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焉耆探访古遗址

无极

<h3>  周日,和陈先生夫妇临时相约出去转转。原是要去博斯腾湖看看,因正午阳光太灼烈,沿途将湖景也看了个大概,到了景区门口,游湖的兴致却不高,既出了门,又不愿浪费了难得的下午时光。想起回老家探亲时,毕老师的再三叮嘱:“到新疆,别忘了去喀什啊,还有不去龟兹不要来见我,不去焉耆不要来见我啊!”恰巧焉耆县与博湖县相邻,和陈先生夫妇商量,一拍即合,改道去焉耆吧。车上临时做功课,感谢万能的网络,焉耆县七个星千佛洞遗址、博格达沁古城遗址距博湖不过四十来分钟的车程,目标很快确定。</h3> <h3>  按导航指示到达七个星千佛洞遗址。遗址临公路,被围墙圈住,转了半圈找不到入口处。干脆下车沿围墙走走,一边踮脚隔墙张望,一些土墩、残垣断壁零星立在戈壁滩,如风化的土石堆。目测,规模应该不小。</h3> <h3><i><b>百度资料:焉耆七个星千佛洞和佛寺遗址又名“焉耆明屋”,“明屋”即千间房子。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城西城的七个星乡。七个星千佛洞又称七个星明屋,是一处晋唐代寺院遗址和12座洞窟。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处是古代焉耆国中最大的佛教寺院,当时的规模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两千余人”。</b></i></h3> <h3>  原路返回时瞥见几个红色独立字牌如工地上的标识牌,连成“七个星千佛洞遗址”,至路口转个弯便看见了景点正门。<span style="line-height: 1.8;">步入大门,游览接待中心除了两名工作人员便只有我了,向工作人员稍作咨询,佛寺遗址有一千七百年历史,占地规模很大。考虑到陈夫人穿着凉鞋在炙热的沙地行走不方便,还有时间关系,决定不进寺参观。</span></h3> <h3>  我怕此时匆忙浏览会辜负了这些在风沙中挣扎存留的残躯,它们用散落的碎片印证着一种信仰的繁荣和没落,以孤寂沉默的方式在烈日风中诉说。焉耆,曾经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佛教东传的中介地,一度的佛教信仰中心,而现在的信仰是伊斯兰教。为什么这里的寺院和洞窟没能像莫高窟一样保留下来?</h3> <h3>记得毕老师提起了鸠摩罗什和玄奘对龟兹和焉耆两地佛教信仰的影响,对叮嘱<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我一定要去这两地走走的用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似乎有些明白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千百年的风云更迭,我需要时间在里面慢慢走一走,停一停,用沉静的心去听听每一段残垣断壁里的故事,去理解一种信仰的兴衰和改变。我会来的。</span></h3> <h3>取了份遗址简介,出门,向下个目的地博格达沁古城遗址进发。</h3> <h3>  到达目的地,以为导航出错了,路口遇见一维族老汉,忙前去问路,他回说往前几十米就到了。行驶到一片空地,拦住一小男孩再问,他说这里就是。面对着一片长着杂草和灌木的普通平地,四处搜寻,未见古城遗址的痕迹。转身见一户独立的农家住房,想进屋再问个究竟,那个小男孩出来了,原来这是他家。此时小孩的爷爷回来了,正是为我们指路的维族老汉。</h3> <h3>打量着屋前,地里的南瓜滚圆结实,葡萄架上串串葡萄翠绿晶莹,梨树上挂满了绿色果实,地上堆着几个西瓜,几只小鸡(新疆的鸡个头很大,黑鸡还是仔鸡,十月份以后才可以食用)散漫地晃悠着。忘了问路,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眼前这派田园景象,竟和老汉聊了起来。</h3> <h3>我们提出想买南瓜和西瓜,老汉即刻表示西瓜请我们吃,不要钱,南瓜两块钱一公斤,说罢取刀搬个西瓜上桌就切,示意小男孩去地里摘南瓜。</h3> <h3>得知老汉很愿意售卖家里的农产品,我们加买了几串葡萄(家里的葡萄还没吃完),几个西瓜和梨。过完秤后,老汉将重量和价钱的零头一并抹去,葡萄更是只收取半价,并称:“是自家种的,送一点给你们吃。”就这样被维族人的质朴实诚打动了,我们坚持付了钱并拒绝找零。</h3> <h3>我提出想和老人孩子合个影,他们过来大方配合。</h3> <p>一个小女孩从屋里跑出来,我向她招手“小古丽,来啊。”听到这样的称呼,小姑娘开心地笑了,随即跑来我身边合影。(我认识的维族小妹买日艳·以米提告诉过我,维吾尔族称小女孩为古丽,古丽是维吾尔语花的意思,形容女孩子像花儿一样美丽。)</p><p><br></p> <h3>  吃着瓜,我仍心有不甘,问道:“博格达沁古城在哪?”老汉指向葡萄架外,还是那片平地,“这就是古城,那个城堡就是古城中房子的遗址,走过去大约有四公里,这里原来还有古城墙,现在没有了。”我转向小男孩“从这里走到城堡远吗?要多长时间?”“二十分钟”“那你带我去可以吗?”“可以。”天气太热,杨先生和陈先生夫妇不愿同行,留在老汉家院子里等我。