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昆虫世界奥秘多,这里有一天能吃100个蚜虫的“花大姐”七星瓢虫,有树木“医生”的蛇蛉,有“劳模”小蜜蜂,有昆虫界中的“老寿星”蚂蚁,还有“小提琴手”蟋蟀……</h3> <h3> 我在这里领略了一整片森林的罕见昆虫爬宠物种!来自世界5大洲,76个国家和地区,三万标本,五千活体,共四万昆虫爬虫,其中不乏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澳洲、美国、肯尼亚的罕见物种!</h3><h3> “虫粉”们!快跟着我一起来揭秘吧!</h3> <h3> 虎纹钝口螈的幼虫是肉食性的,一般会吃水生的无脊椎动物。成年的都是肉食性,一般在夜间进食,猎取无脊椎动物,包括浮游动物,介形虫,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成虫,软体动物,寡毛类,水蛭和小龙虾,以及无尾类蝌蚪,小鱼等。它视觉很差,主要靠嗅觉或侧线来捕食。它们也叫虎纹蝾螈,是一种掘土的蝾螈,也是一种间谍蝾螈,因为他们会借别的动物的洞穴来居住,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陆栖蝾螈。</h3> <h3> 如果朋友们有想饲养温驯和爱游泳的蜥蜴,那么中国水龙就是不错的选择啦~</h3> <h3> 水龙蜥:俗称为中国水龙的它,性格十分温驯。成年的中国水龙外型为深至浅绿色,腹部呈现白或浅黄色。其中雄性头部较为大而阔,背鳍较长。</h3> <h3><font color="#167efb"> 这个小家伙是飞蜥科鬃狮蜥,也称中部鬃狮蜥,它生活在澳大利亚沙漠中,能在高温环境下改变性别,由雄性变为雌性。</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你知道吗?千万不要给鬃狮蜥喂萤火虫哦,这是致命的!</font></h3> <h3> 会用鼓胀颚须的方式虚张声势的鬃狮蜥。</h3> <h3> 这是滑翔蜥蜴,它借助一双皮膜形成的翅膀,这种长腿蜥蜴可以自己腾跃到空中,并能在树间滑翔.它的翅膀就长在前后肢之间,从身体两侧伸展开来,由很长的翼肋支撑着。</h3> <h3> 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 ,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h3><h3> 世界上的蝎子约有1700余种。蝎子没有耳朵,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是依靠身体表面的感觉毛。蝎子的感觉毛十分灵敏,能感觉到一米范围内的蟑螂的活动。蝎子的感觉毛能察觉到极其微弱的震动,就连气流的微弱运动都能察觉到。</h3> <h3> 这是黄肥尾蝎。</h3><h3> 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h3><h3> 蝎子有冬眠习性,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h3><h3> 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h3><h3> 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br></h3><h3> 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h3><h3> 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h3> <h3> 蛇和青蛙真的能和谐共处一室吗?哈哈…“王子”下一秒就会成为美餐吧!</h3><h3> 瘦蛇属游蛇科(黄颔蛇科)下的一个属,亦被称为“藤蛇”或“鞭蛇”。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以至东南亚地区,包括太平洋诸岛屿。瘦蛇属于后齿型的有毒蛇种(杀伤力较低)</h3><h3> 所有瘦蛇属的蛇类都有着瘦长的身躯,尾巴非常细长,头部呈显著尖锐的三角形。<font color="#39b54a">瘦</font><font color="#39b54a">蛇</font><font color="#39b54a">的基本颜色是绿色,但也有一些品种呈</font><font color="#ff8a00">黄色</font><font color="#39b54a">、橙色、灰色及棕色。</font>它们身体上的体纹以黑色或白色为主,间中亦会黑白相间。它们的视力模式及眼睛形状在爬虫类中堪称独特,它们观看事物采取“双眼并视”的模式。</h3><h3> 栖居于雨林及农地中。