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老李成蹊

<h3>  【回忆西欧游】罗马,一座如雷贯耳、历尽沧桑的古城。罗马,一个魂牵梦萦之地,来此不管几次,你都不觉为多。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同时期给罗马留下历史遗迹,你就是逛上几次,也不一定能感悟其当年的辉煌。尽管这是二次到罗马,但作为此次西欧之行的最后一站,还是有意犹未尽之感。</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罗马城中每一块砖,每一堵墙,都在向你喃喃述说它的沧桑故事。就连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是远古遗留下来的,每呼吸一口,就仿佛倒退了千年。漫步罗马古城,感觉它就是一座巨型的露天博物馆,到处都是两三千年前的历史古迹。</font></h3> <h3>  虽然罗马整座城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但是这里的建筑物都带着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星罗棋布,断壁残垣的古建筑、古遗址就是我的最爱。因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一场大火就烧掉了,所以留下来的两千年历史建筑真的不多。而古罗马建筑为什么会留下呢?我是学过化学史的,知道意大利的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火山灰就是天然水泥,水化后比粘土的强度更高更耐久。故罗马的混凝土有用火山灰作为活性材料的原始混凝土,制成罗马柱或穹顶等,即便烧了,留下来还能看得到伟大和辉煌的历史痕迹。</h3> <h3>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重新回到我们的罗马游记。<h3>  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夏之日,我们来了。</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font color="#167efb">罗马竞技场</font></h3><h3> 我们首先来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竞技场。它是罗马的标志性建筑物,至今已有2000年历史。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但它的恢宏气势仍使人惊叹!</h3> <h3>  罗马斗兽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安圆形剧场,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既然是罗马的地标式建筑物,那么来到罗马一定要在这里拍张照片吧,我首先做了个“胜利”的姿势。</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 </font></h3> <h3> 罗马斗兽场是在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下令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而建造的,目的是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士。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巴芗(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暴君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巴芗随后坐上了皇位。他修建斗兽场的目的是为了安抚人心,收买人心。因罗马人很早以前都太喜欢看血腥的角斗场面了,现在皇帝与民同乐,此公共建筑也算为民办实事工程。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h3> <h3><font color="#010101">  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 9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竞技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券拱结构(拱型)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font></h3> <h3>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虽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斗兽场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请看角斗场外景。</font></h3> <h3>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场内看台观众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全部疏散离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font></h3> <h3>  请看角斗场内景。</h3> <h3> 罗马角斗场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大理石镶砌的台阶还有花纹雕饰。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从现场墙壁留下许多小孔看出,当年装饰华美,后来这些大理石饰板已脱落。在第二、三层的拱门里,均置有白色大理石雕像。竞技场的底层下面还有地下室,用作逗留和安置角斗士,还有关野兽的笼子。不用时,这些地方,都用闸门封闭。角斗时,表演者被由机械操作的升降台带上场。<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建筑上,尤其是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历经2000年的风霜,人们所见到的角斗场尽管破败不堪,但残留建筑的宏伟壮观,仍让人们为往日的辉煌成就啧啧称奇。