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国纪行

杨有优

<h3>英国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通称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h3><h3>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h3><h3>英国这个国家,人口只有广东省一半,面积比广东省稍大,但她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h3><h3>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宪政国家,她破天荒地第一次把公民与国王的关系确定为契约关系——公民纳税享受权利,国王征税依法而行,无权利,不纳税。她第一次和平实现政权更迭,实现光荣革命——权在议会,王在法下。</h3> <h3>她第一次把《圣经》由拉丁文翻译成英文并广泛印行,这就是著名的KJV《圣经》,让基督的真理由少数人垄断变为人人拥有。</h3><h3>英国给世界奉献了最好的政治学家,先知般的哈耶克,以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剖析极权主义的方方面面。</h3><h3>在她的土地上,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这个窥探到上帝秘密的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h3><h3>英国的瓦特,为现代工业提供了直接动力,蒸汽机成为现代工业的阿拉丁神灯。</h3><h3>英国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先提出人们为自己积累财富的愿望,客观上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他的思想与基督新教为现代社会人们辛勤劳动追求财富提供了理论基础。</h3><h3>英国给世界奉献了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狄更斯都是代表。医治了我少年创伤的《呼啸山庄》,其作者夏洛蒂就是英国人。</h3> <h3>英国给人类贡献了最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以他入木三分的观察力,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随笔,一直被人们公认为最智慧的忠告。</h3><h3>近百年来,英国基督教会派遣无数传教士到中国,著名的有马礼逊、伯格理、戴德生、李提摩太等。他们办医院、建学校,传播科学,把爱与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远东这块荒漠的土地。</h3><h3>最后,英国让我热爱的重要原因,还有她促成了世界上最伟大国家美国的建国。她打不败北美殖民军,就干脆承认其建国。在二战中,虽然她面临诸多困难,法国投降,波兰投降,但她就是不投降!不然,这个世界可能被纳粹统治。</h3><h3>我喜爱这个国家,基于她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h3> <h3>八月二十三号到九月三号,我和妻子、三姐参加了广之旅为期十一天、游览九天的旅行,感触颇多,记录如下。</h3><h3><br></h3><h3>第一天、泰晤士河、温莎城堡、牛津大学</h3><h3>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河面并不宽,甚至比不上中国的珠江。河面平静,可见许多水禽在安详游弋。</h3><h3>十一世纪初,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出于防务的目的沿泰晤士河建立多个城堡,温莎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h3><h3>威廉国王后的十三世纪,英格兰国王约翰为与法国人战争的原因,积极扩军备战,任意增加税收,并把手伸向教会。贵族们忍无可忍。1215年,在坎伯雷大主教的领导下,贵族们武装讨伐国王,兵临伦敦城下,直抵温莎城堡。国王的卫士做鸟兽散。反叛者提出一个纲领性文献,让国王签字画押,以此捍卫自己的权利。</h3> <h3>在泰晤士河畔,约翰王和25名男爵签字,这就是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成为英国宪政最重要的基石。《大宪章》规定,未经贵族同意,不得随意收取贡献;没有经过合法裁决和法律审判,国王不得逮捕和囚禁任何人;国王违背诺言,贵族有权拿起武器推翻国王统治。直至今天,英国国王都偶有在温莎居住或接待来访者。温莎城堡的卫兵交接仪式,每天中午11点开始。号声嘹亮,喊声震天。英军头戴高绒帽,身着红呢服,经城堡主要街道走过。此时,常有万人空巷,目睹这一精彩节目。