生态习性:本种树栖性蛇伪装本能极佳,可以纹风不动的伪装成树枝,等待经过的蜥蜴或鸟类,并以抽动的方式悄悄潜进,就像随风摆动的树枝一样,以视力绝佳的双眼锁定猎物,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迅速攻击。</h3><h3><br></h3><h3><br></h3> <h3> 有些瘦蛇具有非常纤细的身体、极长的尾巴以及尖形的细长头部,其吻端还有短突。瘦蛇的视力绝佳,瞳孔呈水平状,可以顺着吻部的横沟往前望去。体长约1-1.2公尺左右。亚洲瘦蛇的视力可能冠于所有蛇类。</h3> <h3> 双冠蜥在所有的背鳍蜥属中,只有此种为鲜绿色。这种鲜绿色的蜥蜴身上通常有浅蓝色或黄色的斑点。在头上有两个鸡冠状突起。</h3><h3>它们栖息于热带雨林,树栖。卵生。是标准的热带雨林爬虫,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它们生性比较胆怯,容易受惊吓. </h3><h3> 双冠蜥的身上还有一项非常强大的“特异功能”--“水上漂”的轻功厉害的很!双冠蜥蜴的后腿上长着长长的皮脚趾,并且能够在水中展开,从而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于是只要在保持足够速度的情况下,双冠蜥便可以在水面上做短距离奔跑而不至于沉下去。当然了即便是沉下去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双冠蜥本来就是会游泳的,甚至还拥有很强的潜水能力。</h3><h3> 这种可以在水上奔跑的小蜥蜴一般俗称为羽毛或双冠蜥蜴,也有直译为蛇怪蜥蜴的,国外也有称为耶稣蜥蜴。</h3><h3> 属于虫食性蜥类,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小鼠,小鱼.在野外双冠蜥有时是会捕食鱼类的.</h3><h3> 幼蜥还有一种独特的避敌绝技,就是装死,这在其他蜥蜴并不多见.双冠蜥有的可以活上15-20年之久.</h3> <h3></h3><h3> 长尾鬣蜥颜色艳丽,性情温顺,体长在40厘米以上,可以缸养或放养。缸养要求缸的长度超过蜥蜴的长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沉木或石块供其栖息,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与洗澡。</h3><h3> 以面包虫喂食,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条虫。有条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来改善伙食,偶尔喂一些生菜或苹果可提高其体质。可训练它趴在肩膀上不动,出门散步。</h3> <h3> 瞧见它的尾巴有多长了吗?</h3> <h3> 越南巨人蜈蚣,是亚洲最大的蜈蚣,身长可达30cm以上,毒性较强。生性凶恶,性格凶猛,敏感,一般情况下会主动攻击在它附近的其他节肢类动物。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它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h3> <h3> 猜到这个小刺球是什么动物了吧?</h3> <h3> 枯叶螳螂主要生活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雨林里。雄性枯叶螳螂拥有完整的翅膀,正如它的名字那样,它看起来好似枯树叶。雌性则没有翅膀,于是它们就伪装成一片起皱的叶子。</h3> <h3> 我是美丽清纯的绿衣精灵,身上披着宽大的浅绿色薄纱,时常把前足高高举在胸前,优雅地做出一副祷告的样子,实际上我们是昆虫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杀人恶魔,连威风凛凛的大个子蝗虫,都会感到腿肚子打颤,我就是鼎鼎大名的螳螂,高雅的外表让我们成为“万人迷”,也是最温柔,最美丽,最优雅的杀手!<font color="#39b54a">大家还记得《黑猫警长》里的“新娘谋杀案”这个故事吗?</font></h3> <h3> 虽然雄螳螂和雌螳螂都有翅膀,但是雌螳螂是不会飞行的,只有个头比较矮小的雄螳螂会飞,雌螳螂他们的腹部都长得非常丰满,因此很难自由地飞舞,你肯定会问,既然不能飞,干嘛还长这么大的翅膀?雌螳螂的翅膀虽然不能协助它们飞行,但是在对付比较庞大的猎物时,必定能派上大用场。它那宽大的翅膀和幽灵般的摩擦声,在气势上就可以先压倒对方。</h3><h3> 苍蝇,蜜蜂,蝴蝶,蝗虫,蜘蛛,知了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可它们却很害怕蚂蚁、小飞蜥蜴、猫头鹰、黄雀等。