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些人“败”在一念之间吗?(二)

艾亲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一生都在被弹劾的“酷吏”严延年</b></p><p>严延年,字次卿,今江苏睢宁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p><p>严延年小时候学过律法,其人长得矮小精悍,但办事敏捷。严延年是穷苦过的,跟底层百姓感同身受,故而非常痛恨权贵和皇亲国戚的胡作非为,对治下那些权贵势力也极力打压,尽量为底层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严延年还是地方小吏时,才华就得到充分施展,故不断得到上司的赏识,屡屡得到升迁,一直坐到了御史的位子上。</p><p>公元前74年,大将军霍光改立新帝,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严延年立马就弹劾霍光“目无君主,擅自废立”。刘询认为其是忠臣,所以就暗中对其加以保护。</p><p>没过多久,严延年又弹劾大司农冒犯汉宣帝侍从的车子,大司农为自己辩驳。汉宣帝便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反而斥责严延年未及时阻止大司农,才使其为所欲为,称严延年擅自宽容,按照西汉的法律,严延年也应该被处死。面对御史中丞的反咬一口,严延年别无他法,只好选择逃亡。</p> <p>没过多久,汉宣帝重新启用严延年,安排其去治理平陵县。当时的平陵县治安极差,民风不古。其到任后开始铁血政策,抓人不问是非,抓到就严刑拷问,逼供认罪后便立即处死,不留任何反驳的余地。不过当时抓的确实都是贪官或恶霸,所以严刑效果不错,当地的治安也因此改善。可是其太过严厉,终究还是惹了众怒,最后被弹劾罢职。</p><p>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叛汉朝,强弩将军许延寿请严延年担任长史,其跟随军队一举击败西羌,立有大功,返回后其调任涿郡郡守。当时涿郡几任郡守没有才能,涿郡公法废,而郡吏更是惧怕大姓高氏。严延年到任后,派遣蠡吾、赵绣拷问高氏,获得高氏死罪的口供。赵绣见严刚上任,不知其意图,于是备了两份罪行文状,打算先拿出罪行较轻的以观察严的意图。结果严延年在赵绣的怀中搜出了那份罪行较重的文状,于是将赵逮捕,第二天早晨当着高氏的面杀掉赵绣,所有官吏都两腿发颤。最后,高氏俩家被诛杀各几十人。郡中震动恐惧,道不拾遗。</p> <p>汉宣帝愈发欣赏严延年,还奖励了其30斤黄金,并任命为河南尹。可是在其他大臣眼里,严延年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自取灭亡。严延年行事还是老一套,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只要听闻有欺压百姓的,不管消息是否属实,都一概先打入死牢。</p><p>严延年从来不贪财,一切都向清官看齐;其像骨肉兄弟一样地对待那些能保全节操的属吏,属吏们也都愿意亲近、投靠,并舍身不顾。严延年过分痛恨邪恶,手段多样且毒辣,特别是其对于所想杀的人而写的判案狱词缜密,几乎没有漏洞;对那些侵犯贫弱的豪强,其总要饰文逮捕并将其定罪,甚至重判;而对于贫弱之人犯法,则更改讼词以使他无罪或者轻罪。为防止万一,其甚至不让管文书的主簿和其他亲近的官吏知道内容,官吏和百姓没有人能够猜测到其意图的深浅。</p><p>到了秋后,严延年嫌杀人场面不够壮观,其总是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犯人们的血流了几里地,时人称其“屠伯”。</p> <p>与严延年交好的京兆尹张敞治理虽然也严厉,但还是比较人性化,其听说严延年用刑苛刻,且操之过急,于是写信力劝严延年就算是抓兔子也要看人主之意,更不可滥杀。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是杂草茂盛禾苗荒芜,怎能不铲除?</p><p>当时黄霸在颍川用宽恕厚爱的方法进行治理,郡中太平,连年丰收,汉宣帝认为其贤能并下诏赞扬。严延年平常就看不起黄霸,等到黄霸在与自己临近的郡国担任太守,汉宣帝对黄霸的赞扬奖赏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时,严延年内心很不以为然。</p><p>有一年,严延年的母亲从江苏来,正好看见其群杀囚犯,大惊失色,于是就逗留在都亭,说什么都不肯进儿子的府邸。严延年出都亭去拜望母亲被拒之门外。