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初识凉山,是一个巧合。</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年代,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能通过电视、报刊和广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记得那是1994年,我姐夫给我弄了一个车上的收录机,买了几盒磁带,其中有一盒磁带是中国第一个彝人组合——“山鹰组合”,专辑中有一首歌叫《走出大凉山》,我甚是喜欢,不仅编曲风格独特,歌声里带着彝人特有的狂野,而且更张扬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从那时起,我爱上了“山鹰组合”、认识了彝族、也认识了凉山。</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 2019,牵手凉山。</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教育扶贫,受贵州省教育厅、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王羽校长工作室委派,我有幸成为参加凉山州教育帮扶行动的支教教师。带着使命和责任,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家人的不舍,12个小时的自驾,长途跋涉近千公里,来到素有雅称“月城”的凉山,来到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 有人说她贫穷,偏僻落后,教育滞后;也有人说她富饶,人杰地灵,是上天赐予川蜀大地的礼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这些仅仅人们是笔下的凉山,解读索玛花下的民族,只有走进!认识大凉山的最佳方式,就是走进。</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