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钢报》

范哥

<h3> 第一次看到原上海第三钢铁厂厂报《三钢报》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跟妈妈去她工作的单位上钢三厂运输处9号码头,在会议室台子上看到当时叫《红钢》的厂报。印象中第一版要闻版是介绍全国劳模高志向的先进事迹。</h3><h3> 1979年初,我进入上钢三厂转炉分厂(当时叫车间)工作,每逢星期二、星期五是厂报发行的日子,我都会到小3号门(上钢三厂共有12扇门)读报栏阅读厂报《上钢三厂通讯》。 </h3><h3> 1984年厂团委举办五.四青年节联欢会,我受邀去参加。凑巧的是我被厂报摄影记者捕捉拍摄,并刊登在厂报头版。</h3><h3><br></h3><h3><br></h3> <h3>朋友们图片里能找到我吗。</h3> <h3> 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厂报上,有点小激动,</h3><h3>并有了一个小决心,有朝一日也将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刊登在厂报上。</h3><h3> 1985年年初,已更名为《三钢报》编辑部决定在全厂范围内招聘通讯员,要求是必须写篇新闻稿。于是我尝试写了一篇转炉车间化铁工段狠抓安全生产的新闻稿,在编辑老师的改稿下被刊登在《三钢报》上,豆腐干的文章,生平第一次拿到5角稿费,内心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自己将文章剪下保存。</h3> <h3>图为我的第一篇豆腐干文章。</h3> <h3>  为此,我被《三钢报》聘为转炉车间通讯员。</h3> <h3> 应该说我对新闻的敏感度还是比较强的,厂报基本上每星期都有我写的新闻稿,对时效性强的新闻线索不过夜会立马完稿,在上世纪80年初电脑还是稀罕物,我的床边笔与纸一直备着,灵感来了会立即起床写稿。</h3><h3> 直至1988年底一直被《三钢报》续聘为通讯员。</h3><h3> 期间为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自己在外系统地学习新闻课程,特别是对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有了进一步提高。如今,我新闻班的部分同学还任职于媒体,成为报社的中坚力量。</h3><h3> 1989年初,《三钢报》编辑部在十个重要的分厂将党委宣传干事聘为特约记者。我在转炉分厂党委宣传干事吴煜成先生的推荐下,成为厂报惟一不是中共党员的特约记者,这或许也是对我勤奋笔耕的认可吧。同时,也成了车间宣传员。</h3><h3><br></h3> <h3>图为我被聘为《三钢报》通讯员、特约记者、宣传员证件。</h3> <h3> 上钢三厂是有几万名职工的特大型钢铁企业,职工享受的福利尚可,每年夏天行政处都自产汽水供职工享用,一天我接到职工提供的线索,说汽水瓶里有杂物,我立即去汽水生产车间采访,并成文刊登在《三钢报》,这是我以特约记者身份第一次外出采访。</h3> <h3>图为首次以特约记者身份撰写的稿件,另一篇幅文章也是我写。</h3> <h3> 《三钢报》四版“钢花”是文艺副刊,每期发表钢城职工原创的文学作品。每每看到高手写的佳作都让我羡慕。</h3> <h3>  1991年冬,我试尝写了一篇小说《爱在深秋》投稿到“钢花”版,被四版编辑刘兰女老师用稿,这是我的第一篇文学处女稿。现在看看文字还是比较稚嫩并不完美。</h3> <h3>图为我的文学处女作《爱在深秋》。</h3> <h3>  第一次写文学作品並且发表,极大地激发自己创作的积极性,在副刊上拙作不断,直至《三钢报》因厂改制更名为《浦东钢铁报》。后任编辑张晓雯会主动电话与我约稿,同时为我开辟“与名人握手”专栏。</h3> <h3>刊登在副刊上的部分作品。</h3> <h3> 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厂报上写的微型幽默系列小说《阿宝外传》,在参加全国第十七届青年征文大奖赛中获得优胜奖。</h3> <h3>图为微型幽默系列小说《阿宝外传》作品之三。</h3> <p class="ql-block"> 为顺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厂报版面进行了调整,“钢花”副刊被取消,新闻版的文章都干巴巴的,职工阅报人数骤减。</p><p class="ql-block"> 离开原工作的上海第三钢铁厂多年了,空余翻阅曾在厂报上发表的拙作,对厂报的恋情油然而生。是厂报让我走上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之路,我的好多第一是厂报为我提供了舞台。</p><p class="ql-block"> 自己虽然也为一些媒体写过稿件,给上海电视台630剧场室内情景喜剧编剧,但我的心依旧是:</p><p class="ql-block">情系《三钢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