严延年脱帽叩首,过了好久,其母亲才肯相见,并责备说:你有幸得到郡守的职位,一个人管治千里之地,我没听说你推行仁义教化,却用刑罚肆意杀戮,难道你不是百姓的父母官?天理昭然,我不愿到老了看见儿子被他人所杀,我走了,回去等着给你扫墓吧⋯⋯</p> <p>严延年办差做事太过分,缺宽容心,没有耐心,更不懂得教化,这为其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p><p>有一年,河南地界发生蝗灾,府丞严义巡视蝗虫情况后拜见严延年,严延年情绪低落,随口说:蝗虫难道不是凤凰的粮食吗?这句话是对皇帝的大不敬。</p><p>还有左冯翊职位空缺时,汉宣帝一度选了严延年,甚至连任命竹符都已发出,但是在最后关头却顾忌到严延年酷吏的名声而追回任命。严延年十分不满,对皇帝发表怨言,后来也成为一条罪状。</p><p>严延年举荐手下一个廉洁狱吏,却不料此人被查出收受赃物,其因察举不实受到降低俸禄的惩罚。</p><p>严延年与严义在丞相府共过事,对严义经常会馈赠一些礼物。严义害怕严延年,惟恐遭阴谋诬陷。加之严义算卦得知自己时日不多时,想到与其折腾而死不如死得伟大些,所以,其决定去长安告状,并在列举罪状后选择自行了断。官府顶层马上追查到了严延年,由于众大臣都不待见严延年,调查结论是其藐视君王,诽谤朝政,不久皇帝下诏将严延年诛杀。</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失德嚣张,止步于“大位”的高澄</b></p><p>高澄,字子惠,今河北景县人,神武帝高欢长子,东魏权臣,政治家、军事家。</p><p>话说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名气很大的相面师名叫皇甫玉。据说皇甫玉对相面之术十分精通,已经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当时的达官贵人都会请其到府上释疑解惑,而其所言之事,之后没有不应验的。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皇甫玉的神机妙算被东魏大将军高澄知道了。当时,高澄权倾朝野,皇帝只是一个摆设,若是其想要改朝换代,根本不是什么难事;甚至于天下人都认为并等待这一天的到来。</p><p>有一天,高澄路过皇甫玉的家,便临时起意去算上一卦,看看自己是否能当上皇帝?高澄屏退左右,恭敬地和皇甫玉见过礼后,问道:麻烦先生看看,本人是否能荣登九五之尊?皇甫玉定睛看了好一阵高澄的面相,没有说话,然后又仔细看了看高澄身后之人,皇甫玉忽然脸色大变,回答道:将军,您命中注定当不了皇帝;而站在您身后那个流着鼻涕的傻子却是天生的皇帝命。</p> <p>皇甫玉所说的傻子就是高澄的亲弟弟高洋。高洋小时候天资过人,可是长大之后却资质平庸,甚至有些呆傻,老是自己一个人呆呆地傻笑。</p><p>看着高洋流着鼻涕的呆傻模样,高澄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皇甫玉所说的真是无稽之谈。众人也认为,高洋怎么会有皇帝的命?如此痴傻怎么能治理天下呢?高澄觉得皇甫玉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p><p>话说高澄十五岁就入宫辅政,一路顺风顺水,可就是有一个老毛病,其对下人和部下非常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不满意就发脾气,甚至喊打喊杀。</p><p>过了不久,高澄觉得时机到了,八月初八那天上午,散朝之后,高澄和陈元康、杨愔等人一起到东柏堂密商百官名单。没想到的是,高澄居然被以前严厉斥责过的厨奴杀害了。高澄死后,原本痴傻的高洋突然变得十分聪明,其主持大局所表现出的谋略不在高澄之下。公元550年,高洋登基称帝,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是为文宣帝。</p><p>高澄一生中有两大恶习,一是极其好色,二是暴躁专横。其死就死在无德、嚣张之上。</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兼有高尚诗格、低劣人格的李绅</b></p><p>李绅,字公垂,今安徽亳州谯县人,唐朝宰相、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p><p>李绅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其祖父李敬玄是武周朝的宰相,其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与孤母相依为命,身经寒窑苦读,目睹农夫劳苦,故彼时的李绅怀揣一颗慈悲之心,写出《悯农二首》,引起世人的共鸣,被称之为千古名句。