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代,那段盈满乡情的岁月

雪落无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图片:百度下载</font></b></h5> <h5><b>步入中年,转身回眸,心儿拽不住地飞向学生时代。那是一段虽然没有鞋穿却很快乐的岁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光着脚板再走一遭。</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前言</b></h5> <h5></h5><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01开学了,学校里</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多了个 “ 鼻涕大王”</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h3><h5>七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我刚要和玩伴出门撒疯去,父亲一声喝住我:“别去了,从今天开始给我往学校走,念书去!”一听要上学,我一下子乐坏了,“哇!我要上学喽!”我一高兴,也不穿鞋光着脚板就一溜烟跑到学校。<br></h5><h3><br></h3><h5>新学期刚开始,有不少家长领着刚要上学的孩子来报名。老师的办公室里显得很拥挤。我不知啥叫排队守规矩,就冒冒失失地一个劲儿往前挤。可是没一个人和我争,很自觉地让出道来。当时我很得意,以为别人怕我。可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沾了自己满脸都是鼻涕的光(人家一看就恶心😂😂😂)。</h5><h3><br></h3><h5>学校只有两位老师。都姓郭,年龄都差不多。一位教了好几年了,学生们都叫他“旧郭老师”,一位刚工作还不到一年,诚然就是“新郭老师”了。负责报名的是新郭老师。他看看我的脸,看看我的脚,笑了笑,和颜悦色地问我的年龄,出生年月。没想到一旁休息的旧郭老师一脸煞气,瞪了我一眼,硬邦邦地说:“快回家洗脸去!穿鞋去!鼻涕都搭过二桥了……”这一声断喝,可把我吓一大跳,看他的脸,真像黑煞神一样。我胆战心惊,名都没报完就跑出办公室。从此,小学阶段,我一直害怕旧郭老师,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只有躲藏的份。</h5> <h5>俗话说,公鸡拉屎头一阵。头三天,觉得学校生活很新鲜,人多又热闹。每天兴致勃勃的,早上起的很早,很顺溜地去上学,生怕迟到了叫老师批评。可是三天热潮一过,懒病就上身了。早上赖在被窝里不出来,只想多睡一会儿,什么纪律呀批评呀全抛在脑后不管不顾了。妈妈不住地催,千狗狗娃万狗狗娃地说好话哄,父亲一声声地训,一次次地拽,可我总是被子蒙着头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赖皮主儿一个。这样一直耗到日出三竿,妈妈突然说:“好啊,你快看看谁来了?!”我把被子掀开一条缝儿向外一看,只见旧郭老师手拿一根教鞭(半截竹棍儿)站在地上,脸上凶神恶煞一言不发地盯着我看。</h5><h3><br></h3><h5>顿时,我猛觉得舒服的被窝里突然好像生出刺儿一样,扎得我浑身疼痛。我一骨碌钻出被窝,慌慌张张地在炕旮旯摸了半晌才摸到衣服战战兢兢地穿在身上,没来得及洗把脸就抓起书包往学校跑。庆幸的是,老师一直没有用教鞭打我,可是他那张脸确实让我害怕,他的话就像钉子一样一板一眼钉在我心上:“以后再不许睡懒觉!不许迟到!不许旷课!你现在是学生,要好好念书,念好了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h5><h3><br></h3><h5><b>老师是同村的人,自有乡亲的温暖和关怀!不然,哪有学生睡懒觉不到校还得老师上门来“请”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老师也真够敬业啊!真是可亲可敬。</b></h5><h3><b><br></b></h3><h3><b><font color="#ed2308">02 课堂上飘着</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粗</font></b><b><font color="#ed2308">茶淡饭的香味</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5><font color="#010101">说起来也许有些不可思议,山乡里学校没规矩,课堂竟然也是学生吃饭的食堂。</font></h5><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5><font color="#010101">生活的贫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吃饭,便是生活里的头等大事。学校制定的作息时间很难和人们没有统一钟点的吃饭时间配合在一块。常常是吃饭的时候,学校还没放学,大人惦记着孩子,就把饭送到学校里来。于是,每天都有一支送饭的“队伍”络绎不绝地在校园里进进出出,而且,还常常是正在上课。</font></h5> <h5>老师正在讲台上专心致志地讲课,教室门“吱——”的一声来了。进来个王大妈,端着一碗饭,口中还喊着孩子的名字,大大咧咧地走到孩子的座位前,无视老师正在干什么,还给孩子安顿地一套一套的:“饭吃了把碗端好,不要摔碎了!我要走地里去,你放学了回家记得要给鸡喂点食……”等她叨叨完了,走出教室,老师才能继续上课。