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种草甘南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到了这里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对“甘南”都是错误的解读…</h3><h3>甘南,并不是甘肃南部的统称,而是一个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h3><h3>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有尕海and则岔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和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桑科草原、黄河首曲、大峪沟等几十处优美的自然景区;有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碌曲郎木寺、米拉日巴佛阁等10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有红军长征经历的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等十多处革命历史遗迹;有香浪节、晒佛节、采花节、花儿会等几十种民俗节日……是一个值得仔细品读的地方</h3><h3><br></h3><h3>图片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各个属县以及各个可以驻足的地方</h3><h3><br></h3> <h3>2019-6-30</h3><h3>终于在计划良久之后踏上甘南的行程~</h3><h3>出发在清晨四点,东方的天宇泛着鱼肚白的光,一弯残月在西边的天际缓行,北京的暑热还没有醒来,清凉的风送来舒适……</h3><h3>航班在6:05准时起飞,于8:18提前到达兰州机场,手机显示兰州的气温为14℃,但体感只是稍微偏凉,并不觉得冷~</h3><h3><br></h3> <h3>到达集合的宾馆,收拾停当已经十一点多了,在附近的小馆儿点上一碗牛肉面,两个小菜,价格便宜到令人质疑,味道自然是地道的无疑的~听说兰州的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黄四红五绿”:清的是汤,白的是白萝卜片,黄的是加入硼砂后揉搓得分外劲道的面条,红的是辣椒,绿的是青蒜和香菜末儿……再说兰州的拉面里并不见成片的牛肉,当地人吃的是“牛肉汤面”……三说兰州的拉面之所以与外地味道不同,主要是水---和面的水和煮面的水都是黄河的水,所以在兰州吃拉面才真正是母亲的味道😀<br></h3> <h3>吃饱喝足之后向着省博出发</h3><h3>小雨时紧时慢地从天空撒下来,给渐渐升温的中午送来一丝清凉……</h3><h3>到省博主要想去看看传说中镇馆之宝---马踏飞燕、看看彩陶的精美与古朴、看看丝绸之路的兴衰……更多的历史更多的知识我并不能了解到,于是我带着遗憾和期待离开省博</h3> <h3>算来已是四年前了,我到兰州时看过有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今天再重温一下它的热闹,然后游览一下网上评分很高的白塔山公园,登上高高的山岗拜访古老的白塔寺,眺望滚滚黄河水在第一桥下奔涌向前……</h3><h3></h3><h3>白塔山公园的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载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的疆域时,曾致书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著名喇嘛去觐见成吉思汗,该喇嘛途经兰州时不幸病逝,于是下令修塔纪念。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现存塔为明景泰年间在旧址上重建。清康熙年间巡抚绰奇扩其旧制,名为慈恩寺。但百姓仍呼之为白塔寺</h3><h3><br></h3><h3>组图中,中山桥的夜景,来自本次的一位摄影大咖团友</h3> <h3>下午三点多,阳光已经明媚的很,蓝天下的云层也慢慢褪去,气温已经回升到27℃……我回到宾馆避避日光,积攒些体力等待之后六天的美丽</h3><h3>图片为此次的行程路线</h3> <h3>2019_7_1</h3><h3>清早6:00,气温标注为14℃,体感还是舒适的凉爽,短袖+牛仔外套的搭配有些微热的感觉</h3><h3>此次甘南行摄的美景导游是一位阿坝地区的藏族美女---央金卓玛,摄影指导是个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老师---高山·景行</h3><h3>7:30出发,在兰州市看到蓝天白云下各式各样的清真寺;一路向着传说中的拉卜楞寺,车窗外可以见到还在建设中的道路,见到碧绿草原上闲适的牛羊,见到油菜花释放的大片金黄</h3> <h3>一路看着车窗外的美景,听着卓玛的藏歌 </h3><h3>中午路过夏河镇草草用了午餐,之后来到拉卜楞寺,我们最先要去的地方是寺庙对面的晒佛台。</h3><h3>听说拉卜楞寺的晒佛节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三,我们在半年之后到来,虽不能亲身感受节日的热闹与信仰的虔诚,但是从晒佛台的宽度和高度可以想象当日人数之多和场面之大。