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如今,通过电影和历史书籍等媒介,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在这里发生的人与兽之间的残酷格斗和搏杀,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作壁上观的观众带来一些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font color="#167efb">君士坦丁凯旋门</font></h3><h3> 位于斗兽场西侧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是古罗马凯旋门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尽管千年逝去,已是残迹斑斑,但仍在风雨中,它与罗马角斗场共同见证古罗马帝国的辉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罗马时代共有21座凯旋门,现今罗马城中仅存3座,君士坦丁凯旋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君士坦丁凯旋门,长25.7米,宽7.4米,高21米,其上的雕塑精美绝伦、恢宏大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帝王,他在位时期统一了罗马全境,他也是第一位公开信仰基督教的君王。这座凯旋门用罗马火山灰(现在水泥最初的天然形式)建成,其上的雕塑多为浮雕,且多半是从当时罗马帝国的其他建筑上搜集而来,组合拼装成了现在的君士坦丁凯旋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凯旋门为三拱式,中拱高而大,侧拱矮而小,均以石柱作为框饰,同时还将以前古罗马纪念门上的雕像和浅浮雕装饰在此门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君士坦丁凯旋门上方的浮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凯旋门的各个部分并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创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构件是从过去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图拉真广场建筑上的横饰带、哈德良广场上一系列盾形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凯旋门,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罗马帝国各个重要时期的雕刻,可谓是一部生动的罗马雕刻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又如拱门顶阁两侧的那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的建筑物上的装饰,只是这位皇帝的头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样子,还有3座浮雕和它们属于同一系列,现存卡匹托尔博物馆。它们清楚地显示着马库斯·奥里列阿斯皇帝的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集合了众多不同时代的罗马雕塑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平衡了众多风格的雕塑的整合,在静态中展现了自己的恢宏气质,据说当年,拿破仑·波拿巴来到罗马,见到了这座凯旋门,大为赞赏,而这座凯旋门也成为后来巴黎凯旋门的蓝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另一方面,这座拱门上面的绝大多数装饰品其实都是取自于以前的皇帝们所建造的各种建筑物,这也表明罗马的艺术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事实确实如此,直到文艺复兴后才回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转到君士坦丁凯旋门的背面,也是精美浮雕画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拱门上面的绝大多数装饰品和边上角斗场都有后来人,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不断修复的结果。这也表明罗马的文物保护做得比较好,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结果。</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提图斯凯旋门</font></h3><h3> 提图斯凯旋门是帝国前期提图斯皇帝去世后他的弟弟,继位的图密善为纪念前王而建立,始建于81年。这座凯旋门主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威武雄壮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此凯旋门是单孔的,柱式也发生变化,变成组合柱式,请看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到了古罗马就成五种柱式,增加之一就是组合柱式。</h3> <h3>  &nbsp;<font color="#ed2308"><b>万神殿与大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共同代表了光辉灿烂的罗马建筑</b></font><h3> <br></h3></h3> <h3>  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h3>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座神殿堪称圆屋顶的登峰造极之作,而圆屋顶正是罗马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15世纪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圆屋顶,其高度和直径相等,构成一个完美的半球。万神殿的伟大之处在于巨大的穹顶,这穹顶直径43.3米,充满了和谐之美。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古人在没有现代设备的帮助下兴建了如此完美的建筑。如此宽大的穹顶,会产生巨大的水平推力,古罗马的建筑师用厚厚的墙来抵挡,这个建筑这么多年稳如泰山,墙体也没有沉降,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穹顶正中有一个圆形大洞,直径8.9米,这是神殿惟一的采光来源,好像上天的眼睛发出的神圣光芒,营造出殿堂与神灵相通的神韵。神殿的圆顶和混凝土外壳结构在后来的基督教时代仍然被不断使用,这种穹顶成为欧美城市建筑艺术的基本形式,甚至改变了城市的轮廓线,影响极为深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国王的陵墓。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就埋葬在万神殿左右两边的后殿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万神殿里还埋葬着一些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尔。在拉斐尔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万神殿前的德拉·罗腾达广场上也竖立着一座方尖碑,那座方尖碑本来有一对,来自古埃及的太阳之城的太阳神。