</p><p>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p><p>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李绅赶上唐朝中兴时代,其提倡诗作用新题,写时事,达宸聪,裨教化。年轻的李绅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公元806年,李绅中进士后被任命霍县县令。霍县地方百姓不仅受官府的压迫,还遭盗匪抢掠,山区还有老虎伤人。李绅到任后,严厉惩处了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铲除了打家劫舍的匪盗,同时在山上设了数十处陷阱用于捕捉老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p> <p>然而,一切都是变化的。李绅的变化是从其得势开始的。</p><p>李绅得势之前,常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其为族叔。李绅官运亨通后,李元将反过来去李绅家做客,也想去攀点交情,便主动降低自己的辈分,自称为“弟”,李绅面露愠色。李元将再自称为“小侄”,李绅还是不悦,直到李元将把辈分降为“孙”,李绅才勉强接受。其前后不一正是另一面人格的暴露。</p><p>宣州馆驿崔巡官,与李绅是同科进士及第,混”得比较差,有一次特地前往拜访,刚在旅馆住下,其家仆与一个百姓发生争斗。双方扭到了公堂,李绅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回答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百姓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问话时竟说:过去你我同科,既然来到我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请罪,不由得其说话,李绅命衙役将其绑起来,打了20杖,还将其流放秣陵。在秣陵,崔巡官还在惊吓之中,不敢大哭一声。</p><p>崔巡官去“跑”官,也是活该!</p> <p>其实,李绅在官场上是抱上了当朝宰相李德裕的这条“粗腿”,这种人肯定是欺软怕硬。在开封为官时,一位士人和其在桥上相遇,士人没有避开让李绅先行,也没有请安。李绅暴怒,令手下将此人抓到了府衙,并严加审问。此人回答道:天子的勤政楼前,还允许我缓缓步行,怎么在李大人的开封桥上,我就不能走了呢?难不成这里还大过京城,尚书比天子还尊贵?李绅大惊失色,听话听音,猜测此人定为皇族子弟,于是二话不说赶紧就把人放了。</p><p>知稼穑艰难,必不忍暴弃天物。李绅也是苦过来的,还作过“悯农诗”,然而其做了大官后,开始了穷奢极欲的生活,一顿饭就要糜耗百贯,比如,李绅爱吃鸡舌头,吃一顿就要宰杀上百只活鸡,后院常常是堆积如山的鸡。同时,李绅的家妓很多,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时,李绅请他吃饭,之后,刘禹锡写下了《赠李司空妓》的绝句,其中就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一句,佐证了李绅的排场之大以及花天酒地的生活。</p> <p>晚年的李绅不再是那个关注民间疾苦的诗人,而成了趋炎附势的官僚,其人格低劣表现得更为突出。</p><p>史料记载,公元840年,李绅首次任淮南节度使时,天大旱并发生蝗灾,李绅却向上奏报:蝗虫进入其管辖的地域却不吃禾苗。灾情严重,很多人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其报告,李绅麻木不仁,却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才会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p><p>唐朝后期,以牛增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矛盾无可调和,双方都会借一切机会相互倾轧。公元845年,李绅二任淮南节度使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和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此案上报到了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认定吴湘贪污属实,但所得款项并不多,强娶民女之事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在盛夏之时就将吴湘处决,而不是按律等到秋决。