</h3><h3>仰视清清静静的晒佛台,我看到脑海中节日的盛景;登上高大宽阔的晒佛台,我看到此刻的主人安然的居所;站在晒佛台的肩膀,我俯视自己在海拔3000多米高度举步113级台阶的渺小……<br></h3><h3><br></h3> <h3>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宫),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h3><h3>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h3><h3>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h3><h3>拉卜楞寺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h3><h3>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h3><h3><br></h3><h3>图片为我在晒佛台上拍到的拉卜楞寺全景</h3> <h3>转经长廊</h3><h3>拉卜楞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共有大大小小的转经筒2000多个,大的有一人多高需2、3个人才能合抱,小的周长则只有1米左右。转经长廊环绕整个寺院,绵延3.5公里,要转完所有的转经筒,大约需要一两个小时。</h3><h3>长长的转经长廊,是藏民此生的修行之路,是灵魂超越凡尘进入净土的通途。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这里以一颗虔诚心推动每一个经筒</h3> <h3></h3><h3>转经筒</h3><h3>又称“嘛呢”经筒,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表明越虔诚,可解脱轮回之苦,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因此藏族人民除了口诵之外,还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转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转经筒不停的转动,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上千遍的“六字大明咒”。</h3><h3>多少年来,这转经筒就在生死轮回中、在"嗡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中、在那些虔诚的信徒沾满酥油的手的拨动下,一圈圈的转动着,“六字大明咒”被成百上千万遍的念诵着,承载着佛祖与藏民之间的沟通。</h3><h3>多少年来,无论晴天下雨,日出日落,古老而神圣的转经筒总会在藏民刚劲有力的右手的推动下,沿着顺时针不停的转下去,带给他的信徒以平安与圆满。</h3><h3>多少年来,木质的转经筒已经饱经风霜,不停的转动下发出吱呀呀的声响,其间我似乎听到转经的人们念诵六字真言的呢喃;它们依旧巍然屹立的样子,就像虔诚的藏民的脸,专心而不容亵渎。</h3><h3><br></h3><h3>此组照片,来自同行的团友</h3><h3>生灵的平等相处、幸福生活的期待、信仰步履的坚定、纯洁心灵投射出的幸福眼神,释放出的灿烂笑颜……一切都如此自然,如此简单</h3> <h3>忽然想起看过的一段话,只能记住大意也不记得作者是谁,但与这里很合拍 </h3><h3>在这里,你习惯仰望,因为那满目的蓝天和蓝天下金灿灿的佛殿。</h3><h3>在这里,你习惯轻说细语,因为跨进了那沉重幽暗的经堂。</h3><h3><br></h3><h3></h3> <h3>在这里,你充满好奇,因为那随处可见的红衣喇嘛,还有绕着寺庙膜拜的藏民。</h3><h3>在这里,你喜欢聆听,因为那沉闷的长号角声,还有那唱诗般的诵经声</h3> <h3>在这里,你经常迷失</h3><h3>迷失在那长长的转经长廊中,迷失于藏族老人脸上那一条条纵深的皱纹里。<br></h3><h3>漫长的转经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陪伴你的只有那些同样风尘仆仆的身影和转经筒转动的嘎吱声</h3><h3></h3><h3>艰辛的转经路上,每个人都是虔诚的,那些搂躯着腰背的老人,拄着拐杖,转着经筒一步一步向前挪着,但脚步却是那样坚定,表情却是那样笃定</h3><h3><h3>触摸一个个沧桑的经筒,感受信众的信仰和执着,你会觉得这不仅是对宗教的膜拜,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诠释。</h3></h3><h3></h3> <h3>你明白了什么是信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却又坚固的东西深深地扎根在这些高原民族的精神领域里</h3><h3>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那一步三拜,不停伏地、起身的藏民,衣衫早已破损不堪,但心却是最纯净的</h3><h3>信仰是崇高的,就像他们那高举过头的双手,亲吻大地、膜拜天空</h3><h3>当你面对那一张张诚挚的笑脸,轻轻的挥一挥手,回以微笑,你便会发觉,交流和祝福是那么简单</h3><h3><br></h3><h3>图片中,男人坐在轮椅上转动手中的经筒,女人推着轮椅一圈圈转着塔,口中都念诵着经文,眼中都流露着虔诚</h3> <h3>酥油花 </h3><h3>据说在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经带来一尊释迦摩尼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中。按照佛教礼仪,佛像前面需要有鲜花供奉。当时正值寒冬腊月,上哪里去找鲜花呢? 于是只能用酥油雕塑成花朵的模样,供奉在佛像前。后来,酥油花就流传下来,成为藏地的艺术瑰宝 </h3><h3>拉卜楞寺除了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之外,另一个特色就是酥油花。