街道中心维多利亚女王的手执长剑的铜像,因年代久远已明显生锈。</h3><h3>温莎城堡内藏有大量皇家宝藏也陈列了众多受封骑士勋章。</h3><h3>来到欧洲,就不得不想到骑士。说起骑士,就首先想到的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笑过唐吉诃德的刻板荒唐,但还是为他的执着与坚持而感动。为捍卫信仰、保卫家园、保护领主、行侠仗义,他们可以是来自平民,也可来自贵族甚至国王。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后被国王册封。谦卑、英勇、怜悯、忠诚、公正为主要特质。当然,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骑马执剑的骑士已不再现,但骑士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依然被人们推崇。骑士的这些素质,也成为优秀英国绅士的必备品格。想想也是,如果民族中的精英都是一些极端自私、鼠窃狗偷、阴险狡猾、言行不一的鸡鸣狗盗之徒,这个民族真的好不到哪里。优秀的民族,总以骑士精神为其主流价值观吧!盎格鲁撒克逊人、犹太人、日本人,大概多的是这样的人吧!</h3><h3>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当二十世纪中期随着二战胜利以来,在美国的严厉敦促下,英国的统治权不断从这些国家终止,由此而派生许多殖民地人选择英国国籍。英国可以看到许多饭店侍者与其他工作人员是印度人和黑人。如果没有英国葡萄牙人,香港不会是世界金融中心,澳门人也不会有高福利,南非也不会成为非洲明珠。被文明征服是幸运,被野蛮征服是灾难。</h3><h3>牛津大学位于温莎城堡南部,是世界著名顶级大学,由三十六个学院构成,其校训是“上帝是知识之源”。英美重视基督教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每个大学都有神学院或基督学院。牛津自然不能例外,其最重要的一个学院就是基督教堂学院。喜爱这所大学,购买一牛津杯和三个牛津钥匙环留念。</h3> <h3>到底是文明国家,城市总体非常干净。</h3><h3>此次抽空转了几个商店与超市,发现腐国的物价并不比祖国高。有些质地非常好的男装,在国内起码600-1000元,在腐国大约25—50磅。大瓶高浓度橙子2磅2瓶。</h3> <h3>第二天、利物浦马修街、大教堂、阿尔波特港口、曼联纪念馆<br></h3> <h3>上午去outlet买了三件衣服。价格还是比东山百货便宜。</h3><h3>下午先去利物浦,参观了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老窝马修街,发现许多英国人在那喝酒聊天。他们好悠闲。再去阿尔伯特海港。当年美洲新大陆被发现,急需劳力,这里的黑奴贸易应运而生。那些出来的黑人,可能在开往美洲的航船上患病而死,更多的活下来,并在后来成为美国公民。没被卖出的,可能还在当地过着喝污水、住树房、性乱交的生活。哪种更好些?</h3><h3>第三个景点是据称是世界第五的利物浦大教堂,宏伟、肃穆。今天是星期天,教堂里正在做礼拜。真正的资本主义,不是没有底线的贪得无厌的权贵资本,而是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人们拼命赚钱,拼命捐钱,如洛克菲勒,如比尔盖茨。这样的社会,大概就是正常社会吧!</h3> <h3>今天最后两个景点是著名的曼彻斯特联队俱乐部与阿尔伯特市政厅。如果儿子来,应该非常高兴。在曼联球员雕塑前摄影留念后马上去曼联商店,黄发碧眼的店员一句熟练的汉语“关门了”让我不禁哑然失笑,看来来这里的同胞太多了!</h3><h3>到达市政厅,时间已过下午五点,商店基本关门,但饭馆酒馆人满为患。许多人在那里喝酒聊天。男女老少,不一而足。酒桌旁鲜花盛开。腐国人民太幸福了!</h3><h3>我去西方不多,但我总得感觉西方的中老年人比较安静温和、举止得体,脸上多数流露出善意。他们静静地走路,悄悄地喝咖啡,所到之处几乎没有声音,绝少吵闹或脸红脖子粗。想比之下,中国这个年龄的人,则多数比较躁动,眼神游移复杂,少有会心的微笑,相聚吵吵闹闹居多。这一切,大概多与社会生活条件、文化素养、宗教信仰有关吧。</h3> <p class="ql-block">第三天、英格兰乡间小镇与温德米尔湖区。</p><p class="ql-block">这几天行走于英格兰,总体感觉到处是绿地和树木,几乎没有裸露的土地。延绵不断的绿地上点缀着白色的羊群。乡村的房屋几乎全由碎石块砌成,虽多年代久远,但非常精致精美。</p><p class="ql-block">因常年为阴雨天气,雨水丰富,所以几乎一年四季总是绿色。</p><p class="ql-block">我童年时代以为世界上中国最美最好,现在看来,世界上许多地方自然景观都不错。如果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环境不美还真难。</p> <h3>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在发展但农村在逐渐凋敝。如能将农村改造成这样的养生旅游区域,以旅游代替凋敝的农业,亦应是不错的主意。