</h3> <h3> 凯门鳄,栖居于广泛的水域栖息地。在从海平面到海拔500米,个别可到海拔800米,等温线24到27摄氏度这个范围内的各种水体(甚至于含盐水的港湾)内,均可发现它们。</h3> <h3> 巨型千足虫是现代马陆中的一种,也叫千脚虫、秤杆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千足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多足纲,倍足亚纲,体节组成。长约20~35厘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全身覆盖盔甲。头上长有锋利的大颚,长长的触角,一双复眼。有厚厚的盔甲,天敌很少。巨型千足虫是杂食性动物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也食用大型昆虫和腐尸。</h3><h3> 体色鲜艳的千足虫不咬人,但是如果触摸千足虫的口器,会分泌毒性较弱的液体。</h3><h3> 巨型千足虫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群岛,巨型千足虫看起来比较恐怖,实则性情温顺,常常被喜欢新奇动物的爱好者作为新奇的宠物而带到世界各地。</h3> <h3> 钟角蛙在所有角蛙中,是唯一一个将凶猛表现的淋漓尽致的角蛙。不仅价格亲民,成年体型也十分硕大;它的日常便是埋伏,对来往的动物来之不拒,咬死吞进肚腩之中。肥硕的身型,鲜艳的体色,不规则的斑块使得它即便性格凶猛却又不失呆萌之态。</h3> <h3> 蓝薄荷角蛙,是基于南美角蛙培育出来的蓝色基因角蛙。作为世界上最普遍最常见的宠物蛙,南美角蛙颜色品系较多,可选择性强,容易饲养。在原产地,它们喜欢生活在温暖而干燥的大草原中,属夜行性动物,可以长达多天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等待猎物的到来。</h3> <h3> 阿拉盖瑞细身赤锹形虫是菲律宾特有的锹形虫,成体形态和中国产的鸡冠锹类似。超过70mm的阿拉盖瑞细身赤锹的大颚夸张威武、有棱有角,极具立体感。而低于55mm的公虫大颚弯曲细长,其貌不扬。</h3> <h3> 集纯洁与高贵于一身的彩虹锹形虫。彩虹锹形虫的魅力在于其鞘翅光泽度高,拥有绿色,红色,黑色,紫色,蓝色等色系,色彩绚烂夺目,再加上其性格温顺,因此深受爱好者的喜欢。</h3><h3> 它们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昂贵的锹形虫,因为它们的寿命很长,可以有1~1年半的寿命。</h3> <h3> (从左数第一列第二只)锹甲里的霸主和格斗天才,凭借在日本各大昆虫擂台赛中的优异成绩,并夺得日本“虫皇帝”的冠军(皇巴)而被广为人知,成为玩家最喜爱的锹甲之一。它生性凶猛,脾气极其火爆,力量技巧俱全,拥有最强锹甲的称号。</h3> <h3> 威武的战神大兜虫。</h3> <h3> 一看它的“武器”就知道它是格斗高手了吧。</h3> <h3> 花金龟科是金龟子总科的一科,通称花金龟,广布全球。世界已记录2640多种,中国已记录约184种。花金龟科的绝大部分成虫主要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的花、花卉,其次危害有伤的或成熟的果实,造成减产或影响果实的质量。</h3><h3><br></h3><h3></h3> <h3> 花金龟科是鳃角类中一个大科,是一个多具艳丽色彩的日出性类群。</h3><h3> 主要特征多为中型到大型甲虫,体壁多十分坚固,头面唇基发达,基侧在复眼的前方内凹,使触角基部于背面可见。触角10节,鳃片部3节组成。前胸背板前狭后阔,梯形或略近椭圆形,侧缘夹角间可见。小盾片发达,三角形。鞘翅前阔后狭,背面常有2条强直纵肋,后胸后侧片及后足基节侧端于背面可见。臀板发达,多约略呈短阔三角形。中足基节之间有各式中胸腹突。足常较短壮,也有各足较细长的种类,前足胫节外缘有l一3齿,跗节多为5节,少数属为4节。有的种类雌雄性区别明显,雄虫的唇基、头部、前胸背板有角状或其他形状突起,前足胫节较细长。</h3> <h3> 威武帅气的独角仙,是中国大型甲虫之一,从东北到云南,从浙江到湖北,分部大半个中国。是大多数人儿时遇到的启蒙甲虫,拥有一支修长的头角和一支短小的胸角,头脚末端又成两次分叉。树皮损坏后流出的甜美的汁液,是这些独角仙们的最爱。</h3><h3> 你知道吗?光线照射干扰条件下,独角仙的外壳会变成绿色,科学家们依据这种特征,研制出为湿度探测器的新型材料,它可用于在食品加工厂监控湿气指数。</h3> <h3> 象鼻虫是鞘翅目昆虫中最大的一科,也是昆虫王国中种类最多的一种,全世界已知的种类已超过6万种,在我国种类可达6000多种。象鼻虫”祖籍西非大陆,体躯很小,头上长着一根触须,因形似象鼻故而得名。