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今天是“六一儿童节”,55年前的12月4日(1964年)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加入少先队的日子。那年,我们全班同学在中福会少年宫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50多年过去了,这段幸福快乐的时光一直在脑海里存着,老忘不了。</h1><p class="ql-block"><br></p><h1>下面阳光将以图文的形式来纪念和回顾——50多年前念小学时候的那些往事,重访旧地,让时光再一次穿越……</h1> <h1>这是(2017年)为庆祝中福会少年宫入队五十三周年,写过的一篇日志,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把原日志编辑了一下,转换成美篇形式,再次让所有经历过这个年代的同学和朋友们,通过篇中的图文给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h1> <h1>我们小学一二年级的上课,是在上海市南市区蓬莱路402弄里面的石库门房子里(称谓“蓬莱里”,建造于1912年),这里在50年代曾经是蓬莱路第四小学,后来兼并给蓬莱路第三小学,我们在1962年报名读书时,低年级就在那上课,大约等到三年级就去蓬三小学总校了。</h1> <h1>走进这扇大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弄堂。</h1><h3></h3> <h1>这里8号和9号是学生上课的地方,楼下客堂是教室,楼上厢房也是教室。</h1><h3></h3> <h1>我们班级是在9号楼下客堂上课。</h1><h3></h3> <h1>现在这里已经是有居民居住了,我们当时就在里面床的位置这里上课的,那位居民坐的地方是天井。</h1> <h1>后来我们全班就转到同一条路上的蓬莱路287弄的位置上,蓬三小学总校上课了,这所小学早已在80年代末期被拆掉了。并造了这一排公房,我们学校的位置是从服务中心至前面停靠的那一辆面包车这里。</h1><h3></h3> <h1>现在唯一还能辩别出学校遗址的地方,那就是靠近287号门牌号旁边的这间隔弄房子,它是我们现在能有记忆的地方,原来是一剃头匠的理发室。不知为何倒没被拆掉?</h1><h3></h3> <h1>这扇黑大门旁边的夹弄堂,叫“半径园弄”。解放前我们这个学校的前身类似是“育婴堂”是专门收留无家可归的孤婴儿和死婴儿,在黑大门靠墙路口处,听老人说:这里专门给人放置死婴儿,并由“育婴堂”专门有人收进去处理。怪不得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听老师说:学校修理地板时,经常在地下有发现和挖出婴儿尸骨,文化大革命时,学校操场挖防空洞,也发现有人体尸骨。</h1> <h1>这扇黑大门里面是我们俗称的“中百宿舍”,这是我在里面拍摄的一个镜头,这扇窗门外面当时就是我们的学校的院子,那时候进了学校大门后,就是一个大院子,住“中百宿舍”居民就在我们学校的院子周围,没有围墙,只有像矮篱笆围起来,居民的生活起居一目了然。</h1><h3></h3> <h1>我们的学校没了,但是这个居民集中的“中百宿舍”里,依然还住着80几户人家。动迁的音讯却迟迟不来…</h1><h3></h3> <h1>这条夹弄堂叫作“半径园弄”,一目了然看到底,右边的围墙里是蓬莱路第二小学。</h1> <h1>学校拆掉已经大约有28年左右了,一下子把我们孩提时候的所有梦想和记忆全没了。为了复制和还原记忆中的小学,我找遍了很多地方的名胜古迹,想从中寻找到类似的学校模样,最后还是在上海松江的车墩影视乐园,找到了还比较相似的学校建筑模样。</h1><h3></h3> <h1>老年画把你带入校门口的一幕。</h1><h3></h3> <h1>这张是中福会少年宫的老照片。</h1><h3></h3> <h1>31年前(1988年)阳光收藏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建立三十五周年”纪念封</h1><h3></h3> <h1>中福会少年宫经常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学习英雄的活动。1960年4月8日,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应邀到少年宫与1000多名少先队员见面座谈,为少先队员题词。陈维博还亲自作词,编写了歌曲《在刘胡兰像前》:“少先队员献花圈,雕像前面发誓言,我们永远跟着党,鲜红领巾系胸前。”少年宫的工作人员早已数不清有多少同学来到少年宫,在少年宫的大草坪上唱着歌,举行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入队仪式。</h1><h3></h3> <h1>如今刘胡兰塑像依然耸立在少年宫的草坪丛中。</h1><h3></h3> <h1>这是我在西安的同学找到的的歌谱 《在刘胡兰像前》,这首歌是我们当年入队时唱的,由中福会少年宫第一任主任陈维博词,吴克辛曲。</h1><h3></h3> <h1>捧着手中的一张发了黄的照片,不由得让我思绪万千…这是张五十四年前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每一位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清楚地记得:那是我们在中福会少年宫草坪前的集体合影照。</h1><p class="ql-block"><br></p><h1>时间回放五十四年前的1964年12月4日的上午,我们当时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当时第一批被批准加入少先队的同学以及全班同学,将在市少年宫举行入队仪式。在这之前各个班级都在为这次活动作积极准备。