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b>【丙察察公路】</b></font>(丙中洛--察瓦龙--察隅),是指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的一条进藏公路,全程270公里,被称为第八条进丙察察公路(丙中洛--察瓦龙--察隅),是指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的一条进藏公路,全程270公里,被称为第八条进藏公路。</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条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公路,以路况差、危险高而出名,同时也是风景最为原始、最为优美的线路。被众多驴友称之为“身在地狱,眼睛在天堂”。丙察察这条惊险极致的进藏线路,曾让人无数的越野发烧友为之疯狂,是无数越野爱好者和探险者的天堂。</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下图是当地户外团队绘制的行程图</font></b></h3><h3> 丙察察每年通车时间为5-10月,其余时间大雪封山无法通过。其中7月底到9月是雨季,因塌方泥石流等造成路况极差,每时每刻都会制造出各种意向不到的险情,因此丙察察线全年能通行的时间实际不足4个月,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h3> <h3><font color="#010101"><b>怒江</b></font>-名符其实,确实是条愤怒的江河,到处都是险滩激流,江水汹涌澎湃。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们都会伴随怒江而行,一路上领略怒江峡谷的陡峭与俊俏,从而惊喜连连。</h3> <h3>下图我们本次规划的行程图(其中实际行程有调整),这次我们运气真不错,云南贡山县至西藏察隅段没有碰到中大雨,只是六库至贡山段碰到了大雨,幸亏路已基本修好,汽车硬是从齐腰深的水中冲过去,大奖20分钟后雨就停了,所以这次行程实际只用了12天。实际行程如下:</h3><h3>D1.诸暨市一湖南怀化市新晃县</h3><h3>D2.新晃县一云南楚雄州南华县</h3><h3>D3.南华县一云南怒江州贡山县</h3><h3>D4.贡山县一云南丙中洛秋那桶</h3><h3>D5.秋那桶一西藏林芝市察隅县</h3><h3>D6.察隅县一西藏林芝市墨脱县</h3><h3>D7.墨脱县一西藏然乌镇</h3><h3>D8.然乌镇一西藏江达县</h3><h3>D9.江达县一四川色达县翁达镇</h3><h3>D10.翁达镇一四川眉山洪雅县</h3><h3>D11.洪雅具一湖南华容县</h3><h3>D12.华容县一诸暨市</h3> <h3>怒江第一啸[“<b>金满银滩</b>”景点]</h3> <h3><font color="#010101"><b>老姆登村</b></font>-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据说老姆登村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海拔2000米左右,上山公路九九八一湾,是个不错的休闲住宿之地。总体看,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不过听介绍,早晨起来可以远眺怒江峡谷,倒也不失为一番美景。</h3><h3></h3> <h3>怒江“第一湾"</h3> <h3><b><font color="#39b54a">桃花岛</font></b>坐落在丙中洛怒江急拐(第二湾)之中,终年云雾缭绕,绝对是个世处桃源,居住于此,想不变神仙都难。</h3> <h3>“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b>丙中洛</b>,是一个多民族混居(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为主)和多种宗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本地宗教)并存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奔腾的怒江水、漂亮的寺庙教堂、宁静的田野春色、茂密的原始森林、巍峨壮美的雪山。自然风光原始淳朴,清晨浓雾弥漫,仙味十足。丙中洛一带是怒江大峡谷风景最集中、最漂亮的精华所在,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h3> <h1><font color="#167efb">人神共居的地方来张集体照。</font>“丙察察”的起点丙中洛乡,在进城区的入口有个纪念石碑。</h1> <h3>留个影</h3> <h3>离开美丽的丙中洛,正式踏上丙察察入藏线路,心好像有点小激动呢😊。</h3> <h3>重丁村的<b>重丁教堂</b>,它是丙中洛地区名气最大的教堂。教堂始建于1904年,由制造“白汉洛教案”的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仿香港的天主教堂修建,规模宏大,非常漂亮。后来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规模小于原来的教堂。