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一次握手】

盏茶作酒

<h3>  阳春三月,我们宝应县委党校89届的同学、毕业三十年联谊会在县开发区宝源高新电工研发中心举行。除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未能参加外,其它同学都从不同的地点准时赶到了现场。这是一次难得的相聚,也是一次三十年后的再握手。然而,在这次同学联谊会上确爆出了一则让人难以置信的惊人消息。党校两年的全日制培训学习,竟然漂亮活泼的周萍同学和一位英俊的男同学从来没有说过话,更谈不上握过手。</h3><h3> </h3> <h3>  党校同学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同学,进入党校学习的同学一般都是已出了学校门而且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同志,经组织上推荐和入学考试录取而走到一起的。</h3><h3> 我们同学应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代表。这不在我们这届同学中有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同学,但是他的英雄事迹绝大部分同学并非知情。这对于周萍来说她更是感概万千。自古以来,对待英雄只有不知道的,没有谁不敬重的。虽说这份敬重姗姗来迟,却更凝重了一份敬意,尽管是一次迟到了三十年的交流与握手,但是在我们面前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英雄烈火中救人的残烈画面。</h3><h3> 那是1977年9月19日凌晨,一艘载有一百多名旅客、由镇江开往淮阴的“804”号客轮在苏北运河上航行,在行至我县槐楼湾突遇大雾无法航行,便抛锚停航。此时,有一对热恋中的男女正在后下舱黑暗中亲热。亲热完睡觉时,男乘客随手拖过一塑料桶枕在头下。谁也未曾想到男乘客枕在头下的塑料桶装着的是一枚“炸弹”(三公斤橡胶水)。</h3><h3> 男乘客倒下便睡的跟死猪一样,在翻身的过程中也不知道怎么把橡胶水溢出了桶外。这时,迫鼻的异味刺激醒了下舱的其他乘客。在不知是何物的情况下,有一乘客掏出火柴,就在点燃的刹那间,大火顿时燃遍整个船舱。</h3><h3> 船舱是木质的,火势越烧越旺。通道的楼梯也是木质的,瞬间被烧踏,船老大当时为了防止旅客出舱落水,把进出口的大门也上了锁,船舱内的乘客已逃生无望。</h3> <h3>  在一片惨不忍赌哭喊声中,正好赶上这趟航班回家探亲的海军战士,他突遇如此危情,似危情为命令,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与死的决择,没有任何的犹豫。他深知快设法救人是他的使命和职责,在一片火海中他想到了唯一能够逃生的地方,那就是客轮的烟囱出口,虽然出口很狭窄,但在他的努力和生还旅客的配合支持下,从客轮的烟囱口硬是救出了四十多名旅客。</h3><h3> 由于火势太猛,时间上又不允许,还是遗憾地留下了六十多具尸体。这就是震惊全国和世界的“804”客轮事件。</h3> <h3>  海军战士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十年后英雄就在我的身边,我们同居一室,有幸成为了党校的同班同学。</h3><h3> 他叫陈玉清,白皙的皮肤,一双仿佛可以望穿前世今生的耀眼黑眸,笑起来如弯月,肃然时若寒星。直挺的鼻梁,唇色绯然,轻笑时若鸿羽飘落,甜蜜如糖,静默时则冷峻如冰。侧脸的轮廓如刀削一般,棱角分明却又不失柔美,真是好英俊。</h3><h3> 陈玉清同学是我们原宝应县下舍乡人,1974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部队知道他的英雄事迹后给他记了二等功。</h3><h3>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他退伍时被安排在上海航道局一处工作。组织上为了重点培养他,推荐他进入党校培训学习。考虑他的家乡在宝应,最后经组织上批准在宝应县委党校就读。</h3> <h3>【作者简介】</h3><h3> 吴万富,微信昵称,钓鱼台。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人,大专学历。宝应县作家协会会员,宝应县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1978—1982年在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区守备十八团服现役。1983年退伍至今先后曾任氾水镇新民村民兵营长、氾水镇人武干事、副部长、部长,氾水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郭桥乡党委副书记,夏集镇党委副书记,柳堡镇党委副书记,氾水镇党委副书记、氾水镇人民政府主任科员。撰写出版了《风酥雨忆》纪实文学,并在【小小说大世界】、【卫泱军旅网】、【宝应文化月刊】等发表多篇文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