</h3><h3> 大多数种类都有翅,其中“鼻子”占了身体的一半,不过可别把长型的囗吻当成象鼻虫的鼻子,而是它们用以嚼食食物的口器。</h3><h3> 有的只吃棉花,也有些是不会对经济植物造成危害。还有的吃棉花棵的芽和棉桃,并在棉花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是浅黄色的。幼虫头部特别发达,能在植物之茎内或谷物中蛀食。有些种类,甚至在根内穿刺。由于如此,每至风大的时候,作物常从受害部折断。</h3><h3><br></h3><h3><br></h3> <h3> 它也是象鼻虫的一种,只以雄花粉为食,而幼虫则以腐烂的花为食并逐渐变为成虫。在油棕雄花期间,象鼻虫在快要枯萎的小花细丝管内产卵,其幼虫以腐烂的花为食,平均寿命为15~17天,一个雌虫平均繁殖12个后代。</h3><h3> 对这类甲虫可感兴趣?它们不会咬人,成虫拥有假死的习性,并且一些大型的种类还挺好玩的呢。</h3> <h3> 小提琴甲虫属于鞘翅目步甲科,体形长而微扁,体色有的暗淡,有的有光泽,通常呈褐色或黑色并有金属光泽。头部、胸部和腹部明确区分,鞘翅通常有明显的条痕。多数种类属夜行的猎手。少数种类伴随着能听得到的爆裂声,从腹部末端排出一股热而有腐蚀性的物质,用来趋避捕猎者。小提琴甲虫,生活在东南亚森林,取食昆虫幼虫和蜗牛。</h3> <h3> (上图最下一只)鞭蝎在外形上与蝎完全不同。但是鞭蝎腹部末端有一细长的尾鞭,因此鞭蝎目又名尾鞭目。鞭蝎腹部下面无梳状构造,末端也无毒刺,其触肢各节特别粗壮,具强棘,为主要的捕食工具。第一对步足细长,特化为一个探索的工具,其余三对为步足。头胸部背甲可分为前,中,后三块,无眼。螯肢三节向前伸出,脚须无分化。</h3><h3> 鞭蝎≠鞭蛛。鞭蝎有尾巴,鞭蛛没有尾巴,而且鞭蛛的前螯细长,鞭蝎的前螯粗壮且弯曲。</h3><h3> 在中国已经发现的有6个种和1个亚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阳,湖北黄冈、荆州、咸宁、广西融安、江苏、安徽等地。鞭蝎在河南南阳俗话称为“醋牛公”,当它受到攻击时,发出一种液体,具有强烈酸味。液体主要成份为含84%的醋酸和5%的辛酸,但是对人体伤害不大,如果被喷到眼睛请用水冲洗。</h3> <h3> 多数竹节虫的体色呈深褐色,少数为绿色或暗绿色。此虫常可营孤雌生殖,雄虫常较少,未受精卵多发育为雌虫。</h3><h3> 当受伤害时,若虫的足可以自行脱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温、低温、暗光可使体色变深,相反,则体色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色不同,成为节奏性体色变化,植食性。</h3><h3> 竹节虫简称“虫䗛”(xiū)。如瘦虫“虫䗛”、棉细颈杆“虫䗛”和东方叶“虫䗛”等。</h3> <h3> (图右一)它被称为是“行走的树枝”,中国巨竹节虫:身体长度达到36.1厘米,包括足全长超过62.4厘米,比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过去宣布发现的世界最长竹节虫全长还要长5.7厘米,而身体则比前者长0.4厘米,白天它们总是选择最高的树枝,或者笼子的顶部,前足并拢伸直,完全静止地悬挂在那里,只有等天完全黑下来以后,才开始活动。</h3><h3> 很有意思的是它们一般都会在夜晚蜕皮,蜕完皮以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它们会将自己的皮吃掉,而且蜕皮以后的一天,天气一定会是晴朗的。</h3><h3><font color="#ed2308"> 你知道世界上体长最长的昆虫是谁了吗?</font></h3><h3> 竹节虫算得上著名的伪装大师,具有高超的隐身术。这种以假乱真的本领,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当它爬在植物上时,能以自身的体形与植物形状相吻合,装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叶,惟妙惟肖,如不仔细端详,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同时,<font color="#ed2308">它还能根据光线、湿度、温度的差异改变体色,</font>让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使鸟类、蜥蜴、蜘蛛等天敌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安然无恙。</h3><h3> 竹节虫生活在竹林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其头部几乎与身体等宽,细长而分节明显的身体极似竹枝。