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贾侯渠-河南贾鲁河♦️三国魏•豫州刺史贾逵祠碑

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

<p class="ql-block">♦️河南周口市淮阳县∽贾侯渠</p><p class="ql-block"> 贾侯渠,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三国魏文帝时,魏豫州刺史贾逵所开,故名。</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贾逵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水经沙水注》: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虽水流废兴,沟渎尚夥。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余,亦所谓贾侯渠也。</p><p class="ql-block"> 长约200余里。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带。后因川渠路径交错重合,至北魏郦道元时,此渠已无法辨明。</p><p class="ql-block"> 《淮阳大事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豫州刺史贾逵遏郾汝造新陂,经淮通渠200余里,上承沙水,下通百尺(沟)入颍。”修建者贾逵,曹魏文帝曾封其为“阳里亭侯”,因此这段渠被称为贾侯渠。这条渠的故道在今淮阳西北,北魏时已不易详辨,《水经注》亦无确切位置。一般认为,在郾城至淮阳间。这条长达200余里的运河,成为沟通汝水与颍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三国魏•豫州刺史贾逵祠碑</p><p class="ql-block"> 贾逵祠碑,按《太平寰宇记》卷一0“河南道陈州项城县”条载有“贾逵碑”,言在“县东南二里”。词云:贾讳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迁豫州刺史,在魏明帝二年卒。梁国刘举等为刻石立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宋时著名于世,欧阳修《集古录》、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郑樵《通志•金石略》皆藏有此碑。欧阳修《集古录》卷四载有《魏贾逵碑》,跋曰:后魏贾逵碑。……碑文言:逵年五十四而卒,而《魏志)言五十五,碑为是也,此皆补正史之误。欧公当得此碑之拓本,惜未传世。</p><p class="ql-block"> 欧阳棐《集古录目》亦载有《魏贾逵碑》,言:“隶书,不著撰人名氏。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明帝时官至建威将军、豫州刺史,故从事吴康、刘举等立此碑。”乐史言此碑为梁国刘举等立,则豫州从事吴康、刘举等皆骂豫州之吏,其人史书未载。另陈思《宝刻丛编》卷五。陈州条亦载《魏贾逵碑》,并引《访碑录》云:“魏故建威将军豫州刺史阳里亭侯贾君之碑,篆额,在项城县本庙内。”此言其碑为篆额,碑额题名为“魏故建威将军豫州刺史阳里亭侯贾君之碑”。按《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贾逵于魏文帝黄初年间因功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然至卒时,为豫州刺史,关内侯,谥曰肃侯。故张鹏飞推测其碑名当为:魏故建威将军豫州刺史关内侯贾君之碑”,碑称“阳里亭侯”者,盖所谥“关内肃侯”之号或在卒后第二年,而碑立之时,尚未尊谥号。此碑宋以后无文献著录,盖已不存,宋时拓本今亦不存。</p><p class="ql-block"> (备注:贾逵墓,位于沈丘县城(槐店镇)西南新谷河,颍河交汇处,系三国魏遗存,贾逵,字梁道.三国时魏豫州刺史,据传后葬此。今存墓冢封土高约7米,周长72米。俗呼华姑冢。)</p><p class="ql-block"> 贾逵早年与并州名士王凌、司马朗结为好友,跟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私交也不错,后者一直视贾逵为可尊敬的师长。等到司马懿篡夺魏国军政大权,并以极残忍地方式诛杀王凌等人后不久,突然患病,经常在梦中看到贾逵、王凌作祟索命,没多长时间便惊吓而死。“嘉平三年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见《晋书•卷一•帝纪第一》。</p><p class="ql-block"> 《魏志》逵传云:“逵为绛邑长,为贼郭援所攻,绛人与援约不害逵乃降。而援欲以逵为将,怒逵不肯叩头,欲杀之。绛人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援义之遂,遂不杀”。</p><p class="ql-block"> 又按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援捕得逵,怒不肯拜,促斩之。诸将覆护,囚于壶关土窖中。守者祝公道,释其械而逸之”,与《魏志》不同。而此碑但云为援所执,临以白刃,不屈而已,不载绛人约援事。如传所载,不独逵有德于绛人,而绛人临危能与逵生死,亦可谓贤矣。自古碑碣称述功德,常患过实,如逵与绛人德义,碑不应略而不著,颇疑陈寿作传,好奇而所得非实也。松之又注“《魏书》:逵年五十五”,而碑云“五十有四”,亦当以碑为正。嘉祐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书。</p><p class="ql-block"> 入贾逵祠诏:作过项,见贾逵碑像,念之怆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思年之不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其布告天下,以劝将来。《魏志•贾逵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备注:贾逵墓,位于沈丘县城(槐店镇)西南新谷河,颍河交汇处,系三国魏遗存,贾逵,字梁道.三国时魏豫州刺史,据传后葬此。今存墓冢封土高约7米,周长72米。俗呼华姑冢。</span></p> <h3> 河南贾鲁河</h3><h3> 贾鲁河,属淮河水系,为淮河支流沙颍河的支流。因时常有洪水泛滥,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进入扶沟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全长255.8公里,主要支流有: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等。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为南北漕运干线,可通舟楫。后因黄河泛滥而淤塞。解放后经治理,成为郑州市等沿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及灌溉河道。