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母亲的祖籍在古田杉洋镇乡村善德院,她的父亲早年在福州仓山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霞浦当牧师,她的母亲随行,其子女均在霞浦出生。母亲幼年时父母就双亡,全靠大哥抚养,后免费就读教会办的福州柴井护士学校。毕业后母亲全身心投入白衣天使的繁忙工作中,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h3> <h3>母亲生于公元1925年5月4日,于2019年8月30日凌晨3时30分,回归主的温暖怀抱,与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同聚天国。在母亲一生95载漫长岁月中,爱众人爱家庭爱父兄姐妹,孝长辈,敬夫君,更爱五个子女。她出生于牧师家庭,1944年毕业于福州柴井教会护士学校,先在建瓯中心卫生院工作,1945年随夫君到台湾淡水行医,1947年“二二八”后返回福州,先后在东南鼠疫防治处隔离医院、福州市柴井教会医院(后改称合组医院、福州市立第一医院)工作,1969-1973年,举家下放到沙县夏茂公社。1976年从市一医院五官科退休。她一生博爱、俭朴、勤勉、奉公。我们庆幸作为她的子女,几十年含辛茹苦哺育教育我们成长成才,将博爱奉献精神薪火传承,将勤勉家风品德惠泽后代。</h3><h3> </h3> <h3>母亲在逝去的岁月中,承担了太多的苦难与艰辛。一生的沧桑镌刻在她满脸皱纹中,一生的沧桑染白了她满头青丝。</h3><h3>在文革的疯狂岁月早期,父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工资扣发,全家老少的生活重担都挑在母亲孱弱的双肩上。以往的亲朋好友因避嫌,都离母亲远远的,借贷无门,让我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就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寡薄。我的二舅当时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一个采石场采石,劳动强度相当大,而且家庭负担也重。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二舅帮助了母亲,让我们全家度过最艰难的岁月。这份深情龙山人家永世难忘。</h3><h3>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令,当时我与大姐三妹同属“老三届”,只能别无选择地踏上这条道路。父亲还在牛棚中,不能回家,母亲强忍心酸,默默地为我们整理行装。我的记忆深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幅清晰的画面,在龙山昏黄暗淡的灯光下,母亲与幼小的四妹在埋头为我们缝缝补补,母亲的两鬓已露出白发,苍老了许多。这幅画面象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的心上,直到如今。</h3><h3>终身难忘的日子---1969年1月24日,福州满城红旗,锣鼓喧天,首批知青就要奔赴闽北山区顺昌。母亲带着四妹与小弟,以及一些亲戚,到火车站送我们。这一送别,竟是整整八年,我才重归龙山,重返龙山人家。</h3> <h3>母亲是历史雕塑的,谁都无法描述母亲的完美,谁也无法遗憾母亲的缺欠,母亲就是母亲,母亲便是全部地给予,全部地付出,而永远没有自己。</h3><h3>在母亲的心目中,儿女永远都是孩子,即使他们已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儿女是飞翔的风筝,而母亲则是系风筝的那根线,不管风筝飞得多远多高,这根线一头系住儿女,一头系住了家。儿女们永远都走不出母亲的心灵版图,走不出家的那份温馨呼唤。</h3><h3><br></h3> <h3>20160208春节,二叔、二婶和我们家一起拍的全家福合影。</h3> <h3>今年7月12日,大姐和儿子回来与母亲的合影,成了绝版。母亲音容笑貌犹存,但是却握不到那双温暖的手了。</h3><h3>天堂路遥,老妈一路走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