它们被静静的安放在寺内的博物馆里,大家习惯叫这个地方为酥油花殿。我们在寺内随心而行的时候,酥油花殿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人还在门外就闻到清淡却清香的味道,进入门内这味道更加香甜了。 听说,制作酥油花的酥油,是僧侣们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来的,20公斤的牛奶才能提取一斤酥油。酥油的融点很低,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而人体正常的体温是37℃。在雕塑酥油花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手捏酥油的时候,酥油不融化呢?拉卜楞寺酥油花的制作选择在冬季,每年的11月份至新春的正月十五,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制作时,要从旁边的圣河---夏河中,打出一盆盆还带着冰块的冰水。制作的僧人们,要把手浸泡在冰水中,让手指降温。冬季的甘南白天最高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大殿内的温度之低也是可想而知的,僧人们就在这里精心地制作着,每当觉得手的温度升高,就再次浸泡入冰水中。惊艳绝美的酥油花,就这么一点点,在痛苦和执着中,诞生了</h3><h3>我漫步在店内,记录下精美的一角…这一张张慈祥的面庞,微皱的眉头,微笑的嘴角;这一朵朵娇艳的花朵,饱满的花瓣,婀娜的花蕊;这一只只灵动的动物,调皮的跳跃,高傲的仰首…透过这些酥油花,我仿佛看到一张张冻红的脸,眼里却充满热爱;看到一只只冻红的手指,灵活而不僵硬;看到一颗颗执著的心,充满敬仰和虔诚……</h3> <h3>下午三点半启程前往郎木寺</h3><h3>心中祈祷能与彩虹、晚霞、佛光的相遇~</h3><h3>车窗外的风景丰富而精彩~有天边的云卷云舒,有山丘下的河流蜿蜒,有草原上的牛羊花朵,有雨水敲打车窗的歌唱……</h3><h3><br></h3> <h3>到达郎木寺镇已经是下午七点钟了</h3><h3>雨虽然停了,但气温还是下降得很明显……我第一次在七月的日子穿上了冲锋衣+抓绒,牛仔裤+秋裤,而且并没有丝毫的热感~</h3><h3>装备齐全我们去格尔底寺拍日落,登上平日看上去并不高的山坡,已经气喘吁吁了(此时的海拔高度应该是3500+)。天还没有黑下来,我们在山坡上找一处平坦之地架好机位,遂四处闲逛……</h3><h3>拍下虽未沐浴落日之光但已转红的山岩;拍下被雨水冲刷后格外鲜嫩的草场,其间还点缀着黄色,白色,紫色的小花;拍下山坳里静谧的寺庙和它的金顶红墙</h3> <h3>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这支行摄甘南的队伍在痴心的等待……等天晴,等日落,等一道霞光将照亮红石崖、照亮寺庙、照亮整个小镇~</h3><h3>等待中我又弥补了自己知识的空白-------郎木寺其实并不是一个寺,是甘肃省和四川省交接处的一个小城,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管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宽不足2m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它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应为“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属于甘肃碌曲县,有一座赛赤寺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属于四川若尔盖县,有一座格尔底寺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h3><h3><br></h3><h3>天空完全黑下来之前,我们放弃了等待……回去休整,约会在明天的晨起~</h3> <h3>2019_7_2</h3><h3>凌晨四点,我在“肺朝百脉”的时辰起床出发,呼吸着白龙江水气的清新,呼吸着两省交界云雾的清新,呼吸着小镇山野的清新,呼吸着赛赤寺炊烟的清新~徐缓地登上与寺庙比肩的平台</h3><h3>天光还是朦胧的,世间还是昏暗的</h3><h3>让我先来记录下</h3><h3>这,蓝调的肃静与庄严</h3> <p class="ql-block">平台上有一座小巧的房舍----问了我们美丽的卓玛才知道它是一座“转经房”,听说其中安放着十万个黄土制作“ca ca”,接受着人们每日早晚两次的拜谒……</p><p class="ql-block">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见到许多藏民,还有僧人,围绕着“转经房”一圈又一圈,口中念念有词,眼中含着和善,脸上印着虔诚……</p><p class="ql-block">不知是谁家的狗狗,也跟着转圈圈,疲了,就在草地上安静的等待……</p><p