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手中飞舞的粉笔就像一段慢慢变短的时光;课堂沙哑的声音仿佛一张疲惫的旧唱片;飞雪的鬓角是光阴留下的沧桑。他们用青春,用年华,用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换来满园桃李,四季芬芳。</font></h3> <p>在学生眼里,老师严厉,权威,高要求,甚至刻薄的印象从入校认识的那刻便开始了。谁能理解老师的严厉为谁,刻薄又为何呢。越是负责任的老师,越是“不近人情”。那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甚至愤怒的老师,是多么的尽心尽责啊!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严格才能不辜负家长与社会的期望,才能换得孩子们美好的明天。</p><p><br></p><p><br>他们常常是孤独的,因为得不到理解;他们却又是一如既往的,因为一开始就倾注了爱。</p><p><br></p><p><br>他们不仅辛苦而且劳心,别人午休的时候,他们正在紧张地准备下午的课;别人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悠闲地按着电视遥控板的时候,他们正在用着沙哑的声音给学生辅导功课;别人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还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甚至还有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苦苦思索而长期失眠。<br></p><p><br></p> <p>前几天正值学生开学,一位家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感言:“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长,舍小家顾大家并且无怨无悔的人。”</p><p><br></p><p><br>这位家长的理解让老师们无比欣慰,因为理解所以支持,因为支持形成合力,因为合力一个个心愿不仅仅是梦,还是即将完成的理想。</p><p><br></p><p><br>我小学时的班主任李老师有一次走了近五个小时的山路,为的就是圆一位即将辍学的同学的读书梦,他跋山涉水,走村串巷,说服家长后已是满天星光。那晚同学的父亲和几位村民打着火把,一路送行,一路有说不完的话。那些闪耀在田间小路上的光亮是师生间最深的情谊。</p><p><br></p><p><br>若干年后的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张从北京寄来的卡片:“老师,我博士即将毕业,谢谢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祝您节日快乐”。李老师看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没有什么比学生取得成就更让她高兴得了。<br></p><p><br></p> <p>我初中时的吕老师大学刚毕业,一头乌黑的长发,年轻又漂亮,笑起来比阳光都暖。吕老师教我们数学,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中学时,同学们早晨把米淘洗干净,加入清水装在饭盒里送到食堂,中午去取时早就被食堂的师傅们加工成了香烹烹的米饭。吕老师住在教室附近的职工宿舍,她经常把自己家的菜给我们送来。寒冷的冬天也送来一壶壶滚烫的开水。</p><p><br></p><p><br></p><p>春游外出骑行时,她总是骑在公路外侧,她告诉我们她从小骑车习惯了走外侧。其实她是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给了我们。</p><p><br></p><p><br>前些天,我再次见到了吕老师,谈及当年的往事,她感慨万千,我告诉她,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当年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吕老师,满是感动,眼眶里泪花闪闪。“你们长大了,真为你们高兴!”。<br></p><p><br></p> <p>后来我遇到了我的大学老师,他姓傅,博学儒雅,她给我们讲文学,谈人生,说理想。有一年的夏天,校园里到处都是知了的叫声,果城的六月非常热,当时他给我们讲《西南联大精神》,从下午六点一直讲到晚上十点多,中途几乎没有休息。汗水很快就打湿了他的衬衫。他的眼角,额头甚至脖劲上到处都是汗水。他告诉我们西南联大的学生在酷热的盛夏;在隔音效果,隔热效果极差的铁皮屋中;在蚊虫肆虐,防空警报四起的恶劣环境里,那些莘莘学子仍静心苦读,坚持不弃。讲到动情处,他的声音便开始哽噎。他不仅让我们喜欢上了文学,更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的人。</p><p><br></p><p><br>翻开那本他送给我的书,在扉页写着“给阿健同学。文学是美好的,道路是崎岖的,去拼去闯,去奋斗,去抒写自己的辉煌未来吧!”落款写着:“你的老师:傅宗洪,二零零叁年六月”。见字如面,看着老师的字,感觉一直在听他上课。一直在听他唱歌。一直在那些熨帖人心的文字里沉醉。前几年,我把在南充的日子,在师院的岁月写进了书里,我给这本书取名为《闪亮的日子》。记录那一段青春激昂,热血沸腾,摇摇晃晃的往事。<br></p><p><br></p> <p>再后来啊,我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也开始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时当不被学生理解,再被家长误解时,是多么的孤独与委屈,失落与无助。这些都不能阻挡一位老师竭力培养孩子们的动力。他们总能很快修复,再次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他们深知,孩子们的未来耽搁不起,自己受的苦也好,委屈也罢也都烟消云散了。<br><br></p><p><br></p><p>某天深夜,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宿管老师着急地说:“老师,你们班有一位学生发高烧了。你赶快给家长打电话”。我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半,我十一点半才从学校回家,睡了不到两个小时。可是这个孩子的家在山区啊。家长这个时候下山很不方便,我给家长发了一个短信:“孩子高烧,我马上送医院,勿念,白天有时间你们再来看望”。那天夜里,我守着这位学生,在医院的急诊室输液,一直到上午的九点半家长赶到,我才离开。<br><br></p><p><br></p><p>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经常遇到,处理的方式大多和我一样。医院急诊室的值班医生们甚至都能叫出好些老师的名字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有多么的不容易,同时也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责任。<br><br></p><p><br></p><p>后来这位学生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给我留了一张小纸条:“老师你辛苦了,别经常熬夜改作业,对身体不好”。那一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与欣慰。<br></p><p><br></p> <h3>有一年的高考,正值端午。老师们提前半个月就在策划,端午当天,高三年级的所有班主任们清晨五点钟就到学校,齐聚食堂包粽子,切西瓜,煮鸡蛋。学生们等到的不再是往常的食堂阿姨们,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穿着围裙,满脸微笑,脸颊淌着汗水端出一盘盘美味可口的饭菜时,他们激动得难以言表。</h3><h3><br></h3><h3><br></h3><h3>后来一位学生在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中写道:“那一天,老师更像父母,学校的食堂更像是家里的厨房,饭菜里全是爱”。<br><br></h3><h3><br></h3><h3>中秋节前夕,班主任杨老师在教室里拨通了一位生病在家的学生的电话。“孩子,你病好些了吗?我们全班同学都在等你吃月饼呢”然后走到讲台,把电话对着全班同学,同学们齐喊“早日康复,我们盼你回来,月饼给你留着”。电话那头生病的女孩早已感动得哭泣。<br><br></h3><h3><br></h3><h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喜欢这句话,喜欢教育中的诗意与美好。<br><br></h3><h3><br></h3><h3>老师是陪伴,是向导,是包容,也是奉献。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不需要鲜花也无需掌声,有时候他们仅仅期望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份理解的话语。<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简介:阿健,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校园文学》首届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会员,德阳市散文学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教师报》《散文选刊·选刊版》《中华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青少年文学》《作家天地》《星星·散文诗》《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特别关注》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曾获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奖,第四届四川散文奖,三星堆文艺奖,德阳首届散文奖,亭江文艺奖等。著有散文集《水木时光》《闪亮的日子》。</span></p> <h3><font color="#010101"><h3>文字:阿健</h3><h3>地址:中国,四川,什邡</h3><h3>微信:sfhj1389027</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