</h3><h3>温德米尔湖区是英国著名度假地。湖水碧绿如镜波涛荡漾,湖面沙鸥翔集千帆争先,码头建筑林立人气旺盛。许多白人带着爱犬一家子坐在游艇的包厢或甲板上默默观景或轻言细语聊天。他们不发出任何大声。与他们四目相对,看到的是充满善意的微笑。我们也得学人家,在公共场合不要吵,面对别人时要会微笑!文明中国人,从我们做起吧!</h3> <h3>第四天、科伦特峡谷、威廉堡、尼斯湖</h3><h3>气候变凉、出现山地、植被变得稀疏是进入苏格兰的最大特点。说是植被变稀,只是相对于雨水充沛的英格兰而言,与我国山西、甘肃的不毛之地显然不能同日而语。</h3> <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进入著名的科伦科大峡谷。天空稍有云彩,但阳光照耀下的河流、大地与群山给人以河山壮丽的感觉。这就是反抗英格兰暴政的威廉华莱士的故乡,也是《勇敢的心》的拍摄地。“你愿不愿意以苟且偷生的日子,换取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告诉敌人,他们可以多夺取我们的生命,但夺不走我们的自由!”多少年过去了,这段话一直激励着我。人生而自由,对别人自由的侵犯,就是对上帝的亵渎。盎格鲁撒克逊先人以鲜血捍卫自己的自由,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他们限制王权或干脆不设国王,三权分立,用鲜血与智慧为后人开创了文明幸福的新时代。而某些民族的先人,或愚昧无知,或自私短视,或懦弱如猪,这个民族灾难不断、苦难深重,一直徘徊于现代文明的门口。</p> <h3>记得第一次看到《勇敢的心》,是二十二年前在北京阜外医院狭小的研究生宿舍,是在郜同学的电脑上。华莱士骑马来往奔驰奔,在战阵前为鼓励士气怒吼的那段话,永远让人难以忘怀!“</h3><h3>苏格兰裔的人们总为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成就而自豪 他们可以从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里列举出许多名字和细节,如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和罗伯特布鲁图斯,诗人罗伯特彭斯。他们可以讲述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约翰邓禄普发明自行车,亚力山大费莱明发明青霉素。</h3><h3>身为苏格兰人这个事实不仅仅代表着国籍、出生地或者血缘宗族,它的意义甚至超出了文化范畴,还意味着一种心态、一种世界观。</h3><h3>沃尔特司各特爵士曾说:我是苏格兰人,因此我不得不于各种事物作斗争。</h3> <h3>18世纪和19世纪的苏格兰历史,既是一场艰辛的胜利,又是一场悲剧,苏格兰人在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1700年,苏格兰是欧洲最最贫穷的独立国家。直到1800年,苏格兰人口未超过200万。然而,这个人口稀少、领土狭小、文化落后的民族却摇身一变,一跃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h3><h3>苏格兰地处英联合王国的北部,自然条件不好,但是自十六世纪以诺克斯为首的清教徒的倡导的宗教改革开始,这块土地开始发生伟大的变化,成为世界现代文明的引领者。拥有《圣经》从少数人的特权变为所有人的权利。广泛普及的教育使苏格兰成为不列颠乃至欧洲识字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区。加入联邦获得世界范围自由贸易的机会。自由的空气造就了亚当斯密、休谟、瓦特等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与发明家。从滑铁卢之战到美国内战,大英帝国的每个关键时刻,苏格兰人都起了关键作用。</h3> <h3>从佐治亚到温哥华到澳大利亚,苏格兰人使英国的土地遍布世界。最为重要的是,苏格兰人在美国独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人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本质是苏格兰长老会的叛乱。而美国缔造者麦迪逊和汉密尔顿都具有苏格兰血统,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苏格兰人。</h3><h3>1560年,被称为苏格兰长老会(加尔文宗)之父的诺克斯牧师,与镇压新教徒的玛丽女王有过四次会晤。最后一次,玛丽女王傲慢地斥责这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在这个国家 你以为你是谁”,敢如此对君王说话。诺克斯这样回答她:尊贵的女士,我和你一样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尽管我既不是子爵或男爵,但上帝使我成为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的人,无论在你眼里我是多么卑微。