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陕菜需要纪事,</b></h3><h3><b> 资料还原历史。</b></h3><h3><b> 陕菜需要钩沉,</b></h3><h3><b> 论古方识当今。</b></h3><h3><b> 陕菜需要雄起,</b></h3><h3><b> 汉唐即为溯源。</b></h3><h3><b> 追梦长安盛世,</b></h3><h3><b> 扬我陕菜美名。</b></h3><h3><b><br></b></h3> <h3><b> 西安名菜秦味浓</b></h3><h3><b> 融古荟今有新风</b></h3><h3> 这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安名菜100例》,是陕菜老一辈的著名特级厨师庞学德先生编写的。它是198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为了适应和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请鱼迅同志主持编辑了一套《文化与生活》丛书。这套丛书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将分册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生活美化知识,文体保健知识等,力求新颖、简明、实用。《西安名菜100例》就是这套丛书的一种。”</h3><h3> 关于本书的作者庞学德先生, 1999年出版的《陕西烹饪大典》是这样介绍的:“庞学德 1924年出生于“烹饪之乡”陕西省蓝田县,厨龄52年,特一级厨师。14岁即在乡风民俗熏陶下到高陵县明德楼学艺,师承陕菜名厨“四大金刚”之一的靳子绪,经过刻苦学习,初步掌握了传统陕菜的烹调技艺。后又到西安有名的乐露春、大陆、正大豫等餐馆操厨,得到赵青云、杨廷发、李志海等名师的指点,熟练地掌握了红案以及冷荤菜的烹制技法,擅长酿、扒、熘、炒,能做百余种风味菜肴。他烹制的海参烀蹄子、汤三元、蟹黄鱼肚、煨鱿鱼丝等做工精细,火候适当,突出了陕菜的风味特色。在他的倡导下,西安市饮食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组建了西安烹饪技术学校,为陕西省内外培训了一大批烹饪技术人员。他注意烹饪技术交流,在担任西安市饮食公司副经理期间,先后同有关方面与日本、美国及上海等地的厨师交流烹饪技艺。他思想解放,善于创新,1981年以“长安八景”为题材研制成功“长安八景宴”,融文物古迹胜景、地方土特产品与美馔佳肴一体,如“古城十三花”冷盘的“四荤”、“四素”、“四季花”围碟在造型上有高、中、平三个层次,“雁塔晨钟”的选料,“华松扒熊掌”的烹制,“雪山汆金鱼”的造型,“晚霞映牛舌”色泽等,不仅突出了陕西的地方特色,而且操作方法多样,造型新颖,玲珑剔透,绚丽夺目,营养丰富,使中外旅游者大饱眼福口福,又增加了历史文物知识,实为一种美的享受。……。与此同时,他还和有关人员一道挖掘研制了仿唐菜点二十余道。”</h3><h3> 这本《西安名菜》,一开始先用简洁的文字作了“仿唐菜简介”和“长安八景宴简介”,随后将收录的100道菜分为“仿唐宫廷菜”、“长安八景宴”、“水产菜类”、“禽蛋菜类”、“甜菜类”、“其它菜类”六个板块分别做了介绍。</h3><h3> 在 “仿唐宫廷菜”一栏中共介绍了24款菜点,其中“遍地锦装鳖”、“分装蒸腊熊”、“金银夹花平截”、“八仙盘”、“仙人脔”、“过门香”、“雪婴儿”、“凤凰胎”、“金粟平鎚”、“卯羹”、“光明虾炙”、“同心生结脯”、“升平炙”、“水晶龙凤糕”、“箸头春”、“五生盘”等16款美味均出自韦巨源的《焼尾宴食单》。其余8款仿唐菜中的“八卦拼盘”,是当年在制作《焼尾宴》的凉菜“五生盘”时,为了台面丰满好看而特意杜撰的一个花色拼盘;“鲤鱼跳龙门”是1981年接待日本银座亚寿多大酒楼时,庞学德先生根据唐代著名“鲤鱼脍”一菜而创意的一款“活吃鲤鱼”的造型菜;“琅玕脯”是《山家清供》里记载的一款用时蔬青笋制作的美味;“金齑鱼脍”是隋炀帝下江南时吴地官员以“鲈鱼脍”进献的,隋炀帝品尝后大加赞赏说:“金齑鱼脍,东南佳味也。” 被《大业拾遗记》收录其中而成为千古珍馐;“荔枝凫仁”一菜侧是根据杜甫《过清华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演绎的。在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1991年编写的《教学菜讲义》中,是把它列为《曲江菜》的类别里面的;“缕金龙凤蟹”是隋代江都人特制而进献给隋炀帝,并得到隋炀帝的赞赏而出名的一款佳肴;“驼蹄羹”侧是两晋时陈思王所创,当时“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 后被隋唐沿袭,多为贵族享受。