修建教堂的神父任安守就安葬在教堂后面的树林里。</h3> <h3>沿丙中洛向北前行数公里,便来到<b><font color="#167efb">石门关</font></b>。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在|此两座绝壁从江边拔地而起,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水从石门关喷涌而出,奔泻而下。</h3> <h3>在江的对面可以看到一条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小道,这就是著名的<b><font color="#167efb">茶马古道</font></b>。田壮壮的纪录《德拉姆》均有其详细记载。</h3> <h3>难得的怒江三桥并行的景观,反映怒江两岸时代的变迁。</h3> <h3>进入雾里村的吊桥</h3> <h3>感受下牵着毛驴走马帮的感觉😀</h3> <h3>中国最美的村庄——<b>雾里村</b>,原名五里村。因雾而近些年改名,常年云雾缠绕,美如仙境,堪称怒江的小瑞士。可惜我们到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根本没有迷雾,如梦如幻的景色没有见到。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它背靠碧罗雪山,隔江与高黎贡山上相望。在怒江边的一片坡地上,散布着五十多户怒族人家。</h3> <h3>秋那桶全景(网络图)</h3><h3> 从秋那桶出来回到主路没多久,就到武警检查站。其实我心里很紧张,从网络上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检查站,有的自驾车辆的甲烷气瓶在这里曾被没收过。其实没网上说的那么严,问一下我们是浙江来的,看了下身份证和驾驶证,打开后备厢简单检查了一下,什么都没有检查,轻松过关,我们大家深深的松了一口气。</h3> <h3>过了边检站不久就进入西藏界(外国人禁入),开始驶入算不上公路、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土路,一路颠颠簸簸180多公里至察隅,一旁陡峭的高山(注意碎石滚落),一旁悬崖峭壁,一个字<b>“险”</b></h3> <h3>在老虎嘴里装个B😀</h3> <h3>丙察察的重要景观——<b><font color="#ed2308">老虎嘴</font></b>。原来威风凛凛的老虎嘴,现在变得跟遮阳棚似的,严然没了当年的气势,两车并排通过没问题。现在的老虎嘴只是丙察察线上的重要地标,经过此地的驴友少不了拍照留念。</h3> <h3><h3>丙察察线唯一的<b><font color="#167efb">隧道</font></b>。隧道内非常原始,路面还是沙石土路,只容一辆车通过。</h3></h3> <h3>峭壁峡谷上的简易公路</h3> <h3><b><font color="#010101">大流沙</font></b>——丙察察线最危险的地质灾害路段。大流沙地处干河热谷地带,地燥风大,山体疏松,风化严重,稍有风吹草动动,大大小小的石块就会沿着扇面飞滚而下,恰巧经过,极易发生安全事故。驾车切记:一停;二看(看看有没有风,观察流沙上有尘烟)、三快速通过(确认流沙区上面没有滚石下落,快速通过)。若有汽车抛锚建议:跑人。😄😄😄</h3><h3> 当我站在壮观的大流沙前面时,还是感觉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在大流沙的面前实在太渺小了,人类敬畏自然之心不可缺失。</h3><h3> 大流沙一般下午较上午风大。建议上午12点前通过此地。我们是中午12点左右通过大流砂,当时地面的石块较少,但心里还是比较紧张,注意的是慌也要择路。</h3><h3> 忘了告诉大家,这里还是一个爆胎的高发区。因为通过此地一般车速都比较快,地面的石块又多,原因显而易见。</h3> <h3><font color="#39b54a"><b>在干热的河谷地带,怒江对面的小山村显得非常耀眼,至今不知道名字,但风光秀美,随拍了几张。</b></font></h3> <h3>进藏的第一个藏乡一<b>察瓦龙乡</b>风貌,其实是一个小小乡。</h3> <h3>怒江大桥</h3> <h3>怒江大桥不远处是<b>怒江</b>和<b>玉曲河</b>交汇处。怒江是浑浊的黄水,而玉曲河是清澈的碧水,非常有特点。玉曲河发源于昌都类乌齐县瓦河山,它是怒江的主要支流,就在怒江大桥前汇入怒江。</h3><h3> 路过让舍曲河此处,继续上坡,并折向内陆方向,就脱离了陪伴了我们自驾三四百公里的怒江江段,而后行车海拔不断攀升,沿着让舍曲河进入原始丛林。</h3> <h3><font color="#167efb">进入峡谷地带,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山峰也被依稀的树木装扮的温润清新,令人赏心悦目。</font></h3> <h3><h3>此处的爬坡路段犹如“<b>318的怒江72拐</b>”,只是拐数没有这么多,但坡度大急转弯,海拔急剧上升。这张照片我比较满意,选了几个点,才拍出这个效果。😄😄😄</h3></h3> <h3><font color="#808080">过了梦扎村就来到了这片河水相对平缓的临水路面。临近夏末,树叶还是碧绿,景色非常漂亮。不过一路坑坑洼洼,坑而且非常深,车开过泥水飞沾高过车身。