是的,女士,如果我预见到一些会损害国家的事,我会像那些贵族一样,全力阻止这样的事发生。</h3> <h3>36年后,玛丽的弟弟詹姆斯六世与梅尔维尔再次会晤。詹姆斯六世在会谈中拂袖而去,梅尔维尔追上去,拉着国王的衣袖,呼喊他为“上帝的子民”,他说:在苏格兰,有两个国度和两个国王。耶稣基督是苏格兰教会的头。苏格兰教会是耶稣的国度。地上的国王詹姆斯六十,是耶稣基督的臣民。在耶稣基督的国度里,詹姆斯六世不是国王,而是上帝得子民。</h3><h3>这几天中餐和晚餐在中国餐馆吃,但早餐都在酒店吃,全为西餐。比较单调,仅有面包、培根、炒蛋、番茄、水果几种。看来,国外的酒店基本都一样,没有中餐。</h3><h3>尼斯湖水深百米以上,以水怪闻名世界。我们抵达奥古斯都小镇,一位身着苏格兰经典服装当地男士悠扬的苏格兰笛声吸引了我们,让我思绪回到《勇敢的心》那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三姐和妻子与他合影留念。</h3> <h3>是的!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对自由的向往、对爱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h3><h3><br></h3><h3>第五天、苏格兰的邓迪、圣安德鲁和爱丁堡</h3><h3>我发现,英国、美国、以色列和日本人的居室普遍精致,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走道旁,甚至外墙上,都有鲜花在开放。反观我国,除广州人们多有种花习惯外,其它地方较少。</h3><h3>什么原因?</h3><h3>我想一则我们国家人民几千年来一直在为温饱奔波。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情种花?有点地皮,种点粮食蔬菜充饥也好。二则,多年来,养花种草被视为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思想,所以,想养的也不敢养了。三则,中国人,多数住套房,不像欧美居民住独栋房屋,想养花也没有足够的地方。想想让人感慨!</h3> <h3>邓迪是英国的发明之城,邮票、阿司匹林、无线电据说都是在邓迪发明。</h3><h3>圣安德鲁闻名于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六世纪苏格兰重要改教家布坎南在此读书。布坎南与诺克斯的罪终目标是将苏格兰人改造成上帝的选民,将苏格兰改造为新的耶路撒冷。布坎南认为,如果统治者或法律有负选民所托,那么每位公民有有神圣的权利和责任除掉暴君,甚至可以杀死国王。苏格兰新教对英国大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h3><h3>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始建于1413年,位于英国苏格兰的世界顶尖学府,坐落于美丽的高尔夫球发源地、英国苏格兰东海岸古镇圣安德鲁斯,是英语世界中建校历史仅次于牛津、剑桥的老牌大学。</h3><h3>爱丁堡是苏格兰最重要的城市与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爱丁堡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亚当斯密、弗莱明、丘吉尔、休谟是其重要校友。</h3> <h3>作为最重要的地标,坚固山岗上的巨大城堡成为它的标志。这些地方,历史沉淀太多,某个不起眼的建筑,说不定跟某个重大事件相关,每个人物雕像,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走马观花,还真的很难完全搞明白!如果有时间慢慢地看,慢慢研究,慢慢体会,该有多好啊!</h3><h3><br></h3><h3>第六天、约克</h3><h3>今天从苏格兰返回,进入英格兰北部的约克市。约克起初为盖尔人的据点,后为罗马人、盎格鲁人、丹麦人和诺曼人占领。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约克一直是北英格兰的首府,拥有约克大教堂等名胜古迹。</h3><h3>作为世界文明国家,英国各地拥有许多古旧书店。在通往大教堂不到一百米的的街道上,我就发现三家旧书店。逛书店是我最大的爱好,其中一个旧书店里一本1901年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精装随笔,只售7英镑。一本精装豪华《白鲸》只售24英镑。因前两种书英文版我已拥有,故购买一本精装的、英国雄狮出版社出版的《圣经手册》。这图文并茂的精装本只售6英镑。</h3> <h3>参观完大教堂,再去英国铁路博物馆喝下午茶并参观。据说,英国人有在下午3点多喝红茶并聊天谈生意的习惯。车厢改制形成的茶室别有意趣。</h3><h3>国家伟大,不在于出了多少杀人如麻的君主,而在于为人类幸福实实在在做出多少贡献。