class="ql-block"><br></p> <h3>转经房的对面是安装了转经筒的方形转经亭</h3><h3>人们手中的念珠随着口中的经文被拨动,脚下的步伐随着礼拜的心路在迈动……</h3><h3>转经筒被人们的手臂推动,一圈圈地旋转,辅助人们将经文一遍遍地诵念</h3><h3><br></h3><h3>在高山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拍照移动的人物~试图将动态的人拍清楚,并使背景虚化……</h3><h3>实验好多次,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h3><h3>我们的拍照和讨论并不影响他们的转经,不能分散他们的专注</h3><h3><br></h3><h3>我们,用我们的方式浏览着他们的世界</h3><h3>他们,用他们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h3><h3>此时的转经亭</h3><h3>于我是游览,于他们是生活</h3> <h3>天光渐渐放亮了</h3><h3>我在,等待日光初现时金顶的光芒四射…</h3><h3>然而,天公偏偏的不作美,不肯将云层遣散,不愿显示万道金光的辉煌</h3><h3>于是,我只能将清晨时分</h3><h3>赛赤寺的全景记录</h3><h3>在照片之中</h3><h3>有寺庙的晨钟肃然敲响</h3><h3>有僧人的念诵深沉悠远</h3><h3>有我们的旅步走马观花</h3><h3>有他们的生活凡尘不染</h3> <h3>早晨8点30分,你应该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操练,我们已经结束了晨光的拍摄,向着下一站-----秘境扎尕那出发…</h3><h3>路上虽然没有灿烂的阳光,但高原草场上不时出现的河流、牛羊、藏包、经幡都带给我心灵的滋养…透过车窗随手拍下的一幕,都是我日后回味的灯芯。 </h3><h3>碧草丰茂的云天下,清晰的车辙将视线指引,向着高坡上洁白的藏包,向着山坡后神秘的居所。我的思绪随道路延伸,耳边响起“天路”的旋律</h3> <h3>扎尕那</h3><h3>"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海拔在3200米左右,座落在岷山、迭山形成的大峡谷里,传说是神仙用大拇指摁开的地方,被称为甘肃的香巴拉--香格里拉。由四村一寺组成,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扎尕那三面秀峰环拱,正北是巍峨恢弘、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立岩壁俊俏的辣子口,凌空入云,雾气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这片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的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还是少有外人踏足</h3> <h3>从郎木寺镇到扎尕那路程大约70公里,用时却要4+小时,一路摇摇晃晃,上上下下,到达扎尕那东哇村尕久家的宾馆时间已经是过了午间时分。进村的道路蜿蜒着指向神秘的石城,我们沿着土路,边走边迷醉于雾气笼罩的青山、房舍、农田</h3> <h3>进入扎尕那</h3><h3>天空并没有放晴的意思,氤氲的云雾笼罩着四周的山峰,笼罩着近处和远处的房舍和田园……更给这原本少有人问津的藏寨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h3><h3>让我想起曾经到过的鹿院坪,群山围绕的村落,云雾缭绕的朦胧,山涧流水的轰鸣,鸡犬相闻的安宁……</h3> <h3>云雾不肯停留在天空的时候,雨滴便自由飘落了下来~</h3><h3>擎一把伞,漫步在村中的小路,或湿滑或泥泞,却是悠然的舒爽</h3><h3></h3><h3>在美丽的卓玛和高山老师的指引下,我们的脚步朝着村中的一座小寺庙而去~</h3><h3>在道路的拐弯处一座转经亭的廊檐下,挂满了一条条经幡,此时在雨滴的拍打下,已经湿漉漉的落下水来,颜色却因此鲜艳了许多</h3> <h3>寺庙的名字叫“拉桑寺”,始建于1645年,1958年被毁。1982年重修开放,现有经堂2座、密殿、观音殿各1座,僧舍30余院,住寺僧侣40余人。是郎木寺镇四川境内格尔底寺的属寺。 </h3><h3>可能是落雨的缘故吧,寺庙显得很寂静,没有游客也很少僧侣。我们在围绕着主殿的转经廊下拍人像,模特就是我们的导游---卓玛姑娘。原本就是藏族血统的她,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带上配套的头饰,转动经筒时写在面庞上特有的敬仰和虔诚,给初尝人像拍照的我,很多的自信</h3> <h3>拉桑寺后</h3><h3><h3>云雾,在山顶、山间弥漫着,雨已经在不知不觉之时细小成了雾气,朦胧了我的眼。</h3><h3>一只飞鸟掠过我的镜头,留下重叠的剪影</h3></h3> <h3>山风,轻柔地送走了云雾,像揭开了新娘的头纱~岩石裸露的山峰、苍翠含黛的山腰、嫩绿农田的山坳,蜿蜒的小路旁,鹅黄的菜花围绕着古朴的农舍……此时都在我们面前了</h3> <h3>从拉桑寺离开,路过“三毛”宝宝的家……</h3><h3>房间的光线有些昏暗,简易的纸窗显得格外明亮;宝宝原本安静地躺在温暖的炕上,见到我们就兴奋地起了身,咿咿呀呀的求抱抱~爷爷淡定地坐在炕的里侧,摇着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眼睛里流露着慈祥~</h3> <h3>接下来,我们一行七人选择去扎尕那一个比较高的观景台去,等云开天晴,等日落霞光~</h3><h3>观景台在念甘达哇神山公园的深处--------传说念甘达哇是神,扎尕那就是他用手指摁出来的------我们向着神仙居所的更近处去,去与神仙相遇……</h3><h3>慢慢地在栈道上行走,高反的感觉于我们就是不能行动得太快😀于是我便有了边走边停、边走边看的时间和理由~风景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回眸之间~</h3><h3>回头看</h3><h3>刚才经过的山------山有了远观的苍翠</h3><h3>刚才走过的路-------路有了延伸的悠长</h3><h3>草地上此时正盛开着黄色的小花,美得纯朴而热闹</h3><h3>廊亭下人们在休息,安宁而闲适</h3><h3><br></h3> <h3>到达平台时,回首来时的路(照片由同行大咖提供🤗)</h3><h3>海拔在3000+的基础上垂直提升200米,路程长度用时40分</h3> <h3>我用一台最普通的微单,占据一个机位</h3><h3>用心和眼同时记录与等待……</h3> <h3>吹风、静观、学习、领悟……</h3><h3>光影之变换、云雾之聚散、</h3><h3>期盼之执着、放下之释然</h3> <h3>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了,太阳应该已经走到了山峰的肩头</h3><h3>虽然不能“你看天,有风有云有日光”,</h3><h3>但可以“你看地,有树有花有生命"</h3><h3>依然是"你看你,有心有魂有鲜血;你看我,无爱无恨无慈悲”</h3> <h3>2019_7_3</h3><h3>早5:30出发,去扎尕那的另一个村子---达日,在海拔3110米的观景台上等日出。