</h1><p class="ql-block"><br></p><h1>我记得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时,每人发了一张歌唱刘胡兰的歌单,那首歌我至今还能哼唱一小段歌词和旋律:其中一段“英雄姐姐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553~25321762~~5325、1236~564325162……</h1><p class="ql-block"><br></p><h1>因为这首歌学会后将在市少年宫举行入队仪式那天全体同学要唱的。等待已久的时刻来到了,那时候家境并不好,也没有穿新衣服,就穿了一套母亲洗干净的衣服去了,当时好像还每人带了干粮,母亲为我摊了点面饼带在书包里。</h1><p class="ql-block"><br></p><h1>早上在学校门口集合(学校离我家5分钟),我们全班同学坐上了以前老的那种公共汽车(和其他班级一同去的)。到了市少年宫,都被集中在少年宫的草坪上,我们被大队辅导员按照各个班级的位置站好,我们班级就站在刘胡兰像的右侧。</h1><p class="ql-block"><br></p><h1>仪式开始了,戴上红领巾后,接下来,大队辅导员把各个班级干部的臂章,统一发给了班级中队长、小队长一 一佩戴。我那时候人小,那年头的12月份的天又有些冷。</h1><p class="ql-block"><br></p><h1>入队仪式结束后,我们好像还参观中福会少年宫大楼里面各个活动室,到中午的时候,老师说:要拍集体照,同学们都汇集到草坪的右侧位置,这时候有一些同学上厕所去了,因为是学校统一拍摄的,所以也没有办法再等齐人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就这样我们班级50个人左右,只有其中41个人在这张合影中(留下来一个小小的遗憾)。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市少年宫。</h1><p class="ql-block"><br></p><h1>时间回放到1990年左右的暑假,女儿还在念小学,当时她被学校选派参加由市里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当时是我送她去中福会少年宫报到的。这一晃又是20多年过去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如今再次看见这张老照片,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也很想重游故地,了却这么多年来心中的念想。我是2014年8月的一天去的,那天决定就去的,谁知道上午老天不争气下起了雨,但我还是按计划出发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当我赶到座落在静安寺那边的中福会少年宫时,雨下得特别大,我站在五十年前的草坪上,心里很是激动万分,手中的相机不停地记录着我的记忆……</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就是这张当年拍摄于中福会少年宫草坪的入队集体照(1964年12月4日)图后排右起第五个是阳光。</span></p> <h1>这是60年代初的一张年画,画面上呈现的情景就像当时俺和全班同学经历的一个样。</h1> <h1>这位同学退休前任上海老同盛分店经理,55年前,当他加入少先队后,马上去上海金门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还佩戴着小队长臂章呢。</h1><h3></h3> <h1>这张照片拍好后,其父親在照片背后还特意写了一行钢笔字,并寄给远在福建前线当兵的三哥,我这位同学在家排行老七,阿拉都昵称他阿七头。</h1><h3></h3> <h1>这就是同学的三哥,这是他在1962年福建前线参军那年拍摄的。</h1> <h1>了不起的是,他居然还保存着55年前照片中的那张小队长臂章。太给力了!</h1> <h1>2015年3月22日,我们在阔别51年后,又相聚在上海桂林公园(1964年3月,学校组织了同年级各班,到桂林公园去春游)瞧,阿七头向各位敬队礼了!</h1><h3></h3> <h1>我曾经佩戴过的红领巾和臂章。</h1> <h1>这是一枚1956年的少年劳卫制证章。"劳卫制"创始者是前苏联。1951年,北京率先实施与“劳卫制”相仿的《体育锻炼标准》。之后,上海也试行了《体育锻炼标准》。</h1><p class="ql-block"><br></p><h1>1954年,国家体委干脆使用“劳卫制”之名,颁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同日,国家体委、高教部、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从而掀起了全国中学和大学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热潮。</h1><p class="ql-block"><br></p><h1>劳卫制”的等级分三档,即少年级、一级、二级。少年级和一级比较容易通过,二级比较困难,一个学校大约不足50%的学生能通过。过了二级就是运动员标准。</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了彰显学生通过“劳卫制”锻炼的成绩,“劳卫制”有证书、证章。凡通过一个级别检测都能获得一张精美的证书和一枚证章。证书和证章是健康的标志,每个通过“劳卫制”的学生都非常珍惜。(我收藏的这枚证章是少年级的)</h1> <h1><b>下面一组照片,是在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的照片。</b></h1><h1>1951年5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与少先队员亲切谈话。</h1> <h1>1951年国庆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与和少先队员在一起。