杜甫诗中“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之句,就是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享用此美味时的场景;“长生粥”侧是因黑米有滋阴、益肾、补胃、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被历代封建帝王列为贡品而流传千年的。</h3><h3> 在 “长安八景宴”一栏中,把这一桌宴席的菜品全部的介绍了一遍:凉菜是“古城十二花”,由一个看盘和十二个围碟构成。看盘食品雕刻“大雁塔”,是古都长安的象征。十二花是由“四荤、四素、四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十二围碟构成。八道大菜:“华松扒熊掌”,寓意华狱仙掌手一面;“晚霞映牛舌”,寓意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雪花鸡”,寓意灞柳风雪铺满面;“曲江雏鹌饮”,寓意曲江流饮团团转;“雁塔晨钟”,寓意雁塔晨钟在城南;“渭水甲鱼”,寓意咸阳古渡几千年;“草堂八素”,寓意草堂烟雾紧相连;“太白雪山金鱼”,寓意太白积雪六月天,将长安著名的八个风景点表现的淋漓至尽。“骊山烽火鲜果”是一道果盘,是将临潼和陕西特产水果“石榴、火晶柿子、葡萄、大枣”洗净分装成四个鲜果碟,再将“苹果、鲜桃、梅杏”洗净、去皮、切块装在一个果盘里,将鸡蛋清打成高丽糊在果盘的水果上堆砌成“烽火台”状,中间倒入少许白酒,上桌后关灯点燃“烽火”,开始讲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亡国故事。</h3><h3> 在“水产菜类”中,一共介绍了19道菜,基本上都是传统陕菜中的精品,如鸡米烧海参、蝴蝶海参、海参烀蹄子、煨鱿鱼丝、奶汤鱼肚等。也有像“明四喜”(精做海四样)、“玉子酿干贝”(十八罗汉)、“金钩鸡蛹菜心”(酿仿真造型菜)等一些费工费时的传统老菜。</h3><h3> 在“禽蛋菜类”中的21个品种中,其中“明珠鸭掌”、“八宝鸳鸯仔鸡”、“鸭卵脂蚕豆”、“葵花子鸭”、“豆苗鸡髃”这几款菜比较生疏外,其余的如“葫芦鸡”、“薏米鸡”、“贵妃鸡”、“炸芝麻鸡”、“金凤还巢”(冬瓜鸡)、“凤眼鸽蛋”等,均是当时西安餐饮市场上的热卖菜肴。</h3><h3> 收录于“甜菜类”的七款菜肴,既有四季可供的“干蒸莲子”、“枸杞银耳”;也有逢季烹鲜的“水晶鲜杏”、“八宝苹果”、“桂花金枣”和“水晶藕饼”;还有祝寿宴席上的甜菜“山药寿桃”。</h3><h3> 收录于“其它菜类”栏目中的19款菜品,都是当时西安餐饮市场颇有影响力的美味佳肴。既有高端的“芙蓉燕菜”、“金钱发菜”、“煨扒猴头”(当时的猴头蘑都是野生的,属于“山八珍”之一的珍品);也有市肆餐馆热卖的“温拌腰丝”、“拌三皮丝”、“桃仁口蘑汆双脆”、“鸡油菜心”、“炸香椿鱼”等陕菜的特色菜品;其中的“松子酿方肉”、“彩云里脊”是五一饭店的看家菜(五一饭店是淮阳风味),而“青衣仙子”侧是庞老于1983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的四个菜品之一。</h3><h3>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西安名菜100例》书里说的“仿唐宫廷菜”和“长安八景宴”,是1981年为了接待日本银座亚寿多大酒楼时研发设计的四个天价宴席(焼尾宴、沉香宴、龙凤宴、长安八景宴)中的二个宴席。事情的起因是1981年2月份,原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站长、西安烹饪研究所所长、西安曲江春酒家总经理王子辉先生编写的《秦馔古今谈》一书出版了。书中介绍了古都长安周秦汉唐十三个王朝流传下来的40多道“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以及古代“龙凤”入馔的寓意和唐代历史上的名宴“焼尾宴”。敬重唐道遗风的日本餐饮同行看到这一消息后,就顺藤摸瓜的要来西安品鉴这些“有故事”的陕菜,这才促使西安市饮食公司临阵磨枪的开始了仿古菜肴的研发历程,也才有了自唐朝以后陕菜的第二次辉煌(详见《陕菜档案》之四十五和之四十六)。</h3><h3><br></h3> <h3><b> 传承陕菜,秦厨担当。</b></h3><h3><b> 振兴陕菜,从我做起。</b></h3><h3><b> 推广陕菜,众志成城。</b></h3><h3><b> 弘扬陕菜,秦人有责。</b></h3><h3><b> 复兴陕菜,我辈荣光。</b></h3><h3><b> 刘峻岭</b></h3><h3><b> 2019年9月6日</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