</p> <p>说来也巧,刚刚处决完吴湘,李绅就因“中风”辞官回乡,第二年就病死于扬州。其实该案背后就是典型的“党争”。原来,吴湘的叔父吴武陵曾与李德裕交恶,吴武陵又是牛党的成员;而李绅与宰相李德裕关系密切,其强行将吴湘送上断头台完全是为了进一步讨好李德裕,在“党争”中占据上风。</p><p>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其素来厌恶李德裕,继位第二天就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李党”势去。</p><p>再说吴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吴湘的哥哥吴汝纳在“牛党”人物的怂恿下,趁势邀集一些官员请求彻查此案,还弟弟一个公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案件复查的结果不言而喻,“吴湘案”终于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王朝的律法,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也就是追削其一切任命,子孙也世代不得为官。李德裕则是一贬再贬为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参军,并于贬所去世。可惜李德裕这位“一代高士、万古良相”、晚唐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就这样郁郁而终。</p> <p>也许有人会问:李绅后期还有什么好的诗作吗?</p><p>诗作当然是有的,但是其不再关注现实,也放弃了“用新题、写时事、裨教化”的初衷,就连“达宸聪”也是另类的虚构造作,粉饰太平,从其诗作的题目就可见一斑,就都是诸如《上党奏庆云见》、《华山奏庆云见》、《灵蛇见少林寺》等等。内容更是谄媚奉承,比如:</p><p>飞龙久驭宇,真气尚兴云。五色传嘉瑞,千龄表圣君。</p><p>万树流光影,千潭写锦文。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p><p>人性是复杂的。按现在的话来说,李绅在年轻时也是一个愤青,但是到了老年却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对象,更为老百姓所不耻。</p><p>诗格和人格其实是统一的。官越做越大的李绅生活奢靡,攀附权贵,谗言构陷,而且还一意孤行,在朝廷和地方上都没有干出什么为朝廷解忧、为老百姓所称道的事情,其再也没有写出像《悯农二首》那样千古传唱的作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李绅在黑暗中坠落下来,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的反面教材人物,现在说来,李绅是没有保持年轻时的初心啊!</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自比诸葛,但无知无能的王昭远</b></p><p>王昭远,字崇明,今四川成都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大臣。</p><p>王昭远生于蜀地,其家境贫寒,13岁时就跟了一个叫知諲的和尚,边吃斋饭边当下手。公元925年,后唐派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出镇蜀地,其在蜀遍寻奇人异士,知諲荣幸入选,王昭远跟着师傅去了孟知祥的府邸,结果,王昭远的表现让孟知祥刮目相看,于是,王昭远做了孟知祥之子孟昶的伴读书童。</p><p>后唐后期,各地相继割据,孟知祥渐生据蜀自立之心,其举兵反叛,率军吞并了东川,尽占两川富庶之地。公元934年,孟知祥正式称帝,建立后蜀。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的孟知祥去世后,孟昶继位。孟昶是一个只知道享乐的昏庸之辈,其对小时候的死党王昭远不时加以提拔,让其成了位高权重的重臣。而飞黄腾达之后的王昭远更是志得意满,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却自比为诸葛亮,靠着几分小聪明就口若悬河,把孟昶这位皇帝忽悠得找不着北。