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h3><h3>历史变迁</h3><h3>贾鲁河[JiǎlǔHé] 在河南省中部。战国称鸿沟,汉代名浪荡渠;唐、宋名蔡河;元代工部郎中、总治河防使贾鲁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改名贾鲁河。源于密县五指山北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郑州市区后往东,在中牟县折而东南流,经尉氏、扶沟,西华三县,在周口市注入沙颍河。河长246公里。</h3><h3>贾鲁河上游及其索、须河源流, 原属济水流域, 唐代以后, 济水消失, 扩大了淮河流域面积。金、元以后,因黄河南泛,东京“四大漕渠”相继淤塞。开封成了不通漕运的城市,东南漕断绝。元、明两代,为了沟通东南漕运。在汴、蔡河流的基础上,开通了贾鲁河。</h3><h3>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在开封北面的仪塘湾决口,汴、蔡河流相继淤塞。江淮漕路断绝。加上开封以西的京、索、郑诸水的不能宣泄,为害甚大,为了开通漕路并宣泄沥涝,工程尚书贾鲁主持疏通汴河、蔡河,挽黄河向东南流,从今兰考县东流出,经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至徐州入泗,由泗入淮。</h3><h3>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荥泽孙家渡口(今郑州西北)。弘治间,都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经郑州北的双桥北、张桥、姚店堤,入中牟县的张胡桥、毕桥、十里铺、中牟县城北、板桥、店李口入开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经朱仙镇、腰铺、闹店,至夹河集入尉氏,经金针、十八里、张市、永兴西,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故道,至商水县汇颍水,称为贾鲁河。这条河并非贾鲁所开。但在此前,贾鲁曾主持疏浚过汴、蔡等河流,故后人称为贾鲁河。</h3><h3>清代乾隆、嘉庆以前(清代贾鲁河的上游不接黄河,而是以京、索、须水为源),贾鲁河深、广(宽约30公尺,深约6公尺),舟楫如林,为南北漕运干线,江淮物资除由海运转输华北外,一部分由长江入淮,溯贾鲁河,至黄河流域的华北各地。</h3><h3>乾、嘉以后,因黄河决口泛滥,贾鲁河淤塞严重,加上海运的发展,会通河的开通,南北交通不走贾鲁河,贾鲁河逐渐淤废。清末铁路开通,交通地理形势大变,贾鲁河终于废弃。今天的贾鲁河,是1938年黄河决园口后,经疏浚而成的新道。</h3><h3>贾鲁河 贾鲁河原名惠民河,因元朝贾鲁开浚,名贾鲁河;明弘治七年(1494),刘大夏在疏浚贾鲁河故道时,自中牟另开新河长七十里,导水南行,经开封之朱仙镇、尉氏之夹河、水坡、十八里、张市、永兴、王寨到白潭出尉境入扶沟,亦称贾鲁河。明清两代水运畅通,又有运粮河之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十三年(1843),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三年(1887)、十五年(1889)、二十七年(1901),黄河六次决口,大溜屡经贾鲁河,人们又叫它小黄河。后因河道淤塞严重,虽经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四年(1915)两次修浚,而成效甚微,舟楫不再复通。</h3><h3>民国十六年(1927),河南省政府督民沿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水冲刷之大洪,改挖贾鲁河。改道段平均口宽26.53米,底宽21米,深2.67米。从此,贾鲁河不再绕经朱仙镇,而迳由开封县的仇店、肖庄入尉氏,经歇马营、芦馆、梅庄、北曹,到荣村再东南流至王寨注入贾鲁河故道,到白潭出境入扶沟。当时称新贾鲁河。</h3> <h3>  千年古河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据考证,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br></h3><h3>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h3><h3>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境内的贾鲁河上游先后兴建了尖岗水库、常庄水库、金海水库,成为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曲折蜿蜒的河道,自西向东,环绕大半个郑州市区,被称为郑州市的“金腰带”。</h3><h3>贾鲁河的流域</h3><h3>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被称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依旧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h3><h3>她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h3><h3>为何被称为贾鲁河?</h3><h3>这里是为了感谢一位历史名人——贾鲁。</h3><h3>贾鲁,字友恒,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公元1351年,55岁的贾鲁出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贾鲁治河”。</h3><h3>贾鲁主持的这项治河工程,是至正十一年四月开工的,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辑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十一月,土木工完毕,各种堵堤建成。整个工程计190天。</h3><h3>据统计,整个治河工程所用木桩大约2万7千根,榆柳杂梢66万6千根,蒲苇杂草733万5千余束,竹竿62万5千根,碎石2千船,绳索5万7千根,所沉大船127艘,其余苇席、竹蔑、铁线、铁锚、大针等等物资不计其数。总计用去中统钞184万5千6百30锭。工程如此浩大,这在我国古代治河史上是不多见的。</h3><h3>治河纪念黄河复归故道,汴河南流入淮,当地又恢复了生机。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汴河改名贾鲁河,把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定名为贾鲁河村,当地人简称为贾河。</h3><h3>目前的贾鲁河正在综合治理。贾鲁河将建河心岛。根据规划,河心岛中还将建设网球场、篮球场、观景亭、商店等。令人兴奋的是,贾鲁河在明理路附近的河道,还将建成龙舟赛道。千年古河贾鲁河,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以全新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