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嗚有聲--石印寨行記

邹海滨

<h3> 石印寨,位于广东揭西县五经富镇镇区东侧,虎峰西北麓,东邻揭东县界。属于五经富曾氏“大自然村”划分出来的第七行政村。</h3><h3> 雄奇峻秀的莲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亘于粤东,分岔出支脉山龙,绵延于丰顺汤西、八乡、埔寨、五经富一带,古称为这片土地为“揭阳岐山”。“岐”之本义为分岔,却因西周龙兴之地岐山响于凤鸣之声而闻名。</h3><h3> 徜徉在五经富的石印寨,会发现这里的祠宇、围屋名称,无不围绕着“凤鸣”做文章,寄托着创寨祖先吉祥美好的希冀。如“岐凤围”、“镐德围”、“继武嗣徽”…等等。</h3> <h3> 石印寨创寨先祖为五经富曾氏第十三世景桓公。曾景桓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庆五年(1800),名衍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建石印村老寨:岐凤围。</h3><h3> 这是一个五经富曾氏中兴的年代,曾氏开始在潮客混居、有着十几姓的“老寨肚”中崭露头角,奠定了“一姓独大”的决定条件:兄弟五人的景桓公,兄长敬发公在“龙船形”的老寨肚中兴建祠堂,他则相中了虎峰发脉最长的右支落脉处,创建“岐凤围”。名取古有兴周岐山、今有揭阳岐山之凤鸣的祥瑞之意。</h3><h3> 岐凤围座东南向西北,依山脉而建,规模宏大。主体祠厅为三间过的“三川堂”,外侧两条火巷横屋侧包,后包两排,第一排为三座五间过下山虎、第二重则为一排爬狮;前建有照壁、风水池塘,是典型的潮汕民居“興”字型的寨场布局。颇有意思的是,尽管建筑风格与布局完全是潮州格式,寨名则冠于“围”这个客家特色浓厚的名词。这正体现了石印所在的五经富,为潮州、客家文化交融之地。</h3> <h3>图为岐凤围之北门楼。匾中三字用墨浑厚,银钩铁笔,韧筋中带有风骨,不失为书法精品。匾字只有日期而无名字落款,据乡贤介绍,相传是揭阳一位黄姓名家所书。</h3> <h3>门楼前铺于整齐的鹅卵石,古朴典雅,岐凤围虽历经修葺,仍保持着古风,这一点颇为难得。</h3> <h3>岐凤围东门楼,匾书:“朝阳”</h3> <h3> 岐凤围主体祠厅首进。匾书“天南武城”,武城位于山东,是孔门72杰出弟子之一曾子的故乡,为中华曾姓发祥地,起名“天南武城”,寄托了石印先祖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情怀,以及对后裔寄予厚望的鼓励。</h3><h3> 天南武城屋脊嵌有“双凤朝阳”彩瓷,优雅美观,体现了岐凤围之“凤”的主题。祠堂大门画有两尊门神,浓浓的潮州文化风。</h3><h3>门楼肚嵌以同宗邑庠生云裳公所书的谚语警句,作为岐凤围子孙之家训!</h3> <h3>在祠堂的门楼肚刻以圣贤语录、祖宗家训,是潮汕祠堂的特色。在周以礼立邦、儒家文明绵延三千年的时光,在中国的古人价值观里,谆诲子孙读书识礼、为人处世,远比留予子孙物质财富重要!</h3> <h3> 据一行淑秋老师介绍,题字的云裳公,乃是她的直系祖先(亦是娘家五经富“锅厂”笔者的高祖母的祖上)</h3><h3>“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未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h3><h3>“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愈明”</h3><h3>“百战百胜不若一忍,万言万当不若一默。忍含万善,默定千差。”</h3><h3>“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大学问,清得家庭内嫌隙便是大经伦”</h3><h3>短短四句,却囊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凝仰前人教诲,虽隔几百年,仍若醍醐灌顶,不得不佩服前贤的智慧。</h3><h3><br></h3> <h3> 参访“天南武城”时值午后雨歇,大雨把空气与地面冲刷得洁净清新,宏大的三进厅堂显得庄严肃穆。我们轻推开祠门,轻迈着脚步走近了祠堂最神圣的核心部分--供奉石印岐凤围历代高曾祖考的祖先神龕位前。这是一座带有金漆木雕门的神龕,较为罕见,四周绘以吉祥图案。龕位上匾额由岐凤围后裔、前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前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曾近义拜书:“齿德可风”。</h3><h3></h3><h3> “齿德可风”,典出《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齿德"指年龄与德行,"可风"即可为表率之意。“天南武城”与其它匾书“xx堂”的祠堂不同之处亦在此!</h3><h3> “齿德可风”是后辈颂扬宗功祖德之词,亦表明了该处乃是尊宗敬祖、训导子孙的场所!</h3> <h3>“天南武城”一进与二进之间、二进与三进之间的廊坊,砌隔以古制扇门,两旁又设两门,与对面廊坊呼应,一共有八个门。据悉,此为潮汕传统“双厅会”格局。</h3> <h3>三近轩五经山房,亦是创寨祖景桓公所建的书斋!这是石印村另一个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地方!