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h3><h3>——2006年7月26日习近平在《之江新语·要善于学典型》文中引用</h3><h3>■ 原典</h3><h3>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h3><h3>——﹝西汉﹞刘向《说苑·建本》</h3><h3>■ 释义</h3><h3>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记载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以诸子言行为主,每类之前列总说,后加按语。《建本》为《说苑》第三章。所谓“建本”,即建立根基、奠定基础的意思。在《建本》总说中,刘向提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h3><h3>上面这段话是子思关于治学的论述。子思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砺:磨砺。意思是说,要想增长才干,就要努力学习;要使刀刃锋利,就得勤加磨砺。接着子思指出,与其一个人独自思考,不如向他人学习效率高;与其踮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这段阐述与《荀子·劝学》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h3><h3>■ 解读</h3><h3>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一番战天斗地的坚持,不经过一番风雨兼程的磨砺,一个人很难具备渊博的学识,更遑论把知识学深学透,更何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重视学习,是习近平同志的一个鲜明特点。当年在延安插队时习近平就酷爱学习,天天在煤油灯下看书。此后,从上学到从政,他更是把学习当作一项增长才干的基础工程。这种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如此才能克服本领恐慌、跟上时代步伐;这种学习,也是一个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只有学以致用、学而能用,才算是学会了、学好了。可见,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学习,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要学以致用;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政治责任。</h3><h3> 我们实验中学的教师团队,一直秉承着学习和研究的传统。开学第一周,侯校长从九年级开始听课调研。引导老师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能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趋势,能为社会发展聚集正能量,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重视学习,团结协作,勇挑重担。</h3> <h3> 九年级数学组为了兼顾好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不辍研讨,精心备课,完善课堂。索秀红老师的示范研讨课,呈现出学生“先做后说”老师“以练促讲”的高效策略。九年级课时紧,任务重,压力大,老师们刻苦自励,发奋图强,争担重担,那肯息肩。</h3> <h3>九年级语文组,是一支有情怀、有才华、有创新的团队。苏珊珊老师“以读代讲悟诗情”,演绎了一节浓浓语文味的《水调歌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浓厚了学习气氛。</h3> <h3>老师忘情,脱稿范读。</h3> <h3>学生尽情,实力诵读。</h3> <h3> 听课研讨之后,侯校长又与三科教研组长个别面谈,就备练考测评进行调研。</h3><h3> 语文组赵丽老师,精心准备开好九年级语文的第一课。给九年级学生分析大局大势,为人为学道理,助力毕业班学生树立自信。</h3> <h3> 数学组和英语组,在假期就已经开始备课,分层训练,以练促学,考量了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的平衡。</h3> <h3> 最后,侯校长中肯的告诉三位组长要带好头做好榜样,用好“盐”,做鲜“汤”,靠的还是选好“厨师”、增强“厨艺”。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应当都能挑起“思政担”,在自己的课上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近三年的中考题,每位老师都要自己做一遍,要能精确的掌握中考重心,心中有靶心,才不会剑走偏锋,才会有的放矢。一本课标不离手,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要贯彻课堂,堂清和周测,要精心选题,用心批改,细心评讲。课后要多反思,在教案中要呈现出自己对课堂的思考,对学情的关注,对教学的调整。做研究型教师,要讲好自己的教学故事,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h3><h3> 教研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协作。每一次新课,先集体备课,一名教师试教,课后再集备研磨,指明缺失,提高效益;锤炼后二次备课,二次上课,形成双课循环的闭环,为其他教师学生提供高效集约的教学范式。每周的组内教研就是集备和打磨的平台。不断打磨,教师必然受益。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授课者给全体教师提供精进平台,典型的引路课,又会催生更好的课堂收益。</h3><h3> 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最美的风景在课堂,学习成长的路上,我们每一位都是最美的奋斗者。</h3><h3> </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