前足短小,两对细长的中、后胸足紧贴在身体两侧。前足经常攀附在竹叶的柄基上,后足紧抓竹节。当它在竹枝上停息时,有时将中、后胸足伸展开,不时微微抖动几下,好象竹枝受到了微风的吹拂。竹节虫胸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有缝,遇敌易断肢脱落,脱落后能再生。两性生殖时,雌雄尾部相接,头的方向相反,像延长的竹枝,这也是一种奇妙的拟态。竹节虫还有一手绝招:只要树枝稍被振动,它便坠落在草丛中,收拢胸足,一动不动地装死,然后伺机偷偷溜之大吉。</h3><h3> 竹节虫也属于单性生殖,不需要雄虫也能繁衍后代,通常选在夜晚产卵,幼虫在经历6次蜕皮以后才能长大成虫。</h3> <h3> 黄伞竹节虫,生活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里,在受到惊吓时会展开艳丽的后翅,让来犯者大吃一惊,自己好趁机逃之夭夭</h3><h3> 除了得天独厚的外形,超强的耐心也是它致胜的法宝。白天,竹节虫凭借自身良好的伪装安全地潜伏在栖息的林地、丛林或花园中。为了能与周围的环境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白天能一动不动地保持着精致细微的形态。一到夜晚,它们凭着一双如炬的亮眼变得异常活跃,在栖息地四周巡游并找机会进食。</h3><h3> 当竹节虫感觉到有风吹过或其他震动时,就会放松自己,扭动腰肢,闻声起舞,当然这种“舞蹈”其实是模仿枝叶的摆动;微风吹过时它们会吃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跳起舞来更有活力,也是为了更安全。靠着这种尽力控制自身的运动,竹节虫最大限度避免了被天敌发现的可能,从而保住了生命。</h3> <h3> 叶脩xiū(滇叶脩):成虫外表如一片树叶般,因而得名。全身都是绿色,腹部的红斑看起像是叶脉或虫蛀痕迹。雄虫长相像竹节虫,成熟雄虫具有翅膀。有的色泽如同嫩叶,有的像老叶,有的则像枯叶。</h3> <h3> 豪勋爵岛竹节虫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于1930年一度被视为已灭绝,于2001年却被重新发现(这现象称为拉撒路现象)。此虫实际上已在其最大的栖息地——豪勋爵岛上灭绝,目前仅在邻近的一个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Ball's Pyramid)上发现一个小于30个个体的种群,此虫也因此被称为“世上最罕见、稀有的昆虫”。</h3><h3> 豪勋爵岛竹节虫和豪勋爵岛到底谁先出现在地球上?你可能并不会提出这个关于古老的问题,然而研究人员根据一份报告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这种不能飞的昆虫显然比它们的家——澳大利亚附近的豪勋爵岛——还要古老。这一发现证明,这种昆虫最初起源于一座古老的海岛,而后者如今已经淹没在太平洋中了。身长达13公分的豪勋爵岛竹节虫看起来就像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的“混血儿”。与竹节虫大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不同,豪勋爵岛竹节虫生有粗壮结实的体魄,并且在地面上生活。</h3><h3> 然而有关豪勋爵岛竹节虫栖息地的发现则更让人感到惊讶。作为对竹节虫进化起源研究的一部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环境保护研究所生物学家Thomas Buckley和同事,从3个竹节虫种群——包括豪勋爵岛竹节虫以及70多只其他竹节虫——中采集了(DNA)样本。研究人员最终发现,豪勋爵岛竹节虫具有2000多万年的历史,这一年代比豪勋爵岛上的岩石早了1300万年。</h3><h3> 那么这些昆虫到底是在哪里进化的呢?Buckley认为,答案可能就在太平洋的海面下。豪勋爵岛是一条古老岛链中最年轻的成员,这条岛链是印度—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向北行进至一处火山中心时形成的。其中比较古老的岛屿已经成为淹没在海底的死火山。豪勋爵岛竹节虫很可能便是在这样一座下沉的岛屿上进化的,并且随着自己的栖息地逐渐丧失而向南迁徙。研究人员在12月16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h3><h3> DNA分析同时还揭示了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3种竹节虫种群的亲缘关系并不近。