当被带到罗马时,它先是被竖立在圣母教堂附近的伊希斯神殿前。1373年,人们在圣马库托教堂附近发现了它,将它竖立在卡比托奈山丘上的天坛圣母堂的东边。1711年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命人将它移到万神殿前的一个喷泉上面,一直保留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万神殿这种建筑只有用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才能建成,但他们并没有钢筋来加固混凝土。罗马人是如何建造这个圆屋顶的呢?他们用浮石掺入混凝土,制成一种非常轻质耐用的建筑材料。这种特制的混凝土被浇注入壳体,自下而上渐渐变薄,圆屋顶的底部有22英尺厚,而顶部仅有2英尺厚。这个跨度直到19世纪还无可匹敌。</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卡拉卡拉浴场</font>是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建于公元212年到216年,卡拉卡拉统治罗马帝国期间。古罗马人非常爱洗澡,甚至可以说整个民族的许多人都有洁癖。他们走到哪里,就会把浴场带到哪里。因此,有人称他们为“泡在浴室里的罗马人”。卡拉卡拉皇帝为争取民心,建了公共浴室,不仅仅是洗澡,而是有多样化的娱乐设施,作为很重要的社交场合。可以说,建澡堂子既是形象工程,又是惠民工程,更是维稳举措。</h3> <h3><font color="#010101">  卡拉卡拉浴场的建造者也是一位臭名昭著、嗜血成性的暴君卡拉卡拉(公元188-217年),是罗马帝国塞维鲁皇帝的长子,本名为安敦尼努,卡拉卡拉是他的绰号。卡拉卡拉在211年颁布“皇帝敕令”,内容为扩大罗马帝国内所有公民权的人数,帝国内所有人民都可获得罗马公民权,不论元老院或解放奴隶及角斗士等皆可享受一般公民权;他不经政府通过预算,私自建造著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供罗马市民享用。</font></h3> <h3>  整座建筑不仅是古罗马建筑的精华,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罗马公共浴场大多划分热气浴、热水浴、温气浴、温水浴、冷气浴、冷水浴。热水浴室是所有浴室中最大的,长55.8米,宽24.1米,拱顶高度为38.1米。大型浴室需要大型建筑空间,所以出现了<font color="#167efb">巴西利卡</font>这种建筑形式。古罗马人在建筑方面,尤其是大型的市政工程从来不马虎而且不惜成本。四面的窗子宽大透亮,以确保阳光在白天的任何时候都能照射进来。后来巴西利卡这种建筑形式在欧洲教堂中广泛使用。</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卡拉卡拉浴场的马赛克镶砖,可见近2000年之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可谓豪华至极。整个浴场的地面和墙壁都是用来自罗马帝国不同地区珍贵的彩色大理石铺嵌而成的,这些大理石的墙面上,还要饰以精美的图案、色彩和绘画。在浴场每个转弯处的上方,都立有一尊雕像。</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 纳沃纳广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罗马历史中心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竞技场----拥有30,000个座位的大型运动场,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1644年,广场经历了最重大的变化:教皇英诺森十世开始着手一项激进的巴洛克风格的重建方案。17世纪,纳沃纳广场事实上已经成了罗马的客厅和集会场所也就是市民生活的绝对中心。今天这里仍然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到来原因之一是贝尔尼尼的四河喷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广场。说是广场,实际上看起来就是一条街道,这里有三个喷泉、一个方尖碑,还有圣阿涅塞教堂。</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font></h3><h3> 四河喷泉中的雕塑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以及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纳沃纳广场上的方尖碑,直插云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场的西边坐落着圣阿涅塞教堂,是弗朗切斯科·波罗米尼设计的。</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阿涅塞教堂</font></h3> 又叫圣阿涅塞殉难场所。阿涅塞是一位13岁的处女,由于不愿嫁给一名异教徒而遭杀害,为此建了一教堂。始建于1652年,由卡罗·拉伊纳儿迪设计。同时波罗米尼设计的凹立面,表现出了完整的造型力量。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反映了中世纪的黑暗已经过去了,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font></h3> <h3>  喷泉边是埃及方尖碑和圣阿涅塞教堂,大家看看是否和谐?<h3><br></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其凹形正面是贝尔尼尼的主要竞争对手—波罗米尼的作品,它正对着贝尔尼尼的四河喷泉,喷泉上代表尼罗河的雕像举起手似乎要蒙上眼睛,似乎在抗议波罗米尼的作品破坏了景观,事实上喷泉是在教堂落成前完成的,后有人发现教堂正面有背对着的雕塑,好似不愿面对喷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圣阿涅塞教堂内部装饰华美,穹顶上雕画栩栩如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纳沃纳广场上莫罗喷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教堂旁边是英诺森十世的众多宫殿之一 ---- 潘菲利宫。</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广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广场位于人民广场和克里纳宫的中间,位于格兰维亚大道与公主街的交接处,该广场以西班牙大楼及马德里塔楼而著称,均是由欧塔梅迪兄弟所共同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班牙广场</font>位于罗马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建筑师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其以登上教堂的<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font>阶梯而闻名。