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鸟瞰街道口</h3><h3><br></h3><h3>在武昌的人,对街道口可以说最熟悉不过了。现在的街道口,泛指武珞路、珞喻路、珞狮路交叉十字路口及周边的区域。那么,历史上的街道口到底指哪里呢?又为什么叫街道口呢?</h3><h3> </h3><h3>原来,这一切,都与杏花村有关。</h3><h3> </h3><h3>民国以前,武昌的城区仅限于武昌城内,向东一出宾阳门即今大东门都是郊外,基本上是荒山野岭。出大东门,有两侧山系,北为洪山一线,南为马房山、桂子山一线,一直延伸到今左岭一带,这两条山系之间,有条路,也就是武昌通往大冶的道路。在现在的湖北省妇幼医院和珞珈山宾馆附近,有一村,名曰杏花村,恰恰在该路的北侧,路至村头,向北折,有条路通向今武汉大学附近,当时是丘陵农田,这个街口,被村民惯称为“街道口”、“街口头”,又形象地叫做“钥匙头”(以前的钥匙,不是现在的钥匙形状)。其实就是村头街口的叫法。</h3> <h3>街道口的最初发展,应该归因于武汉大学迁至珞珈山,1930年代起,自街口向北开始筑路,沿珞珈山南麓,一直到现在风光村北东湖为,初名为“大学路”,因武汉大学而得名,今名珞珈山路。街道口珞珈山路口内20米,还有武汉大学旧牌坊呢。街道口一下子成为重要的交叉路口,其地位开始上升,至后来,随着珞喻路和珞狮路的开辟,街道口遂成为武昌东部的交通枢纽。<br></h3><h3> </h3><h3>民国时期,自大东门至街道口,不过是一条3、4米宽的条石路,1949年以后,逐步修筑为武珞路,成为武昌的主干道。</h3> <h3>▼点击欣赏"航拍街道口″視频</h3> <h3>上世纪50年代,街道口为土路、湖塘、田地,一派典型的乡村风味。此时,国家重修了武珞路,但这条路并没有真正通向珞珈山,而是向鄂州方向延伸,武珞路的“珞”实际上是指街道口。街道口由于风景清幽,远离闹市区,很多大专院校都到此觅址。最先来此选址的为中南民族学院(现为湖北省军区)、省商业学校、华中师范学院、省戏曲学校、武汉测绘学院等。但就是到1969年,街道口也仅有两幢分别为4层和5层的高楼,这幢5层楼也进而演化成了一地名沿袭至今。当时的街道口人流量最大的有3处,一为洪山邮局,一为洪山电影院,一为武昌殡仪馆(此馆后来迁至卓刀泉)。与这些建筑隔街相对的另一边则是老街,以及苗圃、竹林、菜地,再往深处便是稻田与藕塘。</h3> <h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湖北省一些文艺团体纷纷搬迁到街道口,这其中除从省戏曲学校分离出的湖北省京剧团外,还有1979年从武昌区搬迁来的湖北省歌剧团、湖北省歌舞团。七八十年代,街道口的一幢幢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著名的有今称为珞珈山饭店的湖北省第三招待所和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随后,建设银行、保险公司、滋补酒家、省军区、东风汽车集团驻汉办事处、湖北省艺术学校等建筑纷纷建成,街道口开始繁华起来。</h3> <h3>198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洪山区由郊区改为城区,原属武昌区管辖的街道口改由洪山区管辖。这样,街道口一下子由武昌区的偏远地区成为了洪山区的中心地区,城区建设也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1987年3月23日,第一期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同年12月22日竣工。这项工程的完工使武珞路由原来的“搓板路”变成坦途,加上地下管网、电缆的施工,彻底改变了排水不畅、空中电线交织的旧貌。花坛、行道树、慢车道、人行道的新建更使道路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通往武大的煤渣堆积路也进行了彻底改造,此路与八一路贯通,路旁开始出现电影院、大亨酒店等商贸门点。1988年7月20日,珞喻路重修工程开工,1989年8月5日完工。此项工程彻底改变了“羊肠”的旧貌。</h3> <h3>但给街道口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却是科技一条街的建设。建设科技一条街源于198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有关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引起了当时洪山区委主要负责人张烈彩的重视,开始形成“学海淀经验,建武汉硅谷”的思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采取“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的投资、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路子。为了落实和加快实施区委、区政府的决定,成立洪山科技一条街管理办公室,寓管理于服务,协调工商、税务、银行、城建、规划、城管等部门,组织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到1998年,仅从石牌岭至卓刀泉7公里长的科技一条街上,即建各类门点2000个,其中有集研究、开发、应用、经营于一体的不同所有制、不同门类学科的科技企业1200家,为科技服务的餐饮、娱乐、书刊、购物等生活相关的各类企业800家。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科技、电脑、信息市场,是国内仅次于北京海淀区的高智力密集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