</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沿途的风景真是美爆了,你甚至会感受到用最好的相机都拍不出那种颜值和气势,唯有尽力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让记忆深深地雕刻入脑海。</font></h3> <h3><b>长满了松萝的原始丛林。</b></h3> <h3>丙察察线上的第一个垭口——<b>雄珠拉垭口</b>。</h3> <h3><font color="#808080"><b>从雄珠拉垭口下来,沿着河谷地段持续的弯道,不断下坡,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山脚下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它就是丙察察重要的补给站——目若村。</b></font></h3> <h3><b>目若村</b>地处高山草甸地带。临近夏末初秋,肥美的牛羊、碧绿的草原、还有周边碧绿的森林,令人醉美。我们很想停下来多呆一段时间,无奈行程时间安排问题,只好稍作停留,继续赶路,实在是令人遗憾。</h3> <h3>距离昌拉垭口不远,会经过一个这条线路上一个独特的<b><font color="#39b54a">高山湖泊</font></b>,这也是昌拉垭山口的地标,湖泊清澈透明,散发着碧绿的色彩,宛若一颗鸡心翡翠,红绿相间的植物镶嵌在湖边,景色非常漂亮。</h3> <h3>丙察察线上的第二个垭口——<b>昌拉垭口</b>。</h3> <h3><font color="#167efb"><b>回望身后的垭口的山谷,山腰的道路就像一条长长的项链,缠绕在群山的之中,远处的鸡心翡翠犹如一颗眼泪。很容易让人想起那首著名歌曲《一面湖水》:“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的一颗眼泪……”歌曲的柔美配上这空灵的山谷,悠然呈现在你的面前,定然会拨动你内心的丝丝情弦。</b></font></h3> <h3>从嘎达村前行20右右公里翻阅丙察线的第三个垭口——<b>益秀拉垭口</b>。爬坡的过程中,看见有部队驻扎此地,其实这个地方非常靠近中印缅三国交界的边界,离著名的麦克马洪防线不远,应该属于军事重地。想到山南那一大片土地目前还被阿三占领,心头实在忿然</h3> <h3><font color="#808080"><b>翻过垭口以后,前面道路如同丝带蜿蜒伸向远方。</b></font></h3> <h3>再次进入森林地带穿行,天气逐渐转晴。</h3> <h3>随着海拔的不断降低,路边的森林也显示出高原江南的风貌,路途偶遇的蓝色的“天眼”。</h3> <h3>到了<b>桑久村</b>,距离穿越终点察隅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一路柏油马路,行车犹如脱缰的野马。</h3> <h3><b>察隅县城(住宿),至此丙察察线正式结束,接下来开始了“察隅-然乌-波密-墨脱-江达-昌都-甘孜-色达-炉霍-新都桥-康定”新的旅程。</b></h3> <h3>下图是当地驴友绘制的行程图</h3> <h3>“<b>仁龙巴冰川</b>”,百度地图上标注的是“日弄巴冰川”,冰舌末端海拔4560m,长数公里,后面高耸着巍峨的雪山。为地球上少有的中低纬度海洋性现代山岳冰川。我们只是远远地拍了照</h3><h3> 目前仁龙巴冰川还未完全开发,只有当地村民收取20元/人的拖拉机接送费。在然乌、波密的众多冰川当中,这是唯一一座可以亲近和攀爬的冰川,体力足够的话,可以直接爬到山顶(不过不推荐这么做)。</h3> <h3>路途美景</h3> <h3>遇见的彩虹</h3> <h3>然乌湖末瑞的美景</h3> <h3><b>墨脱(住宿)一</b>在藏语中是“花朵”的意思。因为地势隐蔽,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墨脱县隶属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是西藏东南部最偏远的县。其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区域1.2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该县麦克马洪线以南2.4万平方公里被印度占领,划入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边界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墨脱县城距离中印控制线仅有90多公里。</h3><h3> 墨脱的神密,在我心中,最初因为它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墨脱直到1993年才有沙石公路通达县城,2009年开始,国家投资9.5亿对墨脱公路进行建改,2013年改建工程完工后真正通车,才标志着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最后结束!</h3><h3> 墨脱在通公路之前长期被称为高原孤岛。在每年大雪封山的八九个月内,墨脱基本上与世隔绝。由于不通公路,墨脱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透着艰辛。每年墨脱需要的五六千吨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只能等到冰雪融化的开山季节,人背马驮运进。</h3><h3> 在西藏有句话:墨脱的路才是真正的天路,意思是说比上天还难。