我跟着小男孩向对面看起来如白点大的城堡进发。</h3> <h3>  从老汉家出院子,放眼望去,所谓的古城像一个空空的盆地,空地边缘是高坡。小男孩用手势比划着:“从这里上去下来再上去就到了。”坡上小道类似田间围埂,比围埂更窄,走上去深一脚浅一脚,脚底看似坚实的沙石其实土质松散,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坡。地上丛生着不知名的沙漠植物,茎叶带刺,这是条布满荆棘和荒草的沙砾小道。小男孩告诉我他叫苏依旦伊斯·玉山江,苏依旦伊斯是他的名,玉山江是爸爸的名。行到陡坡处,小小的苏依旦(我对他的简称)会转身拉住我的手带着我走,一路上贴心地把没脚的杂草或灌木踩到脚下,高一点的用腿挡住留出空地示意我先过。</h3> <h3>“到了”,小苏依旦说着加快了脚步,前面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汉―唐代古城遗址”,背面用汉文和维文刻着文物保护通告,石碑边缘有些风化磨损,字迹模糊。原来我们正走在古城遗址上。</h3> <h3>小道一侧的坡下是在苏依旦伊斯家看见的平地,另一侧有水草丰美的草地。有牛羊的地方,小苏依旦会放缓脚步或止步指给我看,他似乎很清楚我想看什么,或许我们原就有共同想探究的东西。</h3> <h3>一头毛色乌亮的牲畜,小苏依旦说是牛,我说是马,马的毛色才会这么亮,“哞~~,哞~~”他突然从鼻腔里模仿出牛的叫声,没有得到同样的回应,这个小男孩摸着头笑了,他似乎有点不确定自己的判断。翻看照片,从尾巴断定确实不是马。</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白色城堡清晰可见时,我们下坡。</span>走在低洼平地,脚下是龟裂的土地,有几处水的痕迹。</h3> <h3>小苏依旦指着一处圆盘状凹地说:“去年和哥哥来这里,这里有水。”</h3> <h3>随即又指向另一处说:“以前这里面有盐,我和哥哥在那个前面看见碎的瓷片。”</h3> <h3>来到白色城堡脚下才发现,其实是一座石墩。</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再上去,眼前的这座石墩就是我顶着烈日走到几近脱水要探访的遗址。一段残垣断壁,里面杂草丛生,小苏依旦说以前这个草丛和洞里有很多兔子,后来被狐狸吃掉了,我问狐狸呢,是不是被人吃掉了,他笑了,说不知道。</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不敢再往前靠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我们登上石墩,上面较平整,或许是城堡的一垛墙体。</h3> <h3>小苏依旦指着一丛刺一样的小植物说这上面长很多果子,很甜,都被人吃了,爷爷家也种了,随手摘下仅有的两粒黑色枸杞样的果实塞进嘴里。我赶紧打开手机,识花君识别这种植物叫沙棘。</h3> <h3>从石墩下来直接穿过平地返回,路程比来时少很多,才明白小苏依旦的用意,从上面绕道而行是为了让我看那块石碑。此时我差不多要脱水了,新经验告诉我以后在新疆出游一定要随身带水。</h3> <h3>  回到小苏依旦家,打开手机给老汉看城堡图片,老汉点头称是古城遗址,是古时城中的房子。“<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高大宏伟之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博格达沁城又称四十里城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高大宏伟之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已不复存在,遗址也终会消失,好在四十里城子镇还在。</span></h3><h3><br></h3><h3> 从小苏依旦说的“上去下来再上去”我走了四公里,往返一个多小时。走过的高坡小道是城墙还是城池,两侧低地是城池还是河床,水、盐、城墙、城堡、瓷片、龟裂的土地,它们会有怎样的关联,会还原古城什么样的原貌,我不得而知,这些留给考古学家吧。<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br></h3><h3> 小苏依旦伊斯带我走了一段纯粹的探访之路,在遗址上寻访遗址。</h3> <h3><b><i>百度资料:博格达沁古城又称四十里城子,距离焉耆县城12公里,是汉代焉耆国都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博格达沁”维吾尔语意为高大宏伟之城。古城略呈长方形,周长3083米,占地6平方公里。</i></b></h3> <h3>附加记录:</h3><h3>在博斯腾湖区农庄用午餐,没看见手写的禁止摘取的告示牌,摘了个小葫芦,被老板责怪了一顿,忙小心道歉,没有被罚款。</h3><h3><br></h3><h3>车一拐弯,大小葫芦齐齐倒向一边,煞是有趣。</h3> <h3>南瓜代表丰收,买来的南瓜,杨先生照例是只许看不许吃。好吧,和捡来的酒瓶很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