这意味着它们类似的矮壮体型是为了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而分别进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即人们所说的趋同进化。(鸟和蝙蝠的翅膀便是趋同进化的另一个例子。)</h3> <h3> 吉丁虫是一群极美丽的甲虫,一般体表具多种色彩的金属光泽,常被用来做装饰品。大多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也被人喻为“彩虹的眼睛”。全世界己知有15000种。幼虫多数穿孔于植物材部,前胸特别膨大,腹部细长。大琉璃吉丁虫为世界最大的吉丁虫,分布于印度、爪哇等地。南美大吉丁虫为南美洲最大型的吉丁</h3><h3> 虽然成年吉丁虫美丽异常,但其幼虫却其丑无比,多数幼虫穿孔于植物内部,个别幼虫蛀食植物根部,啃食韧皮部,真所谓“虫大十八变”。而且幼虫孵化后在茎秆皮下以螺旋式向上蛀食,粪便不排出,呈毫不起眼的褐色。</h3><h3></h3> <h3> 据说日本人尤其喜爱吉丁虫,认为它们艳丽的鞘翅能驱赶居室害虫,因而常把鞘翅镶嵌在家具上,既有驱虫之效,又具装饰之美。</h3><h3> 吉丁虫成虫在白天活动,喜欢阳光,通常栖息在树干的向阳部分。它们的飞翔能力极强,既飞得高又飞得远,不易捕捉;但当它们栖息在树干上时,却很少爬动,行动迟缓。</h3> <h3> 乌桕大蚕蛾,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h3> <h3> 黄斑珊螽zhōng,是一种十分漂亮的大型螽斯,它们完全不能模仿叶片,因为它们长得实在是太美了。平时,它们静伏在叶片背面休息,闭合翅膀的姿态已经算是低调,但是棕色翅膀上的荧光绿色大板块十分鲜艳。当黄斑珊螽受到惊吓的时候,它会突然抬起前翅,同时展开黑底带淡蓝色碎纹的后翅,展开之后像一只漂亮的蝴蝶,令人惊艳,相信这突然而来的变化足够吓晕天敌了。</h3><h3><br></h3> <h3> 英国昆虫学家德鲁·德鲁里1773年由汉默史密斯梅伊上尉获得的标本首先描述了马达加斯加日落蛾。因为形似凤蝶,德鲁里将其命名为“日落凤蝶”。俗称是一种白天飞行的蛾,属于燕蛾科。它被认为是最美丽最富感染力的鳞翅目昆虫之一,日落蛾外形非常艳丽,但翅膀的虹彩部分没有色素,这些色彩来自光的干涉。像其它一些燕蛾一样,马岛金燕蛾与凤蝶非常相似,尤其是尾巴和多彩的翅膀,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蝴蝶。</h3><h3> 马岛金燕蛾是黑色的,有红色、蓝色和绿色斑纹。翅膀边缘有白鳞带,后翅上的较宽。这种蛾有六条尾,在其生命中很容易损坏或断掉;图案的变化是常见的,这种蛾经常左右不对称;蛹期的温度冲击是造成这一点的因素之一。</h3><h3> 与其他一些蛾不同,马岛金燕蛾翅膀的颜色并不来自色素,颜色源于相干散射光的缎带般的鳞片。</h3> <h3></h3><h3> 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有三个单眼,复眼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此外,它们的复眼还能测速。当物体在复眼前移动时,每一个“小眼”依次产生出反应,经过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体的运动速度。这使得它们成为昆虫界的捕虫高手。其咀嚼式口器发达,强大有力。</h3><h3> 蜻蜓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h3><h3> 华艳色蟌cōng,我们曾在张家界的山谷里见到过。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蜻蜓目。成虫体形纤细,部分品种常具很浓的色彩和金属光泽。翅宽,可向尾部收折。翅脉很密。足纤长,分布有刺。前后翅的形状和脉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翅痣常不发达或缺。盘室长,方形,通常有甚多横脉。</h3><h3> 幼虫下唇纵裂甚深;幼虫尾鳃囊状,或其横切片呈三角形。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个尾鳃 ,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h3><h3><br></h3> <h3> 东方巨齿蛉,是一种专门捕食农业害虫的昆虫,幼虫生活在水中,捕食水生小昆虫、小蝌蚪甚至小鱼苗。长成成体后,就生活在水边的沼泽和森林里,其双钳力量很大,主要以毛虫、蠕虫,如蝴蝶、飞蛾等为食。</h3><h3> 它还是森林昆虫,其生命周期约有3-4个月,要经过卵、幼虫、蛹最后才羽化为成虫。