去墨脱有四怕:怕雪崩、怕泥石流、怕猛兽、怕蚂蟥。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等诸多艰险猝不及防,路上每年都有人不幸摔下悬崖、掉下河沟而死亡,或被雪崩和泥石流卷走,或因在雪山上迷路而被冻死。路,是墨脱人的恨;一条畅通的路,也是墨脱人世世代代的梦想!</h3><h3> 墨脱公路,也叫扎墨公路,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至墨脱县城墨脱镇。这条公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堪测,七十年代开始修筑,断断续续修了数十年,时常因各种恶劣的地质、气候灾难被损毁,修筑、损毁反反复复,筑路的艰难程度难以想象,筑路的武警勇士因常有遭遇不测的危险,他们在来之前都是写好遗书的。1993年,终于第一次全线修通了毛路,全长141公里。据当时报导:墨脱公路1993年9月25日刚能勉强通车,几辆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次日暴雨,公路便被山洪冲毁。1995年以后,墨脱公路只能分季节、分路段临时性通行,每年只能通3一4个月。这种状况直到2013年墨脱公路改建工程完工才得以改善。</h3><h3> 墨脱公路走向由北向南,分为几段,从波密县城的扎木桥出发,经24K嘎隆拉隧道——52K游客中心——80K自驾车营地——113K林多村——墨脱县城。K为路段公里的标注,现在“52K”等这些路段的标注处己被叫成了地名。</h3><h3> 改建后的扎墨公路,从隧道穿越嘎隆拉雪山,沿壮美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路向南,经过高原、雪山、森林、峡谷等不同的地貌,道路曲折崎岖,沿途可欣赏到原始森林、藤蔓、飞瀑、民族村落等景观;线路全长117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几乎可以体验到北半球所有气候的不同感觉,观赏到湿润地区所有的植被。</h3><h3> 墨脱公路实况到底如何呢?走起……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在波密租用了2台丰田越野车一行9人(还有2人没去留在然乌湖)向墨脱开拔,出发!</h3> <h3>大概在走出波密县城14公里处,路面变成沙石路,象图中看到的样子,石头上面铺上一层沙子,但一些路面沙子流失,石头裸露出来,车子很颠簸。这种路面一直延伸到嘎隆拉遂道。大概十公里。</h3> <h3>前面就是嘎隆拉遂道了,路牌标示遂道长度为3360米。现在我们穿过嘎隆拉遂道只需五分钟的时间。可是,在嘎隆拉遂道贯通之前,翻越嘎隆拉雪山却需要走5、6个小时,而且还得在公路能保持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嘎隆拉遂道缩短了墨脱公路从24K处至52k处翻越嘎隆拉雪山段24公里的路程。</h3><h3> 出了嘎隆拉遂道后进入墨脱境内,公路在嘎隆拉雪山南面向下盘绕,海拔渐渐降低,气候变得非常湿润。</h3> <h3>天路十八弯的美景。从嘎隆拉遂道到52K处只有几公里的路程,这段下坡路极陡,海拔高度从4000多米下降到3200米,水泥路面与沙石路面相间。</h3> <h3>嘎隆拉雪山</h3> <h3><font color="#167efb"><b>过了52K不远就有山泉漫过路面的路段了,走过这种路面,即使是越野车也得小心蹭刮底盘。52K检查站规定非越野车不得进墨脱,为安全起见,是对的,小轿车确实走不了这种路面。</b></font></h3> <h3>从52K一一80K处,公路在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穿梭,海拔高度在2700米一1500米间起伏,有很长一段路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蜿蜒曲折地延伸。</h3><h3> 这段路上都是长满青笞的、茂密的、原始森林。</h3> <h3>一路上有很多这种为了避免飞瀑流泉损毁路面的钢架桥。不时有一段段难走的泥泞路段,经常有大型工程机械(铲车)用混凝土沙石在修路,加上路转弯多坡度大路面窄,还有许多运送物资的大型卡车,来车相交非常困难,真佩服当司机的高超驾驶技术👍👍👍真因为这些大型货车,经常堵车,一堵就是1-2小时。</h3> <h3>车辆在"云端绿海"的高原氧吧中穿行。</h3> <h3>有很长一段路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蜿蜒曲折地延伸。</h3> <h3>路边随处可见的瀑布。听当地居民说,墨脱境内有名字的瀑布就有150多个。</h3> <h3>墨脱公路113K处,帕隆藏布江在林多大拐弯后,注入雅鲁藏布江。此处海拔500米,为扎墨公路海拔最低之处。</h3> <h3>打开车窗,窗外热乎乎湿麓麓的暖湿空气扑面而来,山野芭焦林越来越多。</h3> <h3>快到墨脱还有6至7公里的西莫河大桥附近堵车了,我们只好选择徒步至县城,到县城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这条路上每天都有堵车,每次堵车一般1-2小时左右。</h3> <h3>西莫河大桥(在修)。</h3> <h3>进县城前的牌楼</h3> <h3>扎墨公路的终点到了一一墨脱县城莲花圣地公园。