这样的好日子他们君臣过了有二十多年。</p> <p>二十多年里,恰逢中原战乱多变,孟昶王昭远这对君臣偏安一隅,治蜀乏善可陈,乐得在当太平之君和太平之臣,期间也没有什么大事急事难事来历练,故不懂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p><p>就在这对君臣自鸣得意之际,真正考验的时候到了。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赵匡胤称帝,其志在削平群雄、统一海内。就在北宋大策略尚未明朗时,孟昶听取了王昭远的建议,派内官孙遇带着蜡丸密书走小道去北汉,希望联络北汉夹击北宋,结果信件被送到了北宋手里,这不但给了北宋出兵的借口,还让北宋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策略。</p><p>公元964年,赵匡胤以王全斌为统帅开始攻打后蜀。赵匡胤为了得到蜀地也是下了血本,命令王全斌迅速拿下蜀地,战场及国库所得一律由将士们分配。宋军出兵的消息传到成都,孟昶马上想到的当然是王昭远,并命其统帅蜀军抵挡宋军。王昭远平时以“当世孔明”自诩,穿着打扮也模仿诸葛亮,一把“铁如意”从不离手,梦想像诸葛亮一样挥师中原,一统天下。</p> <p>王昭远出征时,孟昶亲自为其壮行,并握着其手说:今日之师,卿所召也,勉为朕之功!王昭远意气风发,拿着孟昶赐的铁如意,大有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味道,还狂妄地放言: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除了吹吹牛,王昭远还特别会享受,在行军途中,居然招来了大批的乐师歌姬,整日饮酒谈笑,视大战为儿戏。</p><p>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攻蜀三条道,即剑门道、阴平道、米仓道,剑门道最难。宋军的进攻以北线为主攻方向,东线的任务则是牵制和策应。所以,后蜀军队的防御重点也是在北线,并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汉中,第二道防线在广元到剑阁一线。</p><p>北宋六万军队如狼似虎,后蜀军队刚与之交手就一触即溃,几乎无还手之力;王昭远表现得就更草包,其被宋军吓破了胆,作为一军统帅居然选择了逃跑。孟皇帝的期盼等到的是三战三败。王昭远第一站逃到了利州,其认为利州左有嘉陵江,栈道也已经烧毁,宋军无法来到利州。</p> <p>然而,宋军的行动实在是太快了,完全出乎王昭远的意料,其认为完全不符合兵法套路。王昭远命令部下守剑门关的同时自己又逃到了第二站东川,并独自在胡床上瑟瑟发抖,连身上的盔甲都不要了,结果在农舍中被宋军抓获。</p><p>就这样,在王昭远无知且无能的策划和指挥下,存在三十多年的后蜀被宋军一举攻灭,孟昶做了俘虏,后蜀46州240个县总计53万户归于大宋版图。神奇的是,凡在蜀地立国的没有超过两代人的。</p><p>自吹自擂的王昭远和昏庸无能的孟昶成为葬送后蜀的两大罪魁祸首。王昭远的自不量力也成了千古笑柄。</p><p>孟昶投降宋军后,其慧贵妃也就是花蕊夫人被虏入宋宫,花蕊夫人不仅长相美丽而且文采出众,其作《述亡国诗》是对赵匡胤问题的答案:</p><p>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p><p>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p><p>花蕊夫人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捎带着发泄了亡国之恨,对孟昶、王昭远这些不作为、无作为的男人更是表露出不屑和轻蔑。</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德行浅、不管嘴、乱题诗的陶谷</b></p><p>陶谷,字秀实,今陕西彬县人,历任后晋、后汉、后周大小数职,晚年在北宋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p><p>陶谷幼年时,父亲被邠州节度使杨崇本杀害,其随母亲改嫁到杨家,十几岁便善写文章,颇有才华。</p><p>陶谷一生可谓宦海沉浮。在后晋,陶谷向宰相李崧自荐,得到赏识后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知制诰,兼掌内外制书,其提出一系列革除弊政的建议都被朝廷采纳,拜为中书舍人。公元947年,辽太宗灭亡后晋,陶谷改穿褐衣躲进寺院,趁乱投奔在太原称帝的后汉高祖刘知远,被授为给事中。