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h3><h3>久闻上海有家最大的旧书店在浦东塘桥,还搞了一个“旧书节”,颇为轰动。2017年搞了首届“旧书节”,店主朱凤涛拿出一万本旧书免费供人挑选拿走,今年已是第三届。 有朋友在朋友圈里介绍店主小朱,在举办第三届“旧书节”,文章还配有照片,我觉得似曾相识,应该是四十年前四川北路上海旧书店的小朱吧? </h3><h3><br></h3><h3>上个世纪1970年,跟着中学上一届学长伊广智第一次到福州路上海旧书店淘旧书。记得那时候整个书店可谓空空荡荡。只有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以及鲁迅杂文的单行本等,还有极少数红色作家的作品,记得我花几分钱淘了一本高玉宝的《半夜鸡叫》。 </h3><h3><br></h3><h3>就此以后与上海旧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久而久之,四川北路、福州路、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四家上海旧书店,我都有营业员认识了。那时绝大多数的书籍都归于封、资、修的东西。凡欧美的叫资产阶级的东西,苏联东欧的叫修正主义的东西,中国古代的都叫做封建主义的东西。 不论旧书店和新华书店几乎只有马恩列斯毛的著作、极少数红色作家的作品以及八个样板戏剧本。 </h3><h3><br></h3><h3>如果想要老一点的书,需要到单位打证明作为写批判材料使用才能购买。由于我与他们比较熟识,就免去了这道手续,需要购买的书,我留张纸条给他们,下一次往往就会给我留着。医院同事知道我在书店有路子,经常会委托我覓书。 </h3><h3><br></h3><h3>最开心的莫过于他们让我进到书库里面,犹如进入宝库。很多日思夜想的书、从未见到过的好书,一一购来。很多情况下,由于囊中羞涩,只能望洋兴叹。 那时一套《史记》、《资史通鉴》、《莎士比亚全集》等,九成新,约十元钱就可以购得。我学医时的津贴只有十多块,除去餐费所剩仅三、五元,都拿去购书了。 刚开始工作时工资也只有38元,除去餐食费外,还要交给父母亲一部分,其余也都拿去购书了。 </h3><h3><br></h3><h3>我的书斋名“双万斋”,就是寓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藏书早就逾万册了,万里路更不在话下。 </h3><h3><br></h3><h3>由于寒舍与单位离开四川北路上海旧书店最近,老东家北站医院在海宁路西藏北路口,沿着海宁路一直走到四川北路就到了。所以到四川北路上海旧书店次数最多。认识的营业员也最多,除小朱的父亲,还有黄康年、徐瑞昌等营业员。 </h3><h3><br></h3><h3>到了1979年小朱从老家到上海顶替他父亲的工作,也做了四川北路上海旧书店的营业员。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到文庙旧书市场去的比较多,相对到上海旧书店少了。匆匆间已经40余年,小朱也年逾花甲变成老朱了。 </h3><h3><br></h3><h3>后来朱凤涛自己开了一家旧书店,谓之“小朱书店”,是上海占地面积,书的品种最多的一家旧书店,在沪上颇有声誉。</h3><h3><br></h3><h3> 9月5号是第三届“旧书节”最后一天,上午我到位于浦东塘桥社区的小朱书店,两鬓花白的朱凤涛先生正在忙着整理书籍,打包准备发往外地。 </h3><h3><br></h3><h3>这次“旧书节”活动之一是免费送书,塘桥街道南片居委,让居民共享读书氛围,不忘初心共建社区家园。</h3><h3><br></h3><h3> 活动之二选购优惠,欢迎书友光临书店,淘书看书交流经验。 </h3><h3><br></h3><h3>活动之三公益赠捐给边远山区贫困学生,让图书发挥更大的作 用。</h3><h3><br></h3><h3>八年前,这家有着沪上最大民营旧书店之称的“小朱书店”因传出关门消息而引发关注,后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另择浦东塘桥新址,现在越发名闻遐迩了。</h3><h3><br></h3><h3> 与朱凤涛谈起了四十年前的事宜,往事历历在目。闻悉他父亲在一百岁时仙逝。我与四川北路旧书店其他两位还时有联系,前年还拜访了黄康年先生,去年还陪同许瑞昌先生到浙江海宁游览。 </h3><h3><br></h3><h3>我赠送一本拙著《实用中医男科学》给小朱书店,作为分享。我也淘了五本专业书。临走前我们留了一个合影,真是小朱变老朱,小戚成老戚了。</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