</h3><h3> 当我们站在莲花圣地公园上的时候,也意味着我们顺利到达了墨脱县城,成功地走完了一次扎墨公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h3><h3> 从波密县城扎木桥到墨脱县城莲花圣地公园,历时8个多小时。扎墨公路陡峭崎岖,弯多道险,在行走于扎墨公路的这几个小时内,我们领略到了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体验到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风情特色。墨脱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气温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不愧为"西藏的西双版纳”。</h3><h3> 墨脱县城的治安非常好,这里夜不闭户都不会有偷盗;县城居民只有一千多人,夲地人主要是珞巴族和门巴族人,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城里做生意的多是四川、重庆人。</h3><h3> 这里的夲地特产比较便宜,其他需从外面运进的物品物价较贵,比如从外地运来的的土豆要6块钱1斤,吃的用的比较贵,毕竟墨脱的交通运输目前仍然是困难的。</h3> <h3><b>果果糖大拐弯一</b>雅鲁藏布江江水由西向东滚滚而来,流经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闾,突然掉头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青藏高原东南部雄伟壮丽的大自然奇观一一马蹄形大拐弯。 </h3><h3> 雅鲁藏布江一个美丽的转身,迷醉了所有世人。</h3> <h3>这座是改良后的<b>藤桥</b>,藤条为表,钢筋为芯,桥面铺设木板,可以满足游人体验一把从藤桥跨过雅鲁藏布江的愿望。桥下可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h3> <h3>返回波密的路上汽车驶过的钢索桥</h3> <h3><b>米堆冰川</b>位于波密县玉普乡境内,距县城103公里,离318国道8公里,最近的村庄米堆村离此地仅有2公里,是西藏最重要的海洋性冰川,也是我国境内海拔最低的冰川。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冰川冰洁如玉,景色秀美,形态各异,姿色醉人。冰川下端是针阔叶混交林地,皑皑白雪终年不化,郁郁森林四季常青,头裹银帕,下着翠裙。</h3> <h3>摆个PS👍👍👍</h3> <h3>体验一下高原骑马的感觉👻</h3> <h3>川藏318国道上的怒江72拐,已是第二次驾车经过。</h3> <h3>又一山口</h3> <h3>美丽的高山草原与村庄</h3> <h3>甘孜至色达路上的草原与鲜花美人</h3> <h3>甘孜至色达的新公路已修通,路况好风景更好。</h3> <h3>美丽的塔公草原</h3> <h3>鲜花草原,美美美!</h3> <h3>进色达县城前的<b>东嘎寺</b></h3> <h3></h3><h3><b>色达县</b>,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四川省、青海省以及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相交处。<b>色达</b>,藏语意为“金马”,传说因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草原上曾发现过马头形的金子而得名,到色达实际是到色达佛学院而非色达县城,色达佛学院的全称是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简称“色达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城南约20公里的洛若镇喇荣沟,海拔4000多米的一座山坳中。在这里最为震撼的是沟里的僧舍,只见诺大的山谷中,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数以千计的红色小木屋,密密麻麻地如同蚁巢般似的布满整个山谷,屋与屋之间比肩而立,只有狭窄的小路相连,小木屋都极具简陋,每一间房子都是相似的颜色与构造,层层叠叠,极其壮观,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小路也很多,你可以在这里随性游览,身披绛红色僧袍的男女僧人来来往往(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每个人脸上充满着生机与祥和的气氛。看着这成千上万的红色僧舍,我的内心只有崇敬,虽然我不信佛,但此时我的心情也和他们一样,也将信念揉进了那份执着与虔诚之中。</h3><h3><b> 色达五明佛学院</b>一这里有着,不离去的佛音,惊艳的红色世界,虔诚的修行,来自心底的震撼,和追寻那寻找放下的根因。</h3><h3>一切在眼前,不曾走远。</h3> <h3>色达五明佛学院的夜景。</h3><h3> 很难形容在色达看到的风景,他既非自然风光、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景观。</h3> <h3>当年红军飞太夺的泸定桥,已是第二次看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