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文化——丹山黄氏宗祠祭祖

宽图

<h3>每年正月初六,丹山黄氏宗祠的黄姓宗亲便会聚集在丹山黄氏宗祠内祭拜先祖,这是传承了多年的一个习俗,今天正值正月初六,这里热闹非凡。</h3> <h3>黄氏宗祠</h3><h3><br></h3><h3>黄姓寻根“江夏”</h3><h3><br></h3><h3>其实在黄氏宗祠里,“江夏”二字并不少见。</h3><h3><br></h3><h3>在黄氏宗祠还有如此一副对联,上联:江夏溯流徽武纬文经百代簪缨归祖德,下联:资阳绵旧泽兰芳桂馥千秋俎豆报宗功。对联的字里行间隐藏着资阳黄氏宗族的迁徙密码。</h3><h3><br></h3><h3>资阳黄姓哪里来?故事还要从几百年前的“湖广填四川”说起。</h3><h3><br></h3><h3>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间和清代顺治到乾隆年间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广省(今湖北与湖南全境、广东北部等)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h3><h3><br></h3><h3>元末明初,连番战乱,四川人口锐减。为此,明政府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省人口最多。到了清代,康熙平乱后发布《招民填川召》,规定新移民可免几年赋税,之后100年间大约有600万人迁入四川,其中湖北湖南的就有300万。</h3><h3><br></h3><h3>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在黄氏族谱中看出端倪,明清时期,14支黄氏族人先后从湖广、广东、江西等省迁往资阳的丹山、中和、祥符等地安家落户,成为雁江黄氏始祖,他们入川的时间与两次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相吻合。</h3><h3><br></h3><h3>这其中,丹山黄氏奉祀黄帝(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称之为“帝鸿氏”。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第一百一十七世孙黄峭为远祖。根据史料记载,黄峭生于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曾任江夏(在湖北省)太守,官至天章阁直学士。娶三妻,各生七个儿子,共有儿子二十一个,有孙百余人。951年,黄峭将十八个儿子遣至各地,并作“遣子诗”,“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儿郎当自强。”</h3><h3><br></h3><h3>黄氏与“江夏”的渊源还不止于此。上溯至战国时期,楚相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自此,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便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为此,还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h3> <h3>祭祖大会现场</h3><h3><br></h3><h3>丹山黄氏宗祠“漂泊”半个世纪</h3><h3><br></h3><h3>关于黄氏宗祠还有一段曲折历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丹山黄氏宗祠被征用为当地的乡政府驻地,后来又先后做了粮站仓库、福利院居所,直至最后成为五龙小学的校园。</h3><h3><br></h3><h3>2001年,五龙小学易地新建。学校以6000元的价格,将宗祠贱卖给私人。宗祠面临拆除的危险。丹山黄氏家族族长黄廷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黄廷杰查阅了大量法律法规。经反复协商及调解,政府将祠堂作为文物遗产归还给黄氏族人,“漂泊”半个世纪的祠堂终于回归。</h3><h3><br></h3><h3>如今,经过翻修、整理,黄氏宗祠正逐渐焕发光彩。走进宗祠,跨上三级台阶,可以看到一个弧顶廊式的 “骏奔亭”,这是黄氏族人开会议事之地。再往前就是黄氏安置祖宗灵位的“奉先殿”。进入高大宽敞的殿内,稍稍留意下,可以发现殿内的房梁均是硬木穿斗式结构,几根一抱大的木柱上刻着寓意深刻的对联,两边的石板墙上刻着“家法禁碑十二条、建宗祠序、建祠落成碑序、捐款名录”等碑文。</h3><h3><br></h3><h3>黄氏祠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除了一年一度的祭祖大会,黄氏祠堂还在筹备打造慈孝文化基地,将中华民族的亲情、孝道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