当年去芝加哥参加北美放射年会时,顺便参观了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美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让我深感震撼。此次英国铁路博物馆的感觉亦是如此!</h3><h3>在英国,无论是天空、草地、广场、海岸,还是河堤,都可以看到鸟儿在自由自在、悠闲自得地觅食和游逛。它们一点也不怕人。你对它摄影,它还常常摆出各种姿势。这是文明国家的普遍现象,尊重生命已深入到文明人的骨髓。</h3> <p class="ql-block">一个团友开玩笑说,这些鸟儿,如果在我们祖国,恐怕连骨头都被嚼掉了。</p><p class="ql-block">在东方某些国家,几千年来天灾人祸不断,人吃人都屡见不鲜,吃树皮、吃草根,动物哪里能够幸免?人命都被视如草芥,何况动物!</p><p class="ql-block">人对人都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人对人的歧视、压迫、欺凌都是常事,哪有可能敬重动物的生命?人类最忠实朋友的狗类,在某些国家亦常被虐杀就是明证。</p><p class="ql-block">对某些民族而言,首先需要的是回归文明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天、剑桥大学、伦敦塔、伦敦塔桥</p><p class="ql-block">剑桥是英国与牛津齐名的世界顶级著名大学。牛顿、麦克斯韦、霍金、图灵是其著名校友。</p> <h3>我记得大学一年级时遇到培根的论说文集,就被他穿透一切的智慧而深深感动。他的这本书三十几年一直不离左右,培根是剑桥三一学院的毕业生,其至理名言很多,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年纪甚轻的人,也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假如他不曾虚度自己的年华。</h3><h3>罗素也是我喜爱的英国哲学家,他说:有三种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同情。罗素也是剑桥的毕业生。</h3><h3>来到剑桥,自然不能不想起那条经学校中央流淌而过的剑河,中文翻译为康桥。河面很窄。站在桥上,可见学生撑船而过,船上坐着的全是中国面孔。这大概缘于徐志摩《再别康桥》在中国的家喻户晓吧。</h3> <h3>剑桥校园的书店藏书量巨大,书的种类数目丰富,让人流连忘返。各种欧洲英国历史细节、哲学、经济书籍让人眼花缭乱。如有时间在这买书读书该有多好啊!</h3><h3>今天的第二站就是著名的伦敦塔。这个诺曼征服后威廉王所建造的古堡,长期一直起着囚禁各类贵族的功能。信奉新教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少年时代,就被信奉天主教的姐姐玛丽女王囚禁于此。古堡里原有猛兽豢养,以衬托王权的威严。短命的玛丽死后,伊丽莎白登上了王位。她比较开明,比较虔诚,爱读书,能弹琴,会骑马,在国内鼓励人们出洋探险,提倡社会自由,激励发明创造,在国际上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大英帝国进入现代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h3><h3>早在伊丽莎白之前,有《大宪章》签署,在她之后,有克伦威尔大革命,再以后则智慧的英国人光荣革命成功,让“权在议会,王在法下”。</h3><h3>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内政局基本稳定,没有发生重大社会动荡。其成功的原因,我以为与全社会的基督信仰作为基础有重要关系。不说假话,不假做证,不觊觎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爱人如己,爱真理,创造财富就是荣耀上帝。以这种信念作为社会底线,国家不文明不富裕不强大都难。</h3><h3>时光飞逝,伦敦塔失去囚禁贵族功能后,已成为单纯的旅游景点,其中的猛兽已被移走。我照片所示猛兽为雕塑。</h3> <p class="ql-block">第八天、白金汉宫、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威斯特敏斯特宫</p><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生活与办公的主要地点。建筑外部中央可见高耸入云的胜利女神雕塑,内部则金碧辉煌,奢华至极,同时颇具现代气息。该建筑落成于十九世纪初。此时英国已完成光荣革命,实现议会至上,工业飞速发展,已率先进入现代文明。这段时间,英王派遣马戛尔尼访问清国,希望与之发展贸易关系。清国不能接受英人对大清皇帝的单腿跪拜之礼,故后者倍受冷遇而去。使团成员沿途亲眼目睹清国民众极端贫穷愚昧只现状并发表于西方报刊,彻底戳穿了乾康盛世的谎言。一方是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国富民强,另一方是东方古国的外强中干、故步自封。这个世界上,自我省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我去过的文明国家不多,见过的欧美日本人不能算多。