高度等各不相同,综合形成了上伏村丰富的街巷界面。</h3><h3>3.3.3 街与宅的衔接层次</h3><h3> 街道是属于公共活动空间的,而宅院是私属活动领域,在街巷二者之间的衔接渗透非常重要,恰当的两者的内外空间层次渗透,是古村落街巷的重要特色。上伏村主要有赵、李、王、马、栗等几大家族,还有明代迁至上庄的天官王国光、郭峪村的陈廷敬家族等等,还包括各个单院小型家族,是一个多家族多姓氏的历史村落,也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上伏村曾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区域中心。各个宅院的规模和功能组织不同,与街道的衔接手法各有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次级巷道衔接和宅店渗透两种型式,也有两者综合运用的。</h3><h3> 以街巷作为衔接,避免了宅院入口直接面向主街,巷道作为空间缓冲转折,通常又在巷道口设置有门券等标志,对券内巷道的私属性作出了限定,宅院的入口层次增加。如西街的王家院,分为前后三进院落,采用巷道宽不足2米,尺度亲切,引入内侧三进院的大门处,私密性很强。大庙旁的赵世德堂大院群,因院落众多,内侧的巷道呈现分散的枝杈形式。</h3><h3> 在中国传统街市常见的前店后宅型式,作为了处理商业大街与内部宅院之间私密性的过渡空间。由于上伏村商铺类型众多,由此产生的过度空间处理手法也多样,整体来说有宅店独立式、宅店合院式和店院分隔式3种。宅店独立型为沿街店铺与内侧宅院完全隔断,一般为店铺依靠宅院外墙或者下层窑洞修建,其特征是保持宅院与大街无干扰完全独立,需要由次级街巷进入宅院,如赵家圪洞内型式。宅店合院是南方常见类型,上伏村四合院,大多以临街一侧对外作为店铺院内居住,或者底层店铺二层居住,如西大街的饭店、油坊等,特征为院内生活与商业活动混杂,受大街影响较大。店院分隔是以临街的院落作为商铺,对外招待客商,对内汇报管理,与生活院落联系,如马家大院群以临街院落做当铺、粮栈,栗家大院以临街做药材货站。</h3><h3>3.3.4 丰富的地段标识建筑</h3><h3> 上伏村内长街地段外接古道,标示性节点由西依次为长桥官津渡口、西内外两券、阁楼、瞭望楼、牌坊、大庙(汤帝庙)、过街圪洞、东内外券、奎星楼,以及各个支巷口的圪洞,现除长桥官津渡、牌坊外都保留下来。</h3><h3> 大街两端的券门是起止标志,最重要的节点。西门外券门是元代遗物,内券门是明末建筑,两所券相聚不足20米,外观形式差异很大。外券为墙体形式,上有垛口,厚仅仅0.5米。内券则是两层阁楼形式,底层中间券门,二层三开间砖木结构,进深四架椽,外面一侧开方瞭望窗,里面一侧为檐廊形式,旁接文昌阁。它内侧是栗家巷与大街的交叉点,向内即可看到栗家大院瞭望楼。这种券门圪洞在山西古村落中比较常见,上伏村在于家院南侧尽端对外也是用的这种阁楼门券。东门两座券门都是城墙门洞,厚近8米,顶侧可通人,用于驻兵防守。瞭望楼是村中最高的一类建筑,它位于院落一角,高3-5层,顶层木结构屋顶,楼身为砖结构,旁开小窗,是宅院内看护瞭望之用,如栗家大院、钱庄大院等都带有瞭望楼。过街圪洞一般设置在支巷与大街相接处,有阁楼券,也有简单的墙垣式,是进入一个区域或一处大院群的标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街入口门楼内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街小巷一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街角的一块石头</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院中用作石桌子的一块石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院墙壁上的文革标语</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透过古商道里的各类匾额,可以慢慢去破译解读古商道曾经繁华的基因密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坤》</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气》</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爽挹西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礼同存》</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义礼智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伦力业》</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雍睦淳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顺理则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仁克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耕我心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朴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体信思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善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槐荫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孝传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让齐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琴鹤家风》</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淳朴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高月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挹爽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琴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居乐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亨利贞》</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林感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照光明》</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日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室精忠》</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本篇文字摘自网络,特此声明)</font></h3> <h3>  欢迎分享转发,点赞是您的认可,分享转发是您的美德!谢谢!!</h3><h3> 摄 影:九哥</h3><h3> 拍摄地点:阳城县润城镇上伏村</h3><h3> 拍摄时间:2019年9月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