</h3> <h3> 三近轩门坐东南向西北,五经山房门和主座三厅坐西南向东北,阔7间二进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54.9平方米,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h3><h3> 三近轩据说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秋。当地人或称为“九厅十八井”、大书斋。</h3><h3>此建筑属书院建筑,故名其斋“五经山房”“三近轩”。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三十七《論語》十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三近都是勇。”三近轩取义于此。以前三近轩门有对联“三峡江声流笔底,近水波浪照月华”。过去石印村秀才曾丁锋任教于此,曾有一联“三春鸟语求朋友,近水流声和读书”留世。该书院历来为石印村曾氏子弟办学之所,至抗战胜利后才停止。土改后分与村民,近年作石印村村委会办公场所及全村重大活动时集会场所。三近轩以五经山房门为正门,三近轩门为旁门,各门至中厅需经二道天井门,一串共有六道门!其厅三厅相连, 以中厅最大,后厅收缩居中,前厅前有天井,后厅两侧有天井,主体两侧和包屋之间有天井,原来有18个天井、9个厅。</h3><h3> 景桓公在未建“岐凤围”之前三年建“三近轩”,说明在他心目中,建书斋教育子孙,比为子孙起屋宇更为首要!i</h3> <h3>三近轩书斋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的建筑结构,从航拍照可看到,三近轩书斋采用了极为罕见的“十字脊顶”。</h3><h3>十字脊顶是古代中国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十字脊顶是由两个屋顶九十度垂直相交而成,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h3><h3>《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民居采用十字脊顶,其山面多采用悬山顶。后来宋代的《金明池夺标图》就出现了歇山式的十字脊顶,即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故又称“四面歇山顶”。</h3><h3>目前存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明清紫禁城的角楼。</h3><h3>而小小的石印村,居然也存在着这种十字脊顶结构的建筑!不得不让人再次感觉五经富的神奇!</h3> <h3>“庆衍传经”是石印寨的另一小寨围,规模亦不小,正屋为三进五开间座落,两边各一排共四座四点金作为侧包横屋!原格局与岐凤围一样,有照壁及两门楼,构筑成一处小寨落。据百川老师介绍,此围为景桓公大房裔孙创建。</h3><h3> “庆衍”:绵延吉庆,祝颂之词。 明 吴承恩 《贺松窗陈孝勇冠带障词》:“看它日门庭衍庆,宠光重叠”、 “螽斯衍庆”。</h3><h3> “庆衍传经”是希冀后裔能将读书的传统一代代地传承下去。</h3> <h3>“庆衍传经”正面鸟瞰。</h3> <h3>“庆衍传经”后视鸟瞰。</h3> <h3>岐凤围与“庆衍传经”之间的一座“继武嗣徽”的潮式四点金建筑。</h3><h3>嗣徽:语本《诗·大雅·思齐》:“大姒 嗣徽音。”郑玄 笺:“徽,美也。嗣 大任 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高亨 注:“嗣,继也。徽音,美誉也。”后以“嗣徽”指帝王继承前人的盛美德业。</h3><h3>“继武嗣徽”、“镐德围”都是与“岐凤”典故相呼应的起名,寄托着创屋主希望子孙发扬祖德、光大家族的美好愿望。</h3> <h3>“庆衍传经”屋内景</h3> <h3>镐德围,位于岐凤围左前方另一组小寨围。</h3><h3>“镐”:镐京,西周都城。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公元前771年,镐京为犬戎攻破,周王朝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h3><h3>镐德围,与岐凤围相呼应,取“凤鸣岐山”之瑞意。</h3><h3> 此门楼建造时偏了一定角度,朝向本镇“大嶂尖山”笔架山。</h3> <h3>镐德围内景</h3> <h3> 至离开石印寨,一直萦绕脑海,最为深刻的是石印祖先重视教育的印象,是为该村寨最大的特色。五经富,五经甚富,石印寨可以说是一个缩影。</h3><h3> 至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未兴起之时,是否真的有凤凰在岐山鸣叫,已经无法可考!但是素来崇文重教、又有海纳百川胸怀接纳外来先进文化的五经富镇,自古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才辈出,英贤不断。正是这个小镇,近代以来,诞生了近十位大学校长、“科技精英”几乎占满了县志名人录中的相关专栏!</h3><h3> 或许,崇文重教,才是真正的“凤鸣”!</h3><h3>~~~~~~~~~~~~~~~~~~~~~~~~~~~~</h3><h3>“三近轩”资料参考《揭西县不可移动文物》;</h3><h3>感谢九十高龄的百川老先生细心解惑;</h3><h3>感谢淑秋老师、聪聪姑娘的同行。</h3><h3><br></h3><h3>码字辛苦,原创不易,请尊重别人劳动果实,转载请经本人同意,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