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继位,陶谷改任户部侍郎,并随周世宗征讨北汉。当时翰林学士鱼崇谅获准在家侍奉老母,在周世宗征召仍迟迟不至的情况下,陶谷趁机挑拨说:鱼崇谅滞留不到,肯定是存有犹豫观望之心。于是引起周世宗的怀疑。当鱼崇谅再次上表陈述母亲病情时,周世宗便让鱼崇谅继续在家赡养老母。这样,陶谷就又多了翰林院学士这一个头衔。&nbsp;</p> <p>955年,周世宗命近臣20余人分别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多数大臣都以“修文德、招远人”为主题,只有陶谷与窦仪等四人提出攻取江淮的策略。当时,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意欲统一天下,当看到陶谷等人的策略后,平定南方的想法越发坚决。不久,陶谷改任兵部侍郎。周世宗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曾让工匠用木头雕刻出耕夫、织妇、蚕女等放在宫中,以便使自己不忘劝课农桑。陶谷得知后,特意撰写赞辞,加以歌颂。不久,陶谷又改任吏部侍郎。短期内,陶谷得到了“多岗位”锻炼。</p><p>然而,像陶谷这样的人品德行,其本性迟早会暴露出来的。</p><p>后周后期,陶谷奉命出使南唐,其摆出一副中原王朝大臣盛气凌人的样子,其实内心很腌脏。一天,陶谷在官舍的墙壁上写了12个字: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南唐官舍负责人不解其意,于是报告给大臣宋齐丘,很快宋大人就破解了这道“题”,这十二个字说的就是“独眠孤馆”。这让南唐君臣看透了其心思。</p> <p>南唐宰相韩熙载得知陶谷并非端介君子,加上之前受够了其傲慢羞辱,于是就想办法要让其原形毕露、彻底难堪。韩大人找了个叫秦弱兰的歌姬扮作驿卒之女,穿旧衣戴竹钗,早晚在馆驿洒扫庭院,果然陶谷被吸引了。秦弱兰开始是若即若离,让陶谷心痒难耐,回国的日子越是临近,陶谷的内心越是惆怅。一天夜里,秦弱兰主动来了,一番亲热、云雨之后,让陶谷不知南北了,其即兴赠送艳词《春光好》,词是这样写的:</p><p>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p><p>数日后,南唐后主李煜和众大臣设宴招待陶谷。陶谷正襟危坐,故作矜持状。席间,歌姬秦弱兰突然出现并献唱《春光好》。陶谷知道了由来,其羞惭之下连酌连饮,最后醉倒狂吐。南唐君臣都对陶谷鄙薄不已,回国之时只派几个小吏在郊外设薄宴相送。当陶谷回到京师汴梁,《春光好》之词早已传遍朝野,而其也因这一外交桃色丑闻始终不得重用。 &nbsp;</p> <p>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称帝。陶谷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作为宋太祖受禅之用,使赵匡胤不致于太尴尬。宋朝建立后,陶谷任礼部尚书,仍充任翰林承旨。陶谷与窦仪不和,担心窦仪的声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依附宰相赵普,与赵逢、高锡等人一同排挤窦仪,使得窦仪至死未能拜相。</p><p>公元964年,宋太祖命陶谷主持吏部铨选,命户部员外郎王贻孙、周易博士奚屿对品官子弟考试。陶谷为儿子陶鄑向奚屿请托,使得陶鄑得以顺利通过,但最终被人告发。王贻孙、奚屿都被贬官,陶谷也被罚俸两月。 &nbsp;</p><p>自我感觉良好且喜欢投机的陶谷仍不吸取教训,其自视劳苦功高,找亲信向宋太祖引荐自己。宋太祖知晓其历史污点,自然不买账,并说翰林院起草的文书基本上和北周一样依样画葫芦,最多就是改几个字而已,算不上有什么本事。陶谷知道是宋太祖嘲笑自己,气得不行,于是在翰林院的墙壁上写了首小诗:</p><p>官职有来须与做,有才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p> <p>宋太祖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首小诗,诗写得相当直接,所发的牢骚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更埋怨宋太祖“不识货”,还有意无意地挑拨翰林院的其它同仕。宋太祖大怒,大骂陶谷太不识抬举,从此不再重用。</p><p>虽然不重用陶谷,但是一些门面上的事还是可以安排的。宋太祖就要陶谷出使了一趟吴越。吴越王钱俶设宴款待,席上摆了各种各样的螃蟹,从大到小摆了十几种之多。