这座教堂乃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国人建造,阶梯共有137阶。但今天这里因电影《罗马假日》中的台阶而出名,当年电影即在此拍摄的。</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西班牙台阶上建有古代埃及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后面是山上圣三一教堂,俯瞰整个广场。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如今被美国人占领”的西班牙台阶,实际上是1725年得到法国大使的援助后修建的,又因为</font><font color="#167efb">西班牙大使馆</font><font color="#010101">在这里,所以取名西班牙台阶。</font></h3> <h3>  这是我刚进西班牙广场的画面。广场台阶前有个“小舟的喷泉”,这座喷泉说是贝尔尼尼父亲的作品,创意来自于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广场和广场台阶上人山人海,一片热闹景象。原来是罗马青年志愿者在组织活动,电视台记者正在采访呢,我也到了当地电视台的画面中。</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请看高清视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请看广场周边。阶梯上特有的法国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国咖啡馆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使这个 广场充满异域风情。今天这里看起来仍然文艺范十足,别有一番情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有两个,除了这一个以外,还有一个是旧时西班牙总督旧址的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是旧时西班牙总督旧址,位于阿加纳市关岛1号与4号公路交叉口。广场内有包括总督邸宅、花园、巧克力屋、西班牙拱门等建筑物。总督邸宅已在二次大战时被损毁,只剩下基座部份;巧克力屋是一间六角型的小房子,传说是因西班牙总督夫人在此邀请贵族喝下午茶、品尝巧克力而得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场四周有许多英国式的茶馆,是18世纪建成的,曾经被取名为英国人的犹太区。司汤达、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大文豪和艺术家们都在这一带居住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广场四周的老房子,说不一定当年巴尔扎克就住在这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广场上特有的法国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国咖啡馆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使这个 广场充满异域风情。今天这里看起来仍然文艺范十足,别有一番情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西班牙大楼旁边的圣雷欧纳多街上则有圣马可教堂。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来西班牙广场为什么要买冰激凌?在《罗马假日》场景中而就在这里,赫本坐在西班牙阶梯上吃着冰激凌,她那清新亮丽的倩影似乎与西班牙广场以及美丽的罗马合为一体,成为人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威尼斯广场</font></h3><h3>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圆形广场。这个广场的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font color="#167efb">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纪念堂</font>。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纪念堂,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科林斯式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意大利之父</font><font color="#167efb">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font><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中间那尊黑绿的青铜骑士雕像,威风凛凛,坚毅挺拔,就是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纪念堂前的意大利国旗迎风飘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宫也称威尼斯大厦,是罗马最著名的文艺复兴式的宫殿式建筑,由建筑理论家,世界近代第一部建筑专著《论建筑》作者阿尔贝蒂设计,由巴尔保枢机主教于1455年兴建的。这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国繁荣时期,曾经是威尼斯大使馆所在地,因此有了这个名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宫</font><font color="#010101">后期也曾作为奥匈帝国使馆使用,从1797年起,奥地利占据大厦120年之久。1916年意大利政府收回大厦后整修刷新。墨索里尼上台后大厦为其官邸,他常在正中阳台上向民众发表煽动性的演说和训话。墨索里尼曾经从2楼的阳台向广场上挤满的人群发表了著名的“阳台演说”。1943年墨索里尼垮台后,威尼斯大厦改为汇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博物馆,对外开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威尼斯宫对面就是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纪念堂。该纪念堂是威尼斯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这座纪念堂是意大利国家独立和统一的象征,意大利人称之“祖国祭坛”,每年国庆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一战后又将无名英雄墓安放在纪念堂前,纪念为意大利独立而阵亡的士兵。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还有两把熊熊燃烧的不息的火炬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意大利之父维多利奥·埃玛努埃莱二世纪念堂侧面。