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海安埠位于徐闻县东南海滨的海安镇墟,是雷州半岛上乃至广东南路重要的海港,明清时期以来一直为广东省“五大港口”之一,是雷州半岛历史上有名的要津、商埠和旅游胜地。海安埠地处雷州半岛要津,揽括海安所城、海安港埠、博涨炮台,南隔海峡与海口卫所遥相呼应。</h3> <h3> 海安所城是一座坚固的石城,周围517丈,高1.3丈,城址约1.3万平方米。城墙开四门,东门“通津”,西门“永泰”,南门“镇海”,北门“拱辰”。城内设游击府、分府、巡府、守府等军事行政管理机构,还设有军粮库、军器库,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公馆,铺设石甬道,城南外建演武亭。在海安埠西南辟有驻马场、审刹台、刹台(用以行刑),东门、南门下均建有生死屋。海安所城,是伴随着明清两朝的军事移民而诞生的。随着海域在贸易和国防领域的地位日显,陆域控制权向近海制海权延伸,明太祖朱元璋初年即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布防军事防卫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御海贼、倭寇的窜犯,明朝廷在此建置了守御千户所城,尔后设立宁海巡检司,海安则寓“海晏河清”之意。</h3><h3> 清康熙元年,海安设立高雷廉三府水师,将兵达2500名。海安城内有铜铸炮、铁铸炮30多门,而城南之博涨炮台,竟装备铁炮 12门,其中巨炮1门,长丈余,这些铁炮于解放后全部散失(县博物馆内现存博涨炮台1门)。清代海安城对抗御海贼维护地方的安宁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康熙五年,水师参将江起龙和都司王爱国率领24船军士,自海安出海剿捕海贼,因飓台大作,致使全军覆没,造成了雷州历史上最有名的海难事件。江起龙失事后,当时雷州政界和军界震动很大,海安所和徐闻县民众特别为他建了“江公祠”。嘉庆十四年(1809年),雷州府海防同知程含章调任海安,堵筑石坝六十多丈,加强守备,与海盗作战,屡建战功,雷琼两地一度安宁。咸丰元年,海贼船数十艘进攻海安城东,海安营管节邓壮东统兵力战,击退海贼。清末民初,所城屡遭劫难,日见颓败。城内吏卒士民大多迁徙,清朝之部分满籍官员及后裔亦改为汉籍,移居徐闻县城。由于守备空虚,山贼乘机抢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徐闻县县长陈桐声称抵御日军的进攻,下令拆除海安城墙,使海安城内无险可守。日军自海上停泊,进犯海安,烧杀掳掠,城内城外顿成废墟,杂草遮天,满目疮痍。</h3> <h3> 明代的海安埠,除了作为军事要塞,同时围垦屯田。据《徐闻县志》记载:其时屯田二百户,开垦田地40顷56亩,收粮达594.6石。明朝廷为了安抚海疆官员,给所城的行政长官以较优厚的待遇。驻防此地的将官,其子孙可世袭其禄,如明洪武年间的海安所千户边贵,其子孙竟连袭八代。而海安埠这个曾经扼守海陆要冲的弹丸之地,也是人文蔚盛的。据清宣统《徐闻县志》所载,清雍正元年(1723年)海安所城人李志浩和张琳同科荣登文武进士榜,在海安埠这个小渔村非常轰动,一时传为佳谈。天顺六年(1462年),由于倭寇剽掠,徐闻县土城被毁,徐闻县治所故迁于海安,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才迁回故址——宾朴,历时达30多年。</h3> <h3>海安埠在海安所城东门外,东门下筑栈桥,建小亭,称“轻车桥”,拟古时于此地置轻车都尉之类将官把守之意。大水溪自北向南,于此处之海,港面平坦宽阔。东有白沙角,西南有博涨、水井角,互为犄角之势,颇似一天造门户。旧时潮水上涨,30吨的木帆船可抵达石莲山下。不难想象,此处曾经樯橹济济,热闹非凡。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渔船。由于后有军事所城倚背而蹲,明清代的海安,已成雷州一最重要的商埠。据《粤海关志》称:清代海安港是广东省的七大总口之一,名曰雷廉总口(现亦有碑文可证)。在古港沿岸约600米长地段,筑有石防波堤,以利于船只停泊。古埠为适应陆路运输的方便,自海平寺起铺设了纵横三条石道,其中一条直通城内,长达一华里。石道两侧建有各式商行,以形成所谓“海安街”。