但是由于东方巨齿蛉幼虫的生活需要非常洁净的水质,具有这么干净水质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导致这个物种种群数量低下。东方巨齿蛉每年夏季只繁殖一次,夜间有趋光性,经常会围着路灯打转。</h3> <h3> “机械昆虫”是一种受人工控制的微型飞行昆虫探测器。将应用于军事领域,它能充当人员或陆上机器人不易靠近的地点。</h3><h3> 它们必须要携带GPS接收器和发射器,以便科学家们可以辨别飞虫所在的方位。但如果没有安装适当镜头的摄像机,“机械甲虫”并不能顺利完成侦察任务。</h3><h3> 其他的用途还包括携带某种化学和生化武器,所以,“机械昆虫”可以从事暗杀活动了。</h3><h3>除了甲虫,科学家们还在研究苍蝇、飞蛾、蜻蜓,因为“它们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飞行能力,以及人们了解越来越深入的肌肉和神经系统。”</h3> <h3> 通过向甲虫肌肉中植入电极,科学家可以精确地控制甲虫的行走,从而将甲虫变成半机械昆虫。这种半机械昆虫可以用于帮助人类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如间谍侦察、灾难搜救,森林巡逻,及时发现火灾等。</h3><h3><br></h3> <h3> 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够借鉴昆虫数百万年的进化经验用于机器人身上。毕竟昆虫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它们的种类占人类已知的动物物种总数的75%。此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在活飞蛾的体内植入电极来控制飞蛾的飞行。</h3><h3> 科学家也承认,这种半机械昆虫与真正的机器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如生命周期有限等。但是,它们的优势也很明显。比如,昆虫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完整的成品,而机器人则需要科学家将一个个微小的部件精密地组装到一起才可以工作。半机械昆虫的能耗比同等大小的机器人要小得多,它们也不需要复杂的代码。</h3> <h3>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然而地球的脾气时而反常,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场地质大灾难,每当这个时候,一些体型更大的生物会率先灭亡,而相对更小的生物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幸免于难,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最伟大的存在!</h3><h3> 但是也有许多罕见的昆虫正在逐渐消失:</h3><h3>豪勋爵岛竹节虫、三角洲绿甲虫、巴洛斯蓝蝶、美国埋葬甲、山谷接骨木天牛......它们濒临灭绝。</h3><h3> 这些被许多人忽略的渺小生命的大 量 消 失 会有 何 影 响呢?</h3><h3>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4年。”爱因斯坦曾经预言。</h3><h3> 其实除了蜜蜂,地球生态系统里没有蚂蚁、蝴蝶、蜻蜓、苍蝇、蟋蟀等其它昆虫的后果也是非常危险的。</h3><h3> “从传粉的角度讲,昆虫是非常重要的,80%的开花植物都需要动物来传粉,而昆虫又占据了这些传粉动物的大多数。另人类杀虫剂和化学品的滥用,引发了虫类和鸟类甚至更多的生态和健康的灾难。</h3><h3> 因此,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都会受到巨大影响。”而且飞行昆虫不仅帮助植物授粉,还是其它物种的食物来源,其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以它为食的鸟类及哺乳动物的生存。</h3><h3> 在科学家们看来,昆虫之间是互相抑制的,如一些天敌昆虫,其控制着其它食植昆虫的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天敌昆虫的数量迅速下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问题。</h3><h3> 我们不仅需要传递爱,还有义务为这些小生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