天边慢慢地变化着光亮的程度,在太阳公公露出身影之前,云雾依旧是山谷中无冕的主角<br></h3> <h3>观景台左侧的山脚下,一座金瓦白墙的寺庙跃然于碧绿的梯田之上。时间指向6:00的时候,晨钟被敲响和着念诵真言的诵经声在山谷中回荡;又过了些许时分,一柱炊烟袅袅上升而飘散,吸引我的视线</h3> <h3>炊烟散尽之后,云雾又来与寺庙为伴</h3><h3>或环绕,或覆盖,或掩藏</h3><h3>烘托着庙宇</h3><h3>或庄严,或静谧,或神秘</h3> <h3>算算已经到了太阳该露头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见到它的影。云依旧盘踞在山峰和山腰,时聚时散的,雾气和着村中的炊烟从山脚处升腾起来,一直到与云牵手的地方。于是我便借着已经放亮的天光,记录下达日观景台下的全景</h3><h3>参差的农田,阡陌的道路,错落的村庄,修建中的寺庙……还有啾啾的鸟鸣、柴犬的惊吠,公鸡的报晓</h3><h3>在这里,大可以放下疲惫令身心轻舞飞扬,简单的存在,真实的成长</h3> <h3>换一个角度</h3><h3>记录下云雾与庙宇相伴的样子</h3><h3>记录山间田舍交错层叠的样子</h3><h3>记录鸡犬相闻神仙居所的样子</h3><h3>记录自己心中清净安逸的样子</h3><h3><br></h3> <h3>扎尕那的东哇村</h3><h3>一座金瓦的转经亭与青山白云相应着</h3><h3>是我离别时的留念</h3><h3><br></h3><h3>下一站,若尔盖花湖</h3> <h3>花湖</h3><h3>我们于午后到达花湖,小雨一直再下</h3><h3>撑一把伞,享受在木栈道散步的闲适,风送来花湖赏赐的空气供我们享受着~~~花湖原本就水草丰盈,飘落的雨丝使得空气更加的香甜------是雨水和湖水混合的甘甜,加上水草和小花共同的清香……</h3><h3><br></h3><h3><br></h3><h3>花湖知识</h3><h3>它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的热尔大坝草原上,草原上有3个相邻的海子,小的叫错热洼坚,大的叫哈丘措干,花湖是中间的一个名字叫美朵措。热尔大坝草原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大约3500米,是中国最平坦辽阔的湿地草滩。出发之前看介绍说,花湖在六七月之间花开得最盛。卓玛却说,五六月份的花开得最好看。还听说,那时湖中会开满一种水妖一样的绚丽花朵,这种植物看起来平淡无奇,在雨水充沛的八月可以把纯蓝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时深时浅,像少女思春时低头的一抹酡红。------我这是错过了花开,也错过了妖娆么😂😂😂</h3> <h3>花儿</h3><h3>虽然已经不再是盛放的时候,在很多的地方,娇小的粉色系花朵,依然竞相开放着;</h3><h3>虽然它们不能遮盖住丰盛的绿草,但它们的身影却在嫩绿草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娇艳</h3> <h3>花湖,拥有草滩花海320万亩,是高原湿地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黄鸭、黑颈鹤、鱼鸥成群栖于湖畔;旱獭、野兔、鹰鹫穿行其间。</h3><h3>我用镜头捕捉,穿行在草丛湖面的一家,觅食在草坪浅滩的一家,还有滑翔在雨雾中的白色身影……</h3> <h3>雨中的木栈道上</h3><h3>一只调皮的小麻雀,忽前忽后地与我同行了很久,直到它离开人类的轨迹</h3> <h3>从花湖告别,接下来向着唐克镇,出发~</h3><h3>一路行驶有美丽的草原为伴,连绵的山峰是草原的边界,比羊群很多的是牦牛的出现,白色的蒙古包在被雨水冲刷过的清脆草原显得格外抢眼,黄色,紫色的小花疏密有致的点缀草原,天边的云以各种形态展现……车窗外的一切都吸引着我的视线</h3> <h3>路边的牦牛一家</h3> <h3>到达唐克镇已经是下午4:30了,在唐克镇里条件最好的“王府大酒店”入住,并稍事整理。在5:30的时候出发去看九曲黄河第一湾(又称,黄河九曲十八弯)</h3><h3><br></h3><h3>刚刚进入到九曲时,天边错落有致的云层,明暗相间的光线,比流淌的黄河水更吸引我的视线</h3> <h3>九曲黄河第一湾</h3><h3>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以北9公里,此处为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藏语称“河”为“曲”,“九曲”就是唐时对贵德以上黄河段的称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据说最美的自然景观要数第一弯。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此段流程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白河在此自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h3><h3>这里的海拔在3500-3800米之间,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我们被一段段的”天边云梯“输送到至高处的观景台附近。