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鉴于白龙桥镇工作人员中85后人数占比大的客观情况,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系列论述,白龙桥镇党委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开展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白龙桥镇作为基层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矛盾最复杂的一线,培养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需求极为迫切,此类学习培训的开展,显得极为重要。<br> 在当下全市“对标比拼勇赶超”、“晒拼创”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下,镇党委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将培训时间设置在工作之余,在不影响工作的大前提下,“潜移默化”、“多快好省”地提高年轻干部综合能力。<br> 针对普遍年轻干部存在文字功底和演讲能力较为薄弱的现实情况,镇党委决定利用“美篇”这个平台为各位年轻干部提供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每周一篇的美篇写作,主题既可以是工作相关亦可以与生活相关,旨在提高年轻干部的文字概括能力,培养写作兴趣的同时也对白龙桥镇的工作起到了正面宣传的积极作用。学堂采用班委带成员的小组模式,通过自我推荐和领导任命的方式产生班委,其余成员作为组员。完成的内容由作者分享到微信群,各个成员、领导都能看见,再由各个组员、组长、班主任、校长做出点评。<br> 针对上台演讲能力,镇党委决定拿出每周一晚夜学的时间为年轻干部提供上台发言的锻炼机会,演讲内容为各个年轻干部关于近期工作的感悟。镇党委书记江少华做出了年轻干部要敢于上台演讲,积极上台演讲,从有稿到脱稿及多种形式演讲的要求。<br> 笔者在此次调查中访谈了多位年轻干部,本文主要提及以下三组访谈:<br>1.白龙桥管理处副主任杨英剑<br> 杨英剑称85后青年俊彦学堂的建立体现了白龙桥镇党委对年轻干部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短短几个月的美篇写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写作功底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上台演讲之后他感到自己的心态以及演讲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br>2.白龙桥管理处副主任周方圆<br> 周方圆说到“作为年轻干部,学习是我们的生存之道,立身之本。美篇写作是不可多得的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针对性、实用性强。学堂设置的内容对症下药,从广大年轻干部的薄弱环节入手,让我们的干部们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都做到有的放矢。<br>3.白龙桥党政办干部吴洲<br> 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对吴洲而言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青年,一个是成长。年轻就是革命的本钱,对政府工作而言,85后是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代名词。成长,意味着相较于初始阶段的能力有所进步,视野有所开阔,站位更有高度。<br> 吴洲指出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的开展旨在有针对性的提高年轻干部“说、写、干”三方面的综合能力。美篇写作对他的文字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而上台演讲不仅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锻炼了临场应变能力,无论他今后走上哪个岗位,这对他而言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br> 我镇85后年轻干部共计55人,从6月份开班至今已取得不少成效,发表美篇568篇,已有10余人夜学上台演讲。班内你追我赶、积极争先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充满朝气、斗志昂扬,敢想、敢拼、敢干是白龙桥镇年轻干部的共性特质。白龙桥镇作为“艰苦岗位”和“基层一线”对青年干部的锻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不仅能够砥砺年轻干部的品质,增长才干,更能让广大青年干部在处理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锤炼,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br> 镇党委书记江少华于第二次大会就提及了年轻干部成长学堂开课的相关事宜,表达了镇党委政府对年轻干部培养的高度重视。<br> 镇党委成立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出发点是培养适应新时代、会写、会说、会干的综合型人才。镇党委将各个部门的年轻干部聚集在一起,切实做到“聚是一团火”,让各位年强干部在交流学习中成长,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年轻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我镇干部在这样积极的氛围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年轻干部的凝聚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战斗力。“散是满天星”,85后青年学堂的开展与各位年轻干部的业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它是对我镇年轻干部优异性的考验,能够使各个年轻干部在其具体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以排头兵的姿态开展工作,做好表率,携手群众,高效率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br> 鉴于85后青年俊彦成长学堂开班不久,尚处在萌芽期和探索期的现实情况,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br> 一是工学矛盾突出,这也是多数地方在开展年轻干部学堂实践中遇到的主要矛盾。