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患者女,66岁,因排尿时伴粪渣样物流出3月入院,术前行CT,膀胱造影均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漏,结肠镜未发现漏口。钡灌肠大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膀胱瘘,术前膀胱镜检可见膀胱左侧后壁一大小约0.5*0.5cm漏口,伴黄色粪渣样物流出,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术前充分抗感染,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于2019年9月3日在杨德林主任带领下行腹腔镜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肠吻合术+瘘管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长约5小时,术中出血约100毫升。</h3> <h3>术前钡灌肠大肠造影</h3> <h3>术前膀胱镜检</h3> <h3>杨德林主任及团队在手术中</h3> <h3>切除膀胱漏口及部分膀胱壁</h3> <h3>3-0免打结线连续缝合膀胱</h3> <h3>术中切除的乙状结肠</h3> <h3> 乙状结肠-膀胱瘘在临床中发生率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发生肠膀胱瘘的概率仅为0.02~0.03%,而自发性乙状结肠膀胱瘘的发病率更低。引起乙状结肠膀胱瘘的病因很多,大体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肿瘤性、炎性及其他因素5类。国外有学者曾报道41例结肠膀胱瘘,其中92.7%的结肠膀胱瘘形成原因并发于恶性肿瘤,4.9%并发于结肠憩室炎,2.4%并发于医院性损伤。 </h3><h3> 粪尿、气尿、顽固性泌尿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诊断的主要方法是膀胱镜检、肠镜以及膀胱造影和钡剂灌肠,几种手段联合应用确诊率可达100%。</h3><h3> 手术治疗是乙状结肠膀胱瘘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可存在不同的术式,如膀胱部分切除术,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瘘管切除等术式,其目的是关闭瘘口,消除症状和去除病因。以一期手术为宜,对于明显肠梗阻,局部感染未得到控制以及肠管生机有怀疑者,可行二期手术。恶性肿瘤引起的肠膀胱瘘患者术后应继续化疗或生物治疗。</h3><h3> 本例患者以小便中带粪渣样物就医,术前通过膀胱镜检、钡灌肠大肠造影确诊。充分控制感染后一期手术切除病变肠管及瘘口,同时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预期手术效果良好。为此类泌尿外科罕见病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