</h3><h3>趁着天色明亮,我拍下弯曲的黄河,拍下登高的栈道,拍下河边的索克藏寺,拍下小小的转经房,拍下远处山脚下一片娇艳的鹅黄……</h3> <h3>站在第一湾最高的观景台上,弯弯曲曲的河水静静地流向天边,云有层次有形状的在天边服帖着,流连着舍不得散去,于是河水不能完美的反射落日的光辉。但这条白色的光带,给人带来更多的宁静</h3> <h3>风起了,没有带走云,却带来了雨。</h3><h3>在我们的肉眼并没有感知之时,落日将霞光悄悄地散在河面上,留下一抹残红-----这是我回程后,整理照片的意外发现🤗🤗🤗</h3> <h3>我沿着步行的木栈道一路下行,</h3><h3>边走边看,边发现边记录。</h3><h3>在同行大师的启发下</h3><h3>拍下这天路之上的宁静与生机</h3> <h3>到达山脚的时候,已经到了藏民们晚修的时间了。虽然天空中飘着小雨,但他们稳健的脚步,笃定的身影,给我一分惊叹十分触动</h3> <h3>2019_7_4</h3><h3>此行唯一不用起早儿的一天👏👏👏</h3><h3>我们在8:00出发往瓦切塔林去</h3><h3>天气像在与我们开玩笑,前几天起早贪黑想拍日出的霞光,日落的辉煌,却一直没见到太阳的影儿🤔在没有准备拍朝阳的今天,它笑得很开心🌄</h3><h3>离开唐克镇不远,在红原草原的公路行驶,我们被碧草蓝天白云所吸引😍</h3><h3><br></h3> <h3>美丽的卓玛导游带我们在她朋友的藏寨边停留</h3><h3>于是有了这自以为屏保级别的照片✌</h3> <h3>这一张</h3><h3>于高山老师,是用手机的随意一拍</h3><h3>于我,就是模仿很多次都不能满意的高度</h3> <h3>瓦切塔林</h3><h3>又称瓦切经幡群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乡,北距黄河第一湾60公里,南距红原县城40公里。</h3><h3>瓦切塔林藏语意为“大帐篷”,这里是纪念第十世班禅大师颂经祈福之地,塔林周围是一片连绵的经幡,甚为壮观。</h3><h3>经幡,又名风马旗,是藏区独特的一道风景。它是在布、麻织品上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然后将其插在山巅、路口、河边等地,其意义为用自然之力来诵经,以保平安吉祥。经幡一共有五种固定的颜色,象征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也代表了五种自然现象,它的顺序也是不可以错置的~蓝色---白色---红色---绿色----黄色,象征蓝天、白云、人类世界、青草河流、土地,代表着土、水、火、风、天。在藏区经幡的插法各地也不尽相同,红原瓦切的经幡是围成尖顶园帐篷模样,而且瓦切经幡群面积之大也为藏区所少见。</h3><h3><br></h3><h3>图片取自网络航拍瓦切塔林的局部</h3> <h3>昨晚的雨</h3><h3>在这 的塔前留下一片不足一平米的水坑儿</h3><h3>老师给打了样儿</h3><h3>我来依葫芦画个瓢😋</h3> <h3>我从各个角度</h3><h3>瞻仰、记录肃穆的灵塔</h3> <h3>感受真言于此间的存在</h3> <h3>高大的经幡塔,还未饱受风雨的洗礼</h3><h3>艳丽而齐整地矗立着</h3><h3>清风吹动下发出低低的声响</h3><h3>好似藏民念诵的真言</h3><h3><br></h3> <h3>在风雨中屹立了很久的经幡塔</h3><h3>颜色已不再鲜艳</h3><h3>风马已不再整齐</h3><h3>但它们饱含的沧桑</h3><h3>书写的并不是凄凉</h3> <h3>告别之时,回眸的所得</h3> <h3>大约10:00左右,我们离开瓦切,向各莫寺去</h3><h3>路上看到不知名的寺庙的山坡上,一座座如瓦切经幡群一样的塔群</h3><h3>虽然路拍的清晰度欠佳,但自觉这个角度能更确切的表现经幡塔的样子</h3> <h3>车开过了红原县城不远,就被通知因前方修路而限行,并明确的告知要下午一点也可以通车。</h3><h3>于是我们百无聊赖的从停在公路边的旅游车下来,看山的剪影,云的变换,路旁小花的奇特,和长成狮子一样的敖犬……</h3> <h3>还有</h3><h3>连绵的山峦,褶皱的山脉</h3><h3>山坡上的村庄和于路上出售纪念品的藏民</h3> <h3>到达各莫寺已是下午四点半了</h3><h3>碧绿的草场,苍翠的群山,庄严的庙宇,洁白的云朵,宝石蓝的天空……</h3><h3>在午后的阳光下,那么动人心魄。</h3> <h3>各莫寺又称慧园寺,位于四川阿坝自治州,海拔3400+,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之一。它以其宏大的寺庙建筑,菩提宝塔和神秘的藏秘修炼而著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3><h3><br></h3><h3>图片为,中国最大的连体佛殿---法喜苑。建筑以黄、红、蓝、白相间,看起来色调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连体佛殿总长226.24米,宽93.35米,高87米。</h3><h3><br></h3> <h3>连体佛殿以弥勒大佛殿为中心主体,东西对称布局建有宗喀巴大师殿和阿底峡尊者殿</h3><h3>弥勒佛殿,供奉中国最高的室内弥勒坐像---莲座到顶髻净高37米,听说历经5年时间建造而成。佛像肃穆威严,又慈祥和蔼,让人有敬畏之情,又有亲近之心……</h3><h3>东侧是宗喀巴大师殿,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3岁时受若白多杰活佛灌顶加持;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传说罗桑札巴为文殊菩萨转世。