白龙桥镇作为婺城区“一城五镇”发展格局中的第一大镇,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工学矛盾显得格外突出。“5+2”、“白加黑”已是白龙桥镇各个干部的工作常态,统筹协调好年轻干部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在不影响工作和少影响休息的原则下,统一的学习时间显得十分有限,由此学员的接受效能和课程内容设置的高效性亟待提升。<br> 二是学员美篇写作内容质量偏低。此问题是基于问题一产生的衍生问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不少干部认为每周一篇的美篇写作频率过高,高频率的写作要求是导致写作内容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从我镇的工作实际出发,一项工作的完成周期大多数在半个月左右,一周一篇美篇的硬性要求势必会使我们的年轻干部碰到想以手头工作为写作方向却无奈工作还没完成的尴尬处境,可能会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搪塞敷衍的情况,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与镇党委培养年轻干部的初衷大相径庭。<br> 三是文章缺乏发表前的校正环节和发表后的评优机制。美篇说到底是自媒体平台,它的发表与报纸期刊有着本质区别,它缺少校正环节,若已发表的美篇存在大量错别字、语病则势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严肃性,这样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也不能起到对白龙桥镇基层工作的积极宣传作用。其次就现阶段而言,美篇是以周末作业的形式存在,由班长对每周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反映在表格上只有完成和未完成两种结果。评优机制的缺乏让发表的美篇写作内容质量得不到具体细分,不利于激发年轻干部创作的积极性。<br> 四是培训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情况来看,已在落实的部分仅有美篇的写作和上台演讲环节,加上尚在计划中文艺汇演,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在多样性上显得较为薄弱。<br>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一是加快年轻干部思想转变,正视短板,树立“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意识,以学习的广度锤炼文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文章的写作不要有畏难情绪,不仅要敢于写作、愿意写作,更要写得出彩。由于镇党委对写作主题及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则我们的年轻干部就不必将写作主题拘泥于工作相关的内容,大可结合自身学习的全面性、综合性,大胆涉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时代的知识,在快乐中写作,这样才能持续释放自身特有能量。<br> 二是建立美篇校正环节和评优机制。一篇刚完成的文章难免会有言语辞藻上的瑕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可采用组内校正的方式,当作者完成时先分享到各小组微信群,由组长和组员们一同校正和提出修改意见。关于评优机制,笔者的设想是对于成品文章采用组外交叉互评的方式,本小组不对自己组员的文章进行评分。原因有二,一是小组成员在文章正式发表前就已经浏览过原文,会对文章形成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二是能够有效杜绝特高分和特低分这两类无效分数出现,确保评优机制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评优标准可大致按照语义表达通顺程度、文章思考深度、结构完整程度等作为评分依据,在此不再赘述。<br> 三是延长写作周期,狠抓写作质量。一篇美文的完成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文章写作要辞藻出彩,体现作者思考深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构思、写作、调整结构和后期的反复修改。从白龙桥镇工作强度的客观实际出发,一周一篇的写作任务让不少年轻干部感到时间紧迫,写作压力大。久而久之,年轻干部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仅有悖于学堂建立的初衷,更不利于学堂的长期健康发展。由此,建议镇党委考虑延长美篇写作周期,注重年轻干部文章创作的质量而非数量。让所有人看到发表出来的文章都有精心打磨的痕迹,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引入奖励机制,对写作内容进行年度考核,给予优秀学员精神、物质奖励。可由前期规定两周一篇的硬性要求,过渡到不做硬性要求,针对愿意写作、写作质量高的年轻干部作出个性化培养。<br> 四是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学堂教学内容多样性。基于年轻干部分散在各个岗位,日常工作中交流甚少的客观情况。建议加入团建活动拓展课程内容,团建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年轻干部交流,促进友谊,而且对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拓展的其他形式,建议在学员内部讨论产生,做到群策群力,保障学员的主观接受性,促进学堂积极健康发展。<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白龙桥镇党委政府秉承着提高年轻干部综合能力,培养高综合素质年轻干部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案。在镇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青年干部学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期待我们这群85后学员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我们作为学员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