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观察日期:2019年6月18日 </h3><h3>观察区域:美工区</h3><h3>观察对象:小班幼儿</h3><h3>幼儿年龄:4周岁</h3><h3>观察教师:丁心慧</h3><h3>观察背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事物,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小班幼儿在美工区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泥,因为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h3><h3>场景:结合主题,美工区增添了陶泥。欣欣、果儿、洋洋几名幼儿穿戴好围裙后,拿起一块泥在手中揉搓,不知所措,心中没有想好要具体做什么。</h3><h3>果儿看着手里的圆球说:我做个大馒头吧!</h3><h3><br></h3> <h3>情境一:看到我走过去,他们争先抢后的向我介绍自己的作品,我便提示他们“除了这些还会做些什么”,于是欣欣把手中的汤圆经过搓揉变成了长条的面条和迷宫,果儿把馒头摞在一起做成了汉堡🍔。</h3> <h3>情境二:欣怡说:这些汉堡🍔和馒头给谁吃呀?我做个娃娃吧!</h3><h3>西西说:有娃娃还得有妈妈。我妈妈就给我做好吃滴!</h3><h3>洋洋说:我老是搓不出麻花,老断(此时他很苦恼)</h3><h3>欣怡说:(相对能力较强)我教给你做蛋糕🍰吧!</h3><h3><br></h3><h3>观察分析:小班阶段对吃的最感兴趣,食物在幼儿的记忆里印象也最深刻,所以现在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吃的食物。</h3> <h3>情境三:洋洋:我不喜欢这些,我要做个机器人🤖给我做饭吃(此时他自己偷偷的笑了)</h3><h3>瑶瑶:懒蛋!我做个小花🌸你看看!</h3><h3>观察分析:此时幼儿已经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且能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表现自己的想法。</h3> <h3>情境四:我说:芋头你做的是什么?(我确实没看出来)芋头:这是我做的迷宫。</h3><h3><br></h3> <h3>情境五:搓的一条条的泥条,加上一个圆圆的头被传林称作是蚯蚓的一家。</h3><h3>观察分析:刚刚讲过“是谁松的土”这个故事他对此印象深刻。幼儿只有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才能进行创作。</h3> <h3>观察反思:在玩泥中,不能注重作品的“好不好”、“像不像”,而是要让幼儿经过更多的摆弄、操作后,在小班的后期,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的尝试。常常在塑造前就宣称他要做个什么 ,然后,才开始着手塑造。这是芋头做的迷宫,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操作呈现自己的想象,是孩子最大的收获。泥工活动中,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幼儿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幼儿的作品,引导幼继续创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