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在潼南的北边有一个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叫红花的小乡镇。在小乡镇的中心,经常会传出孩子稚嫩而整齐的读书声,那里就是有着七十几年历史的红花小学。</h3></h3> <h3>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建校至今,一代一代的红小人为之付出了青春和血汗,换来的是红小孩子们踏着坚实而自信的步伐迈向璀璨的未来。</h3> <h3>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从弱冠到花甲之年,张承翔和张世光两位老师,用他们最宝贵的三十六年,送走了一批批求知若渴的农家孩子,给他们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再有几个月,两位老师就将离开这个因热爱而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讲台,但他们却没有因此而停歇,反而再次像年轻时一样吹起了冲锋号。本学期开学时,他们知道学校老师紧缺,毫不犹豫地又和其他老师一样投身到教学一线。由于担心两位老师的身体吃不消,和他们搭班的年轻教师主动提出为他们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却开玩笑的说:“我们能在讲台上站着给孩子们讲课的时间不多了,你们不能抢我们的课,让我们多感受一会”。在学校办公室里,张承翔老师拉着张世光老师的手说:“老伙计,我们一起工作三十几年了,忙了三十几年,临到退休,我们还是坐在一起照个相吧,也为以后留个念想”。</h3> <h3> 在老一代教师坚守精神的传承下,一批中年教师扛起了红小继续前进的重担。他们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开创了红小今天的新局面。</h3> <h3> 罗枭、唐月两位老师,虽然刚进不惑之年,却两鬓白发,仿佛在向大家讲述着红小新局面的来之不易。从二十年前到红小,两位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和主课教学任务,他们所任教的学科在片区同类同级学校一直名列前茅。由于罗枭老师所任教的数学学科成绩突出,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很多学校邀请他去任教,都被他断然拒绝。有的人说他傻,他笑呵呵的说:“我从一工作就在红花,我对红花有感情,只有把更多的乡下孩子送出去,我才觉得自己付出的这几十年青春没有白费。”</h3> <h3> 在学校里,师生们看到的都是待人和蔼、工作拼命的唐月老师,却很少有人知道唐老师家里的困难。唐老师的老公是个手艺人,经常要在外地工作。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老人的年龄增大,身体也越来越差,唐月老师的父亲得了严重的白内障和角膜炎,眼睛基本失明。每天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她还要赶回家照顾接近失明的父亲,帮家里料理庄稼。父亲晚上休息后,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批改当天的作业和为第二天的教学准备资料。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人,在挑起了家庭重担的同时,教学成绩依然突出。</h3> <h3> 随着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增大,近两年上级部门为红小陆续分配来了几名年轻教师,为红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红小也迎来了再次前进的动力。2017年新分配到校的陈文静老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逐渐成长起来。陈老师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导学生,让这群乡下的孩子不仅能快乐的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能扩大知识面,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在今年上半年,陈老师所带班级在区教委组织的学情抽测中为学校赢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本学期,在学校安排她担任六年级班主任、主课教学、科技室管理员的基础上,她又主动要求担任六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学校领导担心工作太重,劝她放弃英语教学任务,她却说:“没事,我人年轻,扛得住。我舍不得这群孩子,只要他们好,我就开心了。”红小新一代的老师正用不要一样的方式诠释着坚守的内涵。</h3><h3> 红小还在继续破浪前行,正是教书育人的初心,才让让他们一代一代坚守在这个小乡镇中。这就是红小的老师,一群为了孩子的未来而聚在一起的人。</h3> <h3>撰稿:陈俊霖</h3><h3>编审:骆孝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