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悲怆—冷湖石油基地遗址

徐益民

<h3>断壁残垣,满目凋零……这里曾是青海油田驻地——冷湖老基地,第一批石油垦荒者奋斗、拼搏的地方,而如今这里已是人去室空,处于荒凉的戈壁腹地更显荒凉。</h3> <h3>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面积17460平方公里,海拔2800米,境内地形复杂,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山地、丘陵、戈壁、沙漠、盐泽、湖泊兼有的特征,因而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少雨,昼夜温差大</h3> <h3>就是这片干涸得如同月球般的不毛之地,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h3> <h3>1954年,第一批地质队员进入这里进行勘探,发现石油构造,从此开始了开发、建设冷湖的历史,这也是青海油田的历史。</h3> <h3>随后,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垦荒者,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季少雨雪,风吹石头跑”的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石油初探,</h3> <h3>他们凭着“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渴了抓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的革命干劲,经过四年的辛勤工作,发现了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h3><h3>“</h3> <h3>“地中四井”位于赛什腾山下,一个小淡水湖边,因为湖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异常冰冷的湖水”。</h3> <h3>1958年,一支石油勘探队来到了湖边安营扎寨。从此,在祖国的地图上就诞生了“冷湖”这个地名。当年9月13日,1219钻井队在五号地区钻探地中四井,出现强烈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高达800吨左右,井场周围形成了一片“油海”。</h3><h3><br></h3> <h3>“地中四井”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带来了希望,也使冷湖迅速崛起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石油城镇,在浩瀚的隔壁沙漠上展露出一个亲切而迷人的笑容。</h3> <h3>到1959年底,冷湖原油产量达到24万吨,全局原油产量达到30多万吨,约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2%,冷湖一跃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全国第四大油田。</h3> <h3>然而,随着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步履维艰,陷入开发低谷。1977年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华丽诞生和80年代敦煌石油基地建成,数万名石油职工家属相继西进东迁,自此,冷湖油田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h3> <h3>在生命禁区“冷湖”的历练,是老一辈石油人打造的奇迹。自从来了这群石油人,才有了这里的喧嚣、辉煌和荣光。</h3> <h3>多年以后,冷湖已没有了往昔的繁华,机器轰鸣,井架落日从此变得遥远、依稀、模糊</h3> <h3>整个基地无一人影,无一丝声音。寂静得让人</h3><h3>恐慌。只有无数的残壁在呈现过去的辉煌</h3> <h3>虽然现在老基地已经成为一片残垣断壁,但是,它的精神永存,它代表的是我们中国石油人,为油而战,为国奉献、永不言败的一种石油精神,这是它本质的意义所在。</h3> <h3>冷湖,注定是一处成就传奇的地方。冷湖,不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