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山游记

小鱼

<h3>2019年3月中旬,我因工作来广西宜州,工作之余,游览会仙山,山虽不高,确十分有灵气。</h3><h3>还未入园便见,山上草木郁郁葱葱,根本望不透山的模样。</h3> <h3>山下小广场上有小叶榕树,树龄300余年,直径2.2米,树干在离地面一米多的位置分开,两根主干向上,两侧枝干由于伸出太远,不得不用立柱支撑。</h3> <h3>宜州地处南方多雨,在潮湿的环境下,树上落下其他种子,竟然也能生长的特别旺盛,就好像有人刻意种在上面的。</h3> <h3>透过树荫看山里面,只见怪石嶙峋,一片阴森。</h3> <h3>广场上的会仙阁格外引人注目。</h3> <h3>全国重点文物--会仙山摩崖石刻。</h3> <h3>站在山的南面,看到一个亭子,点缀在绿树丛中,再往上就是一片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脚手架,这是摩崖石刻的保护性修护。此次未见石刻,心中非常遗憾,但也有一种欣慰,国家富强了,多地文物都开始修复建设了。这是恩泽后世的之举。</h3> <h3>半山腰山之突兀,直立陡峭如神仙一斧劈成的。这里有著名的宜州摩崖石刻,还有会仙洞,白龙洞等景观。刻有宋朝以来摩崖石壁上有历代碑刻六十块,涉及重要人物有宋代的徐嘉宾、岳和声、张自明、史少南,明代张烜、彭举、胡智、孔孺、刘良彦、蔡文、郭子卢,清代杨彪、昭沈、石达开等。其中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唱和诗碑》为全国仅存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宋代《五百罗汉名号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此外还有婺州双林寺善慧大士《化迹应现图》、徐嘉宾《述职碑》等。会仙山摩崖石刻,对研究宜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太平天国历史有重要的价值。(上述历史记录文字摘于百度文本)可惜因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只能在网上浏览照片,未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实属遗憾。(以下石刻照片来自于百度)</h3> <h3>西面山脚根有徐霞客先生塑像和碑刻,霞客亭,记录了徐霞客先生游1638年春宜州的时间经历和路线,并对会仙山做了形象地描述,对宜州对宜州文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h3> <h3>在霞客亭往上望去,好像有一庙宇,上书如来佛祖洞</h3> <h3>顺着台阶拾级而上,被路边盘根错节的树木吸引力视线,树的旁边有一个洞口,石壁上刻有白龙洞的字样,这便是会仙山白龙洞了。</h3> <h3>这就是白龙洞。</h3> <h3>进入来佛祖洞,则见中间供奉佛祖,周围乳石倒挂,别有洞天。</h3> <h3>顺着山西侧北行,穿过一片密林。密林中的</h3> <h3>树木阴森,鹰爪木叶子则润的透亮,空气湿润清凉,感觉全身也被一层水裹住。</h3> <h3>在山的西侧上行,台阶穿过密林,建于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则像绿茵拱门。</h3> <h3>绿树成荫忽明忽暗。</h3> <h3>花婆庙遗址,隐隐约约只能看到几个大字了。这也是会仙山的历史印迹吧。</h3> <h3>亭子之下是悬崖峭壁,站在亭子里面放眼望去,宜州市区景色尽收眼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