嘴巴不关风的陶谷又是老一套,想一把震住钱俶,其笑道: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很显然,陶谷是在讥讽钱俶比不上开国君主钱镠,暗说吴越国是一代不如一代。钱俶知道陶谷在朝廷并不受待见,自然不会示弱。宴罢,御厨端上葫芦羹。钱俶也是笑着说:先王御厨常做葫芦羹,现在的御厨也依样做了些。这其实是钱俶在讥讽陶谷只会“依样画葫芦”。陪同的官员们一听都是哈哈大笑。陶谷不但没能占得上风,反而落得个被人讥笑的下场。</p><p>综观陶谷一生,德行浅薄是其历史形象被定格为一个笑谈的关键。</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谬以谋身”致头颅被送的韩侂胄</b></p><p>韩侂胄,字节夫,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北宋名臣韩琦之曾孙,母亲为宋高宗吴皇后妹妹,侄孙女是宋宁宗恭淑皇后。</p><p>韩侂胄世袭入官。公元1194年,韩侂胄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后以“翼戴之功”,官至宰相。当时宋宁宗对赵汝愚也十分欣赏,手握重权的韩侂胄患得患失,担心、忌惮很多事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位置会被赵汝愚代替,于是,其索性先下手为强,联合他人设计排斥,导致赵汝愚离开了朝廷。如此以来,朝中就没有能和韩侂胄相抗衡的人了。</p><p>此时的宋宁宗没有意识到身边只有一个手握重权的大臣会是什么后果。而明白人都知道,那将直接威胁皇权。</p><p>果然,韩侂胄手握大权后,开始在全国大兴土木,铺张浪费,极尽奢侈,做了不少劳民伤财的事,使得自己的名声在朝野上下变得十分差劲。风头正劲的韩侂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随意出入皇宫,还强占了皇帝祖父的行宫,简直不把宋宁宗放在眼里。</p> <p>日子久了,宋宁宗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一个权臣狠狠地踩在了脚下,心中自然非常不快,无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予以打压,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再之后,朝中大臣们纷纷开始巴结、吹捧韩侂胄,竟然称呼其为“王”。</p><p>韩侂胄在如此吹捧下,也开始晕乎乎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温水煮青蛙的危险“模式”。</b>韩侂胄为了进一步收买人心、巩固地位,其先为含冤而死的岳飞进行了彻底平反,还清算了奸臣秦桧的责任,削去了秦桧的王爵。韩侂胄崇岳贬秦,一时传诵,大快人心。韩侂胄的这些举措既为自己挽回了不少的失分,也为其北伐抗金做了舆论准备。</p><p>主战的韩侂胄为了建立“统一战线”,号召更多的人参与抗金的行列中来,其置生死于度外,并“输家财二十万以助军”。由于南宋长期偏安一隅,文恬武嬉,以致于武备不整、人才尽失,因此,此次恢复中原的努力终于功亏一篑。南宋兵败而退,金国乘胜追击,宋宁宗不得不派出使者议和,而对方提出的条件便是要韩侂胄的首级。</p> <p>当时的情形是,南宋一朝包括实力和气势上都不足以抵抗金国,宋宁宗为了保住皇位,其动了杀机。但是,宋宁宗还不至于愚蠢到直接砍了韩侂胄的头颅去献给金国。而刚愎自用的韩侂胄认为皇帝心里是向着自己的,其还想着再次领兵出征。</p><p>话说宋宁宗正在为议和的事情犯愁,杨皇后建议直接处死韩侂胄。原来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过世后,其坚决反对立杨氏为后,把杨氏彻底得罪了,杨氏立为皇后后开始积极筹划搬掉韩侂胄。机会很快就来了,当时韩侂胄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妾,是家中的四夫人,而这个小妾是从风月场所出来的,不懂得宫里的规矩,一件小事把杨皇后激怒了。几天后,韩侂胄在进宫的路上被杨皇后安排的伏兵给抓住并被乱棍打死。韩侂胄被害后,宋宁宗将其首级秘密送到了金国,两国和解。</p><p>遗憾的是,《宋史》把坚持抗金,欲雪“靖康耻”的韩侂胄定格为“奸臣”。反而金国人对韩侂胄的态度却令人尊重,他们给韩侂胄的谥号是“忠谬侯”,即“忠于谋国,谬于谋身”。</p> <p>>>图片来自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