因其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在我国的西藏、内蒙、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他的造像</h3><h3>西侧是阿底峡尊者殿,他是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11岁起修习佛法,学习大小乘经论,并研习密法及密咒,44岁返回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大上座),声名极盛。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h3><h3><br></h3><h3>因店内不允许拍照,故图片为网上查找到的连体佛殿内供奉的佛像照片</h3><h3>正中为弥勒坐像,左下为阿底峡尊者,右下为宗喀巴大师</h3><h3><br></h3> <h3>寺庙内的主角---红衣僧人</h3><h3>之所以只称他们为僧人,是因为在藏传佛教,喇嘛,意为上师、上人,是对藏传佛教僧侣中长老、上座、高僧之尊称。“嘛”是对待一切众生犹如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般慈悲,是慈悲至高无上的意思,有这样至高无上慈爱的人,叫做“喇嘛”,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德行能为仁师之后才可以称之为喇嘛。出家的一般僧人在藏区可以称之为“阿卡”或“扎巴”,女僧称之为“觉姆”。所以因为不了解他们修行的程度,还是统称为“僧人”为好</h3><h3><br></h3><h3>图片为寺内僧人生活的常态,行走的,休憩的,劳动的,闲散的……与常人无异</h3><h3><br></h3> <h3>寺庙主角之二</h3><h3>最上图是绿草地上青山脚下,读经背诵的僧人</h3><h3>下面一副是晚霞下,来记录美景的寺内僧侣</h3><h3>四图左上角,是寺内的一位僧人在关心我们有没有拍下他的影子😉</h3> <h3>寺庙中可爱的小主角</h3><h3>他们羞涩又好奇,保守又活泼</h3><h3>给这严肃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生气</h3> <h3>我们认真地拍照,并认真的入境</h3> <h3>我们的特约模特----美丽的卓玛</h3><h3>一个是第一次做模特的羞涩</h3><h3>一个是第一次拍模特的白丁</h3><h3>好容易才凑成这一组照片</h3><h3>聊做记录吧</h3> <h3>以下的照片是风光片,也是情感片</h3><h3>陶醉的是风景,安静的是情绪</h3><h3><br></h3><h3>此片为透过金顶红瓦和白墙的门廊,拍照到的连体佛殿的正殿</h3> <h3>蓝天白云,碧瓦金轮</h3> <h3>蓝得通透的天,白得无暇的云,青翠欲滴的草,金光闪耀的殿</h3> <h3>近观各莫寺 </h3><h3>组图中</h3><h3>上面的两幅来自同行的团友,连体佛殿的殿堂内各式唐卡和塑像,一排排整齐的供灯,行走的僧人,虔诚的信众 </h3><h3>中图是我步行十分钟到大门外拍照的连体佛殿正面全景 </h3><h3>下面两幅照片是各莫寺转经长廊的内与外,在各莫寺转经长廊内有大经筒36个,小经筒1500多个,虽然不及拉卜楞寺的规模,但也是颇为令人震撼的(听说寺庙的转经筒越多也就代表着这个寺庙的规模越大以及教民生活水平越富裕)</h3> <h3>各莫寺对面的晒佛台上</h3><h3>我们与高山老师的合影😃</h3> <h3>夕阳西下时,我记录的风景</h3><h3>天边被染红的云朵</h3><h3><h3>金光灿灿的宝塔 </h3><h3>行走的僧人被拉长了影子 </h3><h3>绿色的草地也被夕阳染成了金黄 </h3><h3>树木和远处的房屋都镶上了金边 </h3><h3>整个世界好似佛光普照一般</h3></h3> <h3>2019_7_5</h3><h3>一早出发去期望之中的莲宝叶则</h3><h3>很早之前就听说有个叫年宝玉则的地方,有壮观的冰体、陡峭的山岩、雪山融水的众多湖泊、到处流传着格萨尔王的故事……可惜没等自己安排出去目睹的时间,它就因人为地破坏于在2018年4月被关闭了😭</h3><h3>今年早些时候听说有个叫莲宝叶则的地方,有着与年宝玉则一样的妙处,于是在当下出发,向着期待的方向……</h3><h3>年宝玉则和莲宝叶则同属于巴颜额拉山南段支脉,年保玉则在青海的久治县,莲宝叶则在四川的阿坝县,虽同为一个山系却为南北两个方向。莲宝叶则的总面积约800余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5141米,山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藏区著名的神山,位居藏区十大神山的第八位,安多地区众神山之首</h3> <h3></h3><h3>“莲宝叶则”的汉语意思为尊严的玉石之峰,民间通常称为石头城堡或石头山。来到这里才真正体会到它不愧被称为是"雄伟的奇峰异石的世界和艺术圣殿",这里山势雄奇峻伟,充满阳刚之气;这里冷峻的绝壁泛着金属的光泽;这里山体规模宏大,绵延不绝……</h3><h3><br></h3><h3>莲宝叶则的山岩</h3><h3>每一处都不尽相同,千姿百态</h3><h3>在碧蓝如洗天空的映衬下,巍然屹立</h3><h3>显示着雄浑的气势</h3><h3>站定细品,也带给你无边的遐想</h3><h3><br></h3><h3>图片只是一座山岩的样子</h3><h3>↖看似观音背影,↗看似长发少女</h3><h3>中图为其全景</h3><h3>↙被命名为失身人面像,↘犹如万马齐喑</h3><h3><br></h3><h3><br></h3><h3> </h3> <h3>莲宝叶则的经石</h3><h3>在莲宝叶则的栈道上行走,随处可见的是各样的经石----吉祥八宝的、各种圣物的、六字真言的……</h3><h3>听说有一块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格萨尔王的样子,可惜我没有找到</h3> <h3>莲宝叶则不单有雄浑的神山,也有星罗的圣湖,龙尕措拉玛,落云措,珠姆措,扎尕尔措,是最有名气的几个,被称为阿坝四湖。