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毛泽东诗词

娄庆文

2019年9月9日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 <h3>  在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毛泽东逝世43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毛主席的经典诗词,感受他老人家辉豪笔下的宏伟气魄与那个年代极不寻常的峥嵘岁月。<br></h3> <h3>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去安源,那宽阔的前额,紧抿的嘴角,手携旧雨伞,身穿蓝布长衫,风里来,雨里去,探索中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劳苦大众的自由和幸福生活,寻找革命的真理。</h3> <h3></h3><h3></h3><h3></h3><h3></h3><h3> 《七绝·改诗赠父亲》 1910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br></h3><h3> 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七古·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br></h3><h3> 译文:前两句开篇突兀而起,一只以静待动、虎虎生威的青蛙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凡之处在于诗人发现了青蛙身上的“虎气”、豪气和锐气。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主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用“虎踞”来借喻,陡然间将青蛙的形象放大了。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它孤独地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我们在这种静谧中感到的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蕴积着,等待着喷薄而发的时机。“养精神”是一种静,但它预示着养足精神以后的动,我们不难想象经过一番静静的修炼后的“虎踞”般的青蛙将会爆发出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 再看后两句:由静到动,将诗人“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别看“我”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我”的叫声将震撼天下。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气概推向了高潮,恰如其分的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怀。</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贺新郎·别友》 1923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br></h3><h3> 译文:挥手从此离去。离别前凄然相向,倾诉离苦让人如何承受。我看你眼角眉梢,强忍热泪满是哀怨。知道你对上次的那封书信还有误会。但是误会再大也只是过眼即逝的云雾,在这人世间,能够称得上知己的,也就是你和我了吧。有病需要救治,上苍可知道?早晨东门路上被霜覆盖着,横塘之上还有半天残月,显得如此凄清。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天涯孤旅。割断愁思恨缕,参加到革命中去吧。让我们像昆仑山的峭壁倒塌,台风扫荡寰宇一样。在将来的斗争中相会,让我们比翼双飞。</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沁园春·长沙</h3><h3> 1925年</h3><h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r></h3><h3>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 《采桑子·重阳》 1929年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br></h3><h3> 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h3><h3></h3> <h3>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br></h3><h3> 译文:白云山顶的浓云象是愤怒地站立起来,白云山下的冲杀声震天撼地,连那枯朽的树木也都齐心合力地迎战敌人。红军从山上猛冲下来,枪枝如林,直逼敌阵,如同飞将军降临。 十五天长驱七百里,从苍茫的赣江边一直打到青翠的闽西山区,红军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势无阻挡如同卷席。有人在那低声地哭起来了, “步步为营”已失败,悲叹又有什么用呢!</h3> <h3></h3><h3></h3><h3>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r></h3><h3>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七律·长征》 1935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br></h3><h3>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 《念奴娇·昆仑》 1935年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br></h3><h3> 译文: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 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在东方。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h3><h3></h3> <h3></h3><h3> 《沁园春·雪》 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r></h3><h3>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h3><h3></h3> <h3>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br></h3><h3> 译文: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h3> <h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h3> <h3>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br></h3><h3>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 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h3> <h3></h3><h3>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br></h3><h3> 译文: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卜算子·咏梅》 1958年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h3><h3> 译文: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七律·到韶山》 1959年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h3><h3>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h3><h3><br></h3><h3> 译文: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h3><h3></h3><h3></h3> <h3>  ……………</h3><h3> 历史悠久,诗意绵长,浩瀚无边,斗志昂扬。 谨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