商行有金钱行、糖行、秤馆、老杉场等达13间之多(还有海关)。这些馆行分布密集,间间座座相互毗邻,每家必有泉井,不大,水浅而清。其地现存的碑刻、古井、石雕(卐字纹石柱础、招牌础、上马凳、石秤砣、石湖)都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h3> <h3> 从现存的遗址发现,海安埠最大的古建筑要算潮州会馆(现留存大体的建筑物)。海安潮州会馆建于清代,因为刚开始时潮人在海安主要经营糖寮及土特产,会馆聚集潮州来的糖客,这些潮商一般都经营徐闻土糖和其他土特产。所以整座潮州会馆皆为糖包厘金所建,为四合大院布局,中有天井,正厅面阔三开间,进深13.5米金柱四支,七架梁,歇山顶,依山傍海而建。会馆内原有潮州会馆碑刻,碑上记述:“海安埠属于雷州府之徐闻邑,距潮州家乡千里迢迢,地分山海之间,徐闻地田畴膏沃、物产丰饶,四方之市麻苌者、荃葛者皆荟萃于此地。特立此馆以联络同乡感情、保护行帮利益不受当地豪强欺凌,并为旅居此地的同乡和同行谋求共同福利” 。其次的古建筑为水井角之天后庙,海安埠天后庙位于海安所城南门外渡头,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两次重修。由于商业活动频繁,旧时代商贾膜拜神鬼之风异常浓重,海安一埠竟建有寺庙7座(妈祖宫、真武庙、康王庙、龙王庙、江公祠、海平寺、黑田宫等,其中,以建于明万历年的海平寺较早),戏台1座。</h3> <h3> 海安埠是一处专营徐闻特产土糖寮为主的商埠,同时兼营粮、盐、渔生意。每年农历二三月是乡富(各乡村的糖客、布客)糖行、水客等商洽土糖交易的最活跃时期。单是糖厘一项,成为雷廉总口税收的一项重要收入。据古《雷州府志》和《海康县续志》记: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下令拨海安糖厘充作雷阳书院的经费,这也是雷阳书院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而正是这项重要的经费,使得雷阳书院的办学得以继续下去,并沿袭成为今日的湛江师范学院(可以说,没有海安港埠就没有今天的湛江师范学院)。可见,海安港埠为雷州的教育做出了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民国初年,徐闻城及整个雷州府城粮商自广西、安南等地运来的谷物,也在海安埠停卸,后由商会组织武装押运。从现存的天后庙碑记可悉,来此从事商业和渔业活动的有“雷州府的博涨、海安、田头、徐闻、遂溪、英利、麻罗蛋家、白沙、曲界、水井、北和、硇州、纪家,广府的顺德、南海、番邑,潮州府属的海阳、揭阳、普宁、海丰等县,琼州府的海口、文昌、崖县,钦廉的钦州、北海,高州府的吴川、石城、高化,海外的澳门、南关、安南……”等地的商贾渔船(赤鱼船、网船)。从现存的《修整码头碑》可见,清光绪六年的一次修整码头募捐活动中,捐款商号、个人竟达172个,款额银 210两、光洋382,铜钱123千180文。为维护商业、渔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清代的地方政权发布诸多的规示、条例、布告等文件,都在现存碑刻中有所反映。海安埠又是徐闻之东南胜地,其西与沓磊(又名杏磊),北与石莲山构成一处风景区。明代官府为适应军事、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沓磊设置驿站,用以接待过往之官员、差役。沓磊南临大海,东倚烟墩岭。日丽天晴,可远眺琼岛英姿,是风景优美的小港湾。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曾亲临其地,一览海峡奇观,诗情激发,留下诗句:沓磊风烟腊月秋,参天五指见琼州。旌旗直下三千尺,海气能高百尺楼。</h3> <h3> 如今,海安古埠已成为历史。海安埠现由港口区、镇行政区和广东省级的海安经济开发试验区(海安生态工业园区)三部分组成。新的海安港不但在国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交通、对外贸易等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内地调往海南或出口物资也从此港运出,海安港还是广东省唯一的对越南小额贸易口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