但就是如此,在车站、机场、公园、甚至咖啡馆,看到捧书而读的外国人比例,显然较多,其中不乏许多中老年人。在某些前文明国家,除去以获取文凭职称为主要目标的读书,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教授还是博士,真正把读书与学习当做爱好与习惯的人,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p> <h3>今天第二个景点就威斯特敏斯特教堂。导游带大家在教堂外一转。参观完白金汉宫后,为迁就妻子和三姐对游览商场的喜爱,我就未提出去维斯特敏教堂内部参观。该教堂里有某些王室成员和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如牛顿的墓葬。据说中国云南有位传道人在文革期间被处死,大教堂为其有塑雕像。<br></h3><h3>威斯特敏斯特宫,又称国会大厦。当年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被俘后被带到该宫大厅,被指控犯叛国罪及在战争中对平民存在的暴行,并判他死刑。华莱士在审判的当天,说出了那段名垂千古的辩护词:“我没有背叛过爱德华,因为我从来就不曾是他的臣民。” 行刑当天,带着镣铐的华莱士被从伦敦塔带出后,在人群中进行游行,之后他被处以绞刑。他的头被砍下悬挂于伦敦桥上,身体被肢解送往四个不同的地方进行展示。然而,他的死反而激励了英国人为自由而战的决心。</h3> <h3><br></h3><h3>第九天、英国自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br></h3><h3>第一站是自然博物馆。从月球模型到地震模拟,从恐龙、哺乳动物、海洋生物、昆虫到各色钻石,应有尽有。现代科技的声光电充分应运于大自然的再现,其规模及现代化程度与之前所见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相似。</h3><h3>今天第二站是大英博物馆。最早得知其名字,是因小学课本说,马克思在此读书写作《资本论》,把该阅览室地面磨出了两个脚坑。伟人就是伟人,非凡人能比拟。我本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某个固定位置工作超过十四年,也撰写了六十万字的专著《先天性CT诊断学》。应该是功力不够吧,一直没有发现脚下有坑形成。</h3> <h3>这个展馆内含来自包括希腊、罗马、埃及、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珍奇文物,不少因所在国积贫积弱或战争动荡、王朝更迭,流落碾转而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绘画,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并被以极低价格从当地一个名叫王圆篆的道士处购买而来。</h3><h3>馆藏古希腊雕塑、埃及木乃伊及部分法老塑像,亦由英国人发现并花费巨资运输而来。</h3><h3>当一个国家因愚昧腐败懦弱贫穷不能认识或没能力保护自己的宝物免于破坏时,把它存放在英美等文明国家妥善保管,让全世界有机会了解认识这些文物,亦不失为一种办法。当然,最希望这些国家最终走向文明富强,让这些文物回到自己的故乡!</h3><h3>为期十天的英国行已经结束。这次旅行让我感触良多。</h3> <h3>在人类历史上,勇敢而富有智慧的英国人不但实现了“”权在议会、王在法下”,由君主独裁向议会民主和平转型,而且第一次实现现代工业化,进入现代文明。</h3><h3>这个国家为人类贡献了洛克、亚当斯密、牛顿、麦克斯韦、瓦特、莎士比亚、狄更斯、培根、哈耶克、霍布斯、戈尔丁等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h3><h3>这个国家在纳粹德国横扫欧洲、众多国家不战而降的被动局面下,成为自由世界的唯一火种,以极其高昂的代价,让人类历史免于倒退。</h3><h3>英国人内敛、好学、坚韧、沉着、勇敢而富有智慧,英国绅士成为优秀男士的代名词。大不列颠国土植被覆盖率极高,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社会保障完善,成为文明国家的典范。</h3> <h3>英国的崛起,“爱人如己”、爱上帝”、努力工作、努力奉献的新教伦理为其根本原因。新教所促成的《圣经》的普及,使旧约的“十诫”和新约的“登山宝训”成为英国国民的普遍共识与道德基线。</h3><h3>最后谈谈英国的不足。在美国和香港,几乎每个书店、甚至每个高速休息站,都有《圣经》和相关读物售卖。美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圣经带人们的信仰持续复兴。而在英国,书店中《圣经》类读物相对少见,且青少年教堂崇拜人数较为走低。先知耶利米早就警告:如果人们放弃信仰,倾覆将很快到来。</h3><h3>愿上帝祝福英联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