</h5><h3><br></h3><h5>王大妈刚走,又来个高阿姨,其叨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这般,李大叔,赵大姐……相继“闪亮登场”……</h5><h3><br></h3><h5>饭端来了,总不能放冷了、坨成块让学生吃吧,老师也就网开一面,默许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吃饭。于是课堂变食堂,老师的讲课声,学生吧唧吧唧的吃饭声交织在一起。这还不说,关键是吃饭的学生津津有味,没端来饭的学生或是垂涎欲滴,或是时不时地向窗外张望,盼着自己的饭快点儿端到学校来。听讲也就没那么专心了!</h5><h3><br></h3><h5>一天,来了个郭大叔给儿子送馍馍。大概是要出了学校就径自去地里干活,腋下夹着把镰刀,镰刀把朝前,镰刀刃与地面平行,镰刀尖朝外。他经过教室中间过道时,刚好有个同学急急忙忙要去上厕所,冷不防朝外的镰刀尖正好划过同学的右眼皮割开一道口子,顿时血流如注,我们都惊呆了,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h5><h3><br></h3><h5>一次,老师正在讲课,教室里突然闯进一大一小两个素不相识的少年,每人手里端着一碗饭,目光一边焦急地左右搜寻着,一边大声地喊着“球娃——球娃——”“球娃”不正是我的同桌的奶名吗?很显然,这是他家的亲戚给他端饭来了。由于是第一次来不知道他坐哪儿,教室里学生多他们一时看不到,就大声吆喝着……这回,动静实在是太大了,老师生气了,没等他们找到“球娃”,就被老师推推搡搡地“请”出了教室。</h5> <h5>学校一至五年级五个班级,六十多个学生,刚好是现在一个班的人数。每天中午和晚上放学,全校都要集合在一起站成五行队。领队的是五年级的大同学,他站在队伍的最前边,面向我们,发号施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然后就等待老师讲话(两位老师都要讲,一人一席话大约要讲半小时)。我们肩上背着书包,呵呵,差不多每人怀里抱着不是盆子就是碗。如果是下雨天,好多学生都不穿鞋,裤腿挽到膝盖上面,光着脚板两腿泥巴。要不是胸前飘着红领巾,活脱脱像一支逃荒讨饭的丐帮队伍!</h5><h3><br></h3><h5><b>很难想象当时老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是无奈还是放任?总之山乡的实情就是这样:贫穷造就了落后,纯朴也孕育了愚昧和野蛮!眼看着这支疼爱着孩子的送饭队伍严重地扰乱着正常的教学秩序,虽然学校三令五声强调家长们不能给学生往学校端饭,可是乡亲们谁能把学校的规章制度当做一回事?!相反,还惹得怨声载道,怪老师不近人情,饭都不让孩子吃!结果,本乡本土、半工半农的老师难违乡土的“气息”,挣脱不了乡土的“厚重”,在特定的年代里,只能与乡土融为一体了!</b></h5><h3><b><br></b></h3><h5><font color="#010101" style="">虽是无章程,乡土也温情。课堂上洋溢着知识的乐趣,也散发着粗茶淡饭的香味,那是一种温暖的家的味道。老师看着我们吃饭像饿狼一样的贪婪样的样子,脸上漾起像父母一样慈祥的笑容。我们心里无比的幸福快乐。一次次走进教室端着饭菜的身影,或者是从窗口递进来饭碗,成了我们每天的希冀,就像我们渴求书本里的知识一样!一碗十头半月才能享受到的面条,一片白面馍馍,节日里的一碗粉条,一碗凉粉,更是我们在同学面前显摆的骄傲。</font></h5> <h5>我有一个堂哥,我们是同一个太爷爷的曾孙。在村里三十多户同姓亲房里,我们两家是最亲的。我们都在学校里念书。我在一年级,他在五年级。他很关心我,每次有同学欺负我,他就跑过来保护我。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他妈妈给他端来饭,他总是把清汤喝了,留下稠的给我吃。由于那时候家家口粮紧张,生活困难,他害怕妈妈知道了骂他,所以他每次都是把我叫到一个无人的墙角落,偷偷地把饭给我,看着我吃完了,他才拿着空碗离开。</h5><h3><br></h3><h5><b>当时,虽然我人小,但我懂得感恩。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感激我这位堂哥!也正因为此事,我更对于往学校端饭有了较深刻的感受,我觉得,那一盆一碗都是我们唯一能在父母那里获得的疼爱。以至于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这样认为,谁的父母端饭的次数越多,父母就越疼爱他(她)。因此他(她)就成了我们羡慕的最幸福的孩子。诚然,那一支在校园里经年络绎不绝的端饭的队伍似乎在校纪校规上是一种愚昧无知的干扰,可是,在贫苦穷困的,民以食为天的年代里,却是一种爱的传递,它像温度计一样显示着爱的温度。</b></h5><h3><br></h3><h5>可不是吗?于是,才又有了以下的故事——</h5><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03 冬天,教室里学</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生与</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师的快乐“盛宴”</b></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h3><h5>乡村的冬天异常寒冷。<br></h5><h5><font color="#010101" style="">一进深秋,学校就张罗着拉煤。那时的煤都是粉末状的面子,而且数量很少。煤拉来之后,老师就带领我们背来与煤等量的黄土,和煤混合搅拌后加水和成泥状,再用手捏成比鸡蛋大一些的煤球,在太阳下晒干储存起来预备过冬。</font></h5> <h5>冰封大地,雪花飘飘。刺骨的寒风把树枝打磨成一把把倚天利剑,仿佛要把人心刺透。