一般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意大利访问,也都要来这里为无名英雄们敬献花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威尼斯大厦上俯瞰罗马城和近在眼前的威尼斯广场,远处的群山也隐隐可现。</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罗马许愿池</font></h3> 位于罗马的三条街交叉口,18世纪由教皇克里门七世命沙尔威设计建造,于1762年共花了三十年才完工,因此是罗马喷泉中比较年轻的一座。许愿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杰作,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喷泉。据说这个许愿池很灵的,要不你也用右手拿硬币越过左肩抛入池中去试试吧,至少可以给你一些心理上的安慰!<h3> 许愿的人络绎不绝,也许是幻觉,我仿佛看到了电影《罗马假日》中那美丽活泼的公主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她满脸的真诚,闭上眼睛,紧握手中硬币,心中默默祷告着自己美好的愿望。</h3> <h3><font color="#010101">  许愿池的全名叫做特莱威喷泉,是意大利罗马市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特列维喷泉在17世纪已开始设计,至18世纪才告建成。完成者是尼·沙尔维(约1697—1751年)。这里采用了罗马的凯旋门样式,使喷水增添几分古典气氛。凯旋门的中央是一座海神雕像,两旁是两个寓意的女像。右边一个象征安乐,左边一个象征富饶。在建筑物的檐部有四尊女像,象征着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在水池中有波塞冬驾驶的两辆马车。</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乔万尼大教堂</font></h3><h3> 圣乔万尼大教堂是罗马、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并有历史渊源的教堂,也是罗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的基督教堂,比圣彼得教堂的大殿还古老十三年。圣乔凡尼大教堂是314年最早承认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捐赠给教皇的。<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的教堂是由17世纪巴洛克的代表性的建筑师波罗米尼进行过大改建。正面上部高达6米的基督与圣徒像是伽利略修的。内部左边有君士坦丁大帝像。12个石柱雕刻了耶稣十二圣徒的故事作装饰,浮雕和油画装饰其间,气势宏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教堂内部。西方的宗教对于音乐、雕塑、壁画等艺术,以及建筑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堂是洗涤人的心灵之处。虽然我不信教,但还是以此希望自己克服浮躁情绪,宁静致远,淡定如初;也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真理之口</font></h3><h3>  在科斯美汀圣母教堂,这个教堂很小很安静,但里面却有名扬世界的“真理之口”。这是一块雕刻着海神头像的圆盘,据说把手放在他的嘴里,如果说谎就没办法出来。在《罗马假日》里,就是它吓坏了可爱的公主。</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真理之口”的门口视频。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真理之口这面谱声名大噪,因为由格里高利·派克与奥黛丽·赫本在一九五三年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片中格里高利·派克曾佯装把手伸进“真理之口”中而手掌被咬断,把奥黛丽·赫本吓得花容失色。另一说法是,只要将手放入“真理之口”,心中默念爱人的名字七声,如果手没有被咬,就代表你对这一段爱情是真诚的。我也把手放进去,发现我出来还是完好的。呵呵。</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font color="#167efb">科斯美汀圣母教堂</font></h3> 又叫希腊圣母堂,是一座位于罗马的天主教次级圣殿。建于公元六世纪,坐落在古罗马的一个神庙和一个食品配送中心的遗迹上。由于它毗邻许多拜占庭式建筑,在公元七世纪教堂被称为“Schola Graeca”,附近的街道则称为“希腊街”。782年左右,教宗亚德一世重建该堂,描绘了逃离偶像破坏者迫害的希腊修士,而重建后的教堂则拥有三个中殿及一条门廊。教堂设计优美。在九世纪,尼古拉一世下令增建了圣尼古拉小礼拜堂,还建造了教宗住所,但是在1085年被诺曼人军队拆除。该教堂也是执事级枢机领衔教堂,曾有二位领该教堂衔的枢机成为教宗,为格拉修二世和塞莱斯廷三世。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此教堂的修复工作于1118年至1124年完成。又过600年风霜后,教堂于1718年修建成巴洛克风格(由居塞佩·萨尔迪于1718年设计),但这巴洛克风格的外型于1894年至1899年间被移除。教堂中殿的上部分保存着在八世纪至十二世纪间创作的画。Schola cantorum是在十三世纪创作的,而教堂的红花岗岩主祭坛则在1123年制成。此外,圣器收藏室也收藏着一块来自圣彼得大教堂的八世纪马赛克残片。</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科斯美汀圣母教堂</font></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由于真理之口藏放在这座教堂的关系,所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教堂门廊的排水口上有一个古老的雕塑,但实际上更值得一看的是保存完好的中世纪早期合唱文稿和哥斯马特式的大理石镶嵌图案路面。而教堂的钟楼则是全罗马最高的中世纪钟楼。</font>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科斯美汀圣母教堂外面的喷泉。</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罗马市政广场</font></h3><h3> 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传统市政广场地点卡比多山上。山在古罗马市中心罗曼努姆广场的西北侧,因为当时旧城区处处是古罗马的遗迹,为了保护他们,米开朗琪罗把市政广场面向西北,背对旧区,把城市的发展引向还有余地的新区。 </h3><h3> 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广场是不对称的,罗马卡比多山市政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配置的广场之一。