</h1> <h1>1953年5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市人民庆祝五一节大会主席台上,检阅游行队伍。</h1> <h1>1953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和少先队员谈话。</h1> <h1>1954年5月1日,毛主席和学生代表刘春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h1> <h1>1955年7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中山堂和少先队员谈话。</h1> <h1>1954年5月1日,毛主席出席首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那一年我刚刚出生)。</h1> <h1>我在一所小学拍摄到的场景,我把它用来还原我们记忆中的一幕。</h1><h3></h3> <h1>60年代的年画,画面上是少先队员在中福会少年宫草坪上玩航模。</h1><h3></h3> <h1>这是60年代初的邮票,其中这三枚一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发行日是1964年。</h1><h3></h3> <h1>《鸡毛飞上天》这本连环画不知你们看过吗?它主要也是讲里弄办民办小学的故事…</h1><h3></h3> <h1>我们刚刚上学的 60年代,流通的就是第二套人民币。</h1><h3></h3> <h1>我们那时候看的小人书就是有这个样子的。</h1><h3></h3> <h1>这是当时用的粮票,这是专门买点心、食品的伍钱粮票。</h1><h3></h3> <h1>当年玩的乐器无非就是手风琴、笛子、口琴、快板等,我玩过三样,笛子没留下,倒保存了图中的两样。</h1><h3></h3> <h1>那年代,逢年过节玩过这样的灯笼,是一种折叠式的,蛮好玩的。</h1><h3></h3> <h1>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去桂林公园春游时的小队合影。</h1><h3></h3> <h1>这三位是我班同学的个人照片,其中左边那位同学还是学龄前的照片呢。下面这张合影是在桂林公园的石桥上拍的,在后面左边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汪老师,右边的是算术贾景秋老师,前面左边拎包的是我们的大队辅导员。50年后,当我再次造访桂林公园,当初拍照的那座石桥依然还在。</h1><h3></h3> <h1>小学大队辅导员和我班的007和小眼外公,以及其他班级同学在石桥上的合影。</h1><h3></h3> <h1>和汪培正老师、贾景秋老师、大队辅导员的合影(石桥上)。</h1><h3></h3> <h1> 2014年3月22日,部分同学们重访桂林公园,以纪念五十年前的一次春游活动。</h1><h3></h3> <h1>在桂林公园的石桥上,同学们佩戴着红领巾,重新演绎少先队活动的情景。</h1><h3></h3> <h1>佩戴着小队长标志,感受那时候温馨的时刻。</h1><h3></h3> <h1>阿七头51年后(2014年),自带面包干粮矿泉水,号称体验一下小辰光的感觉。</h1><h3></h3> <h1>哈哈~瞧瞧阳光和同学小时候的模样!</h1><h3></h3> <h1>当年和汪老师一起合影的女生们(地点桂林公园),由于是120片子,也只能放到这么大了。</h1><h3></h3> <h1>五十年后,在同样的地方,我和同学们在这里留影,以示纪念。</h1><h3></h3> <h1>小学三年级时,文革开始了,于是我们又成为了红小兵,这块红小兵袖章是同学阿七头收藏至今的老物件,很有历史价值。</h1><h3></h3> <h1>这张【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蓬三小兵团红小兵代表大会代表证】收藏下来不容易,足足有53年了。</h1><h3></h3> <h1> 2014年8月12日,我在阔别50年后,重访了中福会少年宫。</h1> <h1>少年宫大楼正面左右两旁耸立着两尊吹着号的少先队塑像。时刻准备着!</h1> <h1> </h1><h3></h3> <h1>1953年5月31日,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欢晚会在焕然一新的“大理石宫”里举行,上海市有关领导在晚会上宣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成立了!6月1日,中国第一家少年宫正式开宫,陈维博、戴辉分别担任了少年宫的正副主任。</h1><h3></h3> <h1>刘胡兰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塑像底座有抄写毛泽东主席的八个鎏金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塑像给我们幼小的年纪留下的印象很深。</h1><h3></h3> <h1>雷锋叔叔的塑像也摆放在草坪的一角,塑像底座上有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h1> <h1>这里是不对外参观的。</h1><h3></h3> <h1>至今少年宫依旧保留了“勇敢者道路”,只不过器械和形式改变了。</h1><h3></h3> <h1>1989年,中福会少年宫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1> <h1>谨将此篇日志,在今天的“六一儿童节”,献给我的同学以及和我有同样美好时光的朋友们!</h1><h1>(感谢为本美篇提供照片的007、晴天、花仙子、阿七头、暖冬等同学和朋友)</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