可是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手中有与利剑抗衡的武器——煤球,就像是武士手里的铁弹,掷出去,可以让强敌应声倒地。</h5><h3><br></h3><h5>教室里有了煤球的火焰,那就是寒冬里驻进了春天。我们这些山野里的小花在暖春里愉快地开放。家里没有煤炉,冷得像冰窖一样。馍盆里的馍冻成了石块,根本就咬不动。早上到校的时候,我们在书包里装上几块“石头”就奔学校而去。恋着煤炉忘了回家。老师也把干粮(馍)带到学校,在煤炉上烤热了吃。于是乎,一幅难忘的场景就是冬天的教室里每天都直播的热气腾腾的画面——</h5><h3><br></h3><h5>窗外飘着棉絮一样的雪花,吹着凄厉的寒风。教室里我们都在早读,摇头晃脑地念课文。一个人读什么,大家也跟着读什么。从第一课开始依次往后读,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曲,越读越热火。煤炉吐着浅蓝色的火焰,一个个煤球在炉膛里变成了一颗颗小红心。煤炉上搭一水壶,壶里的水通过壶嘴冒着热气,发出“滋啦啦”的声响。周围挨着炉身摆放一圈板凳,凳子上放着全班同学的馍,尽量与炉子保持亲密的接触,好让热量把冻成石块的馍烤热、烤软。老师守在煤炉旁,竟然担当起爸妈的角色,时不时地一个都不落地翻动着凳子上的馍,好让馍热得均匀些。<b>此情此景就像是把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们的脑袋上,那,是爱的抚摸!</b>老师的馍是小荞面做的,呈三角形的一大块,用厨刀切成片连在一起。与我们的馍相比,他的小荞面馍可是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 放在炉子上面热量最大的炉面上,被烤出一股微焦的香味在教室里飘荡着,钻进我们的鼻孔,“折磨”着我们的味蕾。</h5> <h5>早读结束了,一阵钢筋棒敲击半截钢轨的铃声传来,我们无畏地在寒风雪花里磨炼一回,又纷纷跑进教室,一场“盛宴”开始了。老师坐讲台上,讲桌上放一只盛满开水的白色搪瓷缸子,手中拿一片烤的焦黄的小荞面馍,他有意拿他的美食惹逗我们——左右手指各从一端卡住烤软的馍,轻轻地掰两下子,馍就成弓的形状富展现出弹性来。看得我们直流口水。班长提着烧开的水壶给我们随书包一起携带的水杯里倒水。我们吃着,喝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尝一口我的,我尝一口你的。一块同样的馍,比在家里吃香了百倍,一杯同样的水,比在家里喝甜了千倍……</h5><h3><br></h3><h3><font color="#ed2308"><b>04 夏天,小树</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林里的露天课堂</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h3><h5>我们的学校是民办小学,<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我们的老师是民办教师。不知道当年老师的工资是多少,因为那时候,钱是我们心中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概念。后来才知道,老师的工资最初是一个月1.25元,以后逐步提升 —— 5元,15元,20元,40元,110元……这一串数字的变化,整整经历了四十多年。这么点钱能养家糊口吗?因此可以说,我们的老师仍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相当文化的农民。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也只有靠锄头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如果说责任田和我们是老师的两个孩子,那么,老师就是既当爹又当妈了。</span></h5><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br></span></h3><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农活非常紧张繁忙的时候,我们的学校生活就成了山野“游击战”。老师为了教学种田两不误,常常把我们领到田间地头,他在地里干活,我们在他的地边选一处宽阔平坦有阴凉的地方读书写字。于是那一片小树林就成了我们的露天课堂。我们看着老师“汗滴禾下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悯农”感悟,老师听着我们山风渡书声,是一种万不得已的身教。要是在收获的季节,我们在露天课堂里还能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span></h5><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br></span></h3><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b>学生时代,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神!老师的话,就是军营里的军令,是古代皇上爷的圣旨。帮老师干点活,就是我们莫大的快乐,是一种被老师看得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些快乐,深深留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b></span></h5><h3></h3>

老师

我们

学校

教室

学生

煤炉

课堂

孩子

镰刀

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