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船后稍事休整,就开始了第一次巡游----坐着冲锋艇环游大达芙尼岛。大达芙岛是一个凝灰岩锥,在南边有一个主火山口和一个第二侧向坑。当年火山喷发时,较轻的物质喷向天空,而较重的熔岩则从侧向坑涌出。现场有《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总编李栓科的精彩讲解,剖析大达芙尼的构成,与每一条纹理的成因。</h3><h3> </h3> (冲锋艇正从“中国国家地理号”出发,巡游进行中) (火山喷发后的层层堆积) (大达芙尼岛的侧向坑) (陡峭的崖壁上,海鬣蜥、红石蟹、小海狮各据一方,相安无事) <h3>(惺惺相惜海陆空,荒岛求生也从容)</h3> <h3> 初来乍到,看啥都新鲜,环岛的过程就是一个惊喜不断的过程。岸边的悬崖上,蓝脚鲣鸟、海鬣蜥、红石蟹、海狮等,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爬的,个个神情自若,在那片暂时栖息的岩石上,休生养息和谐共处。</h3> <h3> 大达芙尼岛是加岛考察的序,如提纲契领一般让加岛所有的明星动物集体出场亮相,可远观而不可近玩。当时我们一边欢呼又赶紧屏声静气在摇晃的冲锋艇上努力拍下来的照片,过几天就纷纷落选,因为所有的动物,在后期都有无数亲密接触的机会。</h3> <h3> 让这个面积仅有0.34公里的无人小岛在众多小岛中脱颖而出的,不光是图中那些看得见的明星动物,还有加岛最普通又最著名的动物 “达尔文雀”。</h3><h3> “达尔文雀”是加岛地雀的统称,是人们为纪念达尔文通过研究地雀不同的喙、“动摇物种不变论的根基”的特殊意义而命名。实际上当年达尔文在加岛考察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些地雀鸟喙形状大小的差异,指出“鸟喙具有形态上的渐变”,但他的心思还在地质学上,当时并未做深入研究。直到后来在鸟类专家古尔德的研究下,得出这些有不同鸟喙的地雀间有亲缘关系的结论,达尔文才重新审视自己当年采集标本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很可能是源自同一祖先,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漫长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鸟的变种某种程度上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h3> <h3> 近年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的研究,让大达芙尼岛和达尔文雀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大达夫尼岛面积仅有0.34平方公里,没有淡水无人居住,岛上的自然环境保存完好,是个简单而又相对封闭的小生态系统,有利于人们清晰认识环境变化对地雀造成的影响。岛上常见的“达尔文雀”只有中嘴地雀和仙人掌地雀2种,每年参与繁殖的地雀数量很少超过150对,这使得捕捉标记所有的地雀、并且追踪每个个体的命运变得可能。</h3><h3> 科研总是需要重复和坚持,这样的观察和研究,这对“神雕侠侣”一做就是20年。1977年的一次旱灾使岛上的地雀几乎经历了灭顶之灾,只有不到十分之二的地雀存活,这对开展长期野外研究的人而言,一下子失去这么多研究对象无疑是一场灾难,然而格兰特和他的学生化危为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发现:当干旱造成食物短缺时,较小较软的种子最先被消耗完,那些没法取食较大较硬种子的地雀被淘汰,幸存下来的地雀将帮助它们熬过干旱的特征传给下一代,测量数据表明1979年中地雀喙的厚度确实在增加。过后几年,情况再次反转。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导致群岛大量降雨,种子较小的植物复苏,喙形较小的地雀能吃到大喙地雀极难叼到的尺寸很小的仙人掌种子,具有尖细鸟喙的地雀数量回升,来年它们的下一代就拥有了更尖细的鸟喙。<br> 诸如此类的因素----食物的丰富程度以及其它物种的竞争,对一个种群的鸟喙产生戏剧般的影响,验证了自然选择如何导致一个物种的局部形态(鸟喙)在极短的时间里发生变化,也说明物种演化并不一定需要漫长的过程。<br></h3> (左为小达芙尼岛,右为大达芙尼岛) 巡游归来,坐在船顶层的开放式酒吧,享用丰盛下午茶,大达芙尼岛在赤道落日的辉映下,扯一片晚霞,深藏功与名。<br> 遥望眼前美艳不可方物、自带神圣光环的大小达芙尼岛,我则苦苦思索一个俗世话题:我们温州的女鞋品牌达芙尼,跟它到底有啥关系?<br> <h3>(最后放一张巡游中拍到的鸬鹚进食图。眼看着它捕鱼,我的眼快手快不如它吃的快,等我的快门按下,鱼已经在它的喉咙里了。)</h3><h3> 注1:本文关于达尔文雀的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及《加拉帕戈斯群岛----演化论的朝圣之旅》,感谢度娘,感谢作者。</h3><h3> 注2:本文所有的知识点,除了度娘,均来自两位随队专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栓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网红科普作家、网红央视嘉宾张劲硕。不但有白天的现场精彩讲解,更有晚上耳提面命认真授课,让我等醍醐灌顶满载收获,真正体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他们身上,一路满满的故事,后面会有专门篇幅隆重介绍,此处先感谢,不赘述。</h3><h3> 注3,本文及后面续篇中的一些观点和认识,若有缪误,皆受本人学识所限,表达或理解有误,欢迎较真,欢迎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