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到了扎尕尔措。</h3><h3><br></h3><h3>扎尕尔措也称扎尕湖,是景区内海拔最高的湖泊,海拔在4600米左右。湖口东侧是雄浑的石峰,西侧有一座一大二小的尖利石峰直刺天空。湖后是如刀劈斧削的绝壁“城墙”,高达1000多米高。“湖因山而愈显娇媚,山因湖而更加雄伟”。我们到来的季节是湖水颜色最美的时候,宁静的湖面如一块无瑕的碧玉,青翠如蓝。 一句"湖光溶草碧,水镜照云幽"描述得恰到好处</h3> <h3>经幡</h3><h3>随山风飘动,发出呼啦啦的诵经之声。山岩的冷峻、白云的轻柔、绿草的安静、风中的传承,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而和谐</h3> <h3>到高处的山坡上</h3><h3>去看</h3><h3>另一个角度的风景</h3> <h3>同行的几位团友,在摄影的道路上各怀绝技</h3><h3>这是其中的“一斑”👍</h3><h3>我是望尘莫及了……</h3> <h3>去往阿万仓湿地</h3><h3>路过落霞湖本想得到一张白塔的倒影,无奈湖水因风皱面……</h3><h3>路过各莫寺,拍下以油菜花为前景的庙宇,屋顶在正午阳光下反映着金黄,红墙褐窗在阳光下分外鲜明……</h3> <h3>路过青海省久治县果洛州,白玉寺的金顶闪着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h3><h3>路拍留下蓝天白云青山绿草陪衬下的白玉寺</h3> <h3>一路上依旧与美景为伴,近处的油菜花在骄阳下闪着金黄的光,偏远处的草因雨水的丰盈而肥嫩翠绿,远处是巴彦克拉山脉延伸到我们所见的被绿草覆盖着连绵的山,白云在山腰,在山顶,在碧蓝的高天……</h3><h3><br></h3><h3>图片为到达阿万仓湿地前及在湿地内</h3><h3>记录的</h3><h3>各样经幡</h3> <h3>阿万仓湿地</h3><h3>又称贡赛尔喀木道,藏语意为贡曲、赛尔曲、道吉曲三条河流与黄河汇流之地。它包括著名的阿万仓娘玛寺院、散日玛寺,赛尔霞沟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的军事指挥部遗迹。贡赛尔喀木道历史悠久,古为西羌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卿所属部落栖息之地,党项、吐浑谷、吐蕃、蒙古等民族生后在这里生息或建立游牧部落政权</h3><h3><br></h3><h3><h3>阳光明媚的照着,我走在木栈道长长的台阶上享受温暖。风吹动身边的经幡噗啦啦的声响,蓝天白云绿草中,我成为其中的一员</h3></h3> <h3>山坡一片地势平坦的区域,几个蒙古汉子和僧人在休息,弹起马头琴,施展着宏亮而宽厚的歌喉</h3> <h3>木栈道的尽头,有一个供祭祀用的平台,三个年纪很轻的藏族小伙,在点燃哈达、青稞,还浇上白酒……之后将白色的隆达洒向天空</h3><h3>在碧蓝的天空下犹如一只只翻飞的纸燕,还不时地发出“嗷嗷”的叫声……</h3><h3>风带动着隆达飞过我的头顶,向着观景台下弯曲的河水,碧绿的草场,起伏的山峦…</h3><h3>飘去</h3> <h3>玛曲</h3><h3><br></h3><h3>太阳西斜的时候,我们到了玛曲县。</h3><h3>在藏语中,玛曲即黄河,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所在地。</h3> <h3>2019_7_6</h3><h3>又一次在凌晨出发,去离住所不远处的外香寺,拍晨曦…我们在晨光的督促下登上长长的木栈道,东方的天边先是显现一丝红,没等我登上几级台阶头顶的云就被渲染成一片粉红的颜色,我边上台阶边回头,不觉间加快了脚步…离山顶还有些许距离的时候,原来那一片粉红色的云彩已经变得金灿灿了……我们在等霞光,然而它却羞答答的只露了下头,就隐去了</h3> <h3>察干外香寺</h3><h3>又称卓格尼玛外香寺。是玛曲境内建筑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系夏河拉卜楞108个属寺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之一。 该寺由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创建于公元1780年,该寺现存有:天然的六字真言、文殊真言,另有嘉堪钦之佛像小殿,脚印、隆多喇嘛之泥佛像,大经堂的弥勒佛像。四楼上按六世嘉木样大师嘱咐而制作的无量光佛,还有裙卡,千佛、甘珠尔、丹珠尔等高僧智者的佛经一千多部。</h3><h3><br></h3><h3>在离开前</h3><h3>再一次记录下,晨起转经祈福的当地人</h3> <h3>一路下行的时候,看到被我们吵醒的土拨鼠。小巧的、肥胖的,一个个睡眼惺忪地远远观望</h3> <h3>必须感谢一下</h3><h3>此次的摄影指导高山老师、美丽的导游卓玛姑娘,还有每一个同行的团友</h3><h3>有了你们,才享受了</h3><h3>这不一样的</h3><h3>日子</h3> <h3>行程中,专心拍照的我</h3> <h3>还有,开心被拍照的我</h3> <h3>这里质朴,这里惊艳</h3><h3>这里远离凡尘</h3><h3>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h3><h3>这里是追寻者的天堂</h3><h3>这里就是甘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