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石像、博物馆

江南风

<h3>  妈祖石像,矗立于祖庙山巅,是湄洲祖庙的标识,由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设计,莆田青年艺术家朱伯英雕造,于1991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落成揭幕。雕像高14.35米,寓意妈祖诞生地湄洲岛面积1435平方公里,由365块花岗岩雕成,寓意四海万民在妈祖保佑下,一年365天天天吉祥平安。妈祖石像同源同工有两尊,另一尊现安奉在台湾北港朝天宫,是两宫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意义深远。</h3> <h3>  妈祖故事群雕,共30组198尊,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天后圣母圣迹图志》资料,以与真人同高的比例精雕镂刻而成,造型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雕塑内容主要有观音赐子、妈祖诞生、窥井得符、羽化升天、圣泉救疫、湄峰祈雨等,多角度地再现了妈祖生前涉波履险、救苦救难的动人场面。</h3> <h3>  妈祖源流博物馆,建在湄洲岛东蔡上林自然村。上林自然村发掘出宋时诸多妈祖相关的重要文物,如明末祖庙住持僧照乘题写的“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碑刻、明代丁一中题写的“天妃故里”石刻等。博物馆共有7个展厅,包括“序厅”、“诞降与行善”、“救海与升天”、“神迹与褒封”、“两岸情缘”、“妈祖祭典”和“四海共仰”等。</h3> <h3>  汉白玉妈祖,采用整块缅甸汉白玉雕成,高3.23米,寓意妈祖诞辰日。整块原料重30多吨,雕成后重近9吨,是迄今大陆地区最高最重的汉白玉妈祖雕像。</h3> <h3>  诞降与行善。妈祖于宋建隆元年(960)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屿上林村。妈祖诞生是天地间的大事,充满神秘色彩,普现祥瑞异兆。史书上说,“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室中,晶辉夺目……”</h3> <h3>  妈祖从小十分聪慧且有异禀;五岁能诵观音经;八岁开始从师训读;十三岁遇老道士,得授“玄微秘法&quot;;十六岁时“窥井得符”有了髙超道法,能灵通变化,屡显神异,为人祷雨祈旸、降妖伏怪、驱邪祛病。此外,她还熟悉水性善观天象能预知天气变化,预测航海吉凶,常涉波履险拯救海上遇难民众。</h3> <h3>  四海一家,五洲仰妈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及世界各地有妈祖分灵庙6000多座,信众达2亿多人,形成“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的盛况。</h3> <h3>  两岸情缘。“一尊妈祖两岸情,追根溯源血脉亲。”台湾的开发与妈祖东渡台湾紧密相连。海峡两岸“人同根,神同源。”据统计,目前台湾有妈祖分灵庙300多座。不管是颜思齐、郑芝龙时期移民带去的“开台妈”,还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时期的“船仔妈”、“护军妈”,以及后来的“湄洲妈”、“温陵妈”、“银同妈”等等,所有“源溯湄洲”的妈祖分灵庙都源源不断组团来湄洲谒祖进香。自1987年以来,台湾信众像潮水般涌向湄洲朝圣,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妈祖热”。</h3> <h3>  台湾大甲妈巡游銮轿及巡游盛况群塑。</h3> <h3>  巡游器具,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像及复制品。</h3> <h3>  神迹与褒封。作为人,妈祖扶危助困,行善济世;作为神,妈祖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妈祖的灵验神迹广泛流传于民间,使得妈祖信仰越播越远,最终出现在皇帝褒封的诏书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700多年间,妈祖受到皇帝褒封达36次之多,封号累加至64字。从“夫人”而“妃”,而“天妃”,直到“天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