广场的正面是元老院(后来的市政厅),是古罗马时代的建筑物,历经改建。米开朗琪罗在前面加了大台阶,并用雕像和水池把它装饰起来。</h3> <h3><font color="#010101">  市政广场上的石雕“母狼乳婴”,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传说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后罗慕洛私定城界,杀死了雷莫,并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为罗马。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后定为罗马建城日,并将“母狼乳婴”图案定为罗马市徽。</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圣天使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是建立在台伯河岸的一座陵墓,由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设计并亲自指挥建造,作为他自己以及其继承者的安息之地。几个世纪过去,圣天使堡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首先作为阻止敌人入侵的要塞,然后是作为监狱,最后改建成一座华丽的罗马教皇宫殿,现为国家博物馆。在6世纪,教皇在堡顶竖立持剑的大天使雕像,用以对抗当时流行的黑死病,遂有</font><font color="#167efb">圣天使堡</font><font color="#010101">之名。上面的天使雕像,每一尊都安详肃穆,美极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德良陵墓</h3> 哈德良,76年1月24日—138年7月10日,绰号勇帝),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间,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的“蛮族”的入侵。世人历来对他评价较好,个人爱好也很丰富。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 <h3><font color="#010101">  另一大家留心就是前往圣天使堡的著名桥梁,由贝尔尼尼设计的这座桥可说是巴洛克式装饰艺术杰作,不过桥上诸天使像中有两座由贝尔尼尼亲手雕成的雕像,已被移至Santa Adrea delle Fratte教堂内妥为保存,改置两座复制品于桥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登上高处看罗马,旖旎风光尽揽眼中!让我恍如走进了中世纪的时光隧道。如今即使已经破败不堪,古罗马废墟里的建筑遗址群,依然保持着他们贵族一般尊严的气势。</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古罗马遗址公园(帕拉丁山)</font></h3><h3> 站在古罗马广场,它是那样的气魄摄人,直扑你的视野,唤起你对远古那英雄辈出灿烂时代的无限遐想。罗马古城是古罗马的都城,在近千年间,罗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大城市,最繁盛时人口逾百万,为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 据说建筑师拉比留斯设计的非常典型的罗马建筑——帕拉丁山上的弗拉维宫, 可与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拉相媲美。拉比留斯负责修建了图拉真时代的主要建筑物。</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代的罗马城,也叫做“七丘之城”,因为它是建立在七个山丘之上的。直到今天,现代人仍然无法弄明白,在生产力如此落后的奴隶时代,古罗马人是如何把如此数量巨大的庞大石块搬上山坡,最终建起罗马城的?然而从这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可以遥想当年罗马建城工程之浩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老的罗马,散落在城市的每一处建筑都让人惊喜。穿行在罗马的广场和街道,仿佛时光倒流,感知历史,追寻文化,体味古老与震撼。罗马是建筑、艺术、绘画之都。壮丽的广场、宏伟的建筑、精心的雕刻,都是罗马的灵魂精髓所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现在虽然大部分遗址已埋在现罗马街区下,但遗址中心的罗马广场及其周围一带已辟为国家公园。坐落在一山坡上,被绿树环绕着。从上面可俯瞰古罗马的许多遗址尽收眼底。 罗马建筑的两个特征:结构坚固和设计宏伟,在这时非常明显。</font></h3> <h3>  从那些依旧高高矗立的大圆柱,到散落地面的刻着精致花纹的残石块,古罗马城犹如一个极尽华丽的完美漆器,虽已被时间的大手摧毁在地,但即使是残存的碎片,也仍然足于再现昔日的辉煌。</h3> <h3><font color="#010101">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和希腊都是奴隶制国家,又都是半岛国家,但罗马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培养了对客观事物冷静思考和求实精神,所以务实是罗马人的风格,不同于“外向型扩张”的希腊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罗马人可谓求实与浪漫并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条条大道通罗马,有助于帝国统治,但帝国衰败的时候,也为外来侵略者提供了方便。罗马城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蛮族占领洗劫,也是由于罗马大道交通太方便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古罗马歌剧院遗址,是不是还能显示出古罗马人的崇尚艺术和浪漫。</font></h3> <h3>  罗马有浪漫之美。男性丰满结实的肌肉,充满力度的手脚,雄壮的形象给人以心灵的感叹!女性也都有着维纳斯式的健美。</h3> <h3><font color="#010101">  可现在的罗马好象已经落后,意大利在欧盟中的位置也在下降。最近几年来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较低,可以说是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于欧盟其他国家。也许是跟意大利人的多情浪漫有关吧,他们整天充满着浪漫,也许就不会拚命工作之故吧。</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加油,罗马! 加油,意大利!期待下次遇见为之一亮的罗马!更期待下次欧洲之行。</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