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佛》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我家居住的小区,出门不远,便能看见高高的七宝寺塔。</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许多神像。父亲生前信佛,信菩萨,天天敬香,日日祭拜,很是虔诚。与许多人一样,父亲祈愿中内容最多的也是:健康、发财、长寿。然而,直到父亲去世,愿望还是一个都没有实现。我不信佛。</b></p><p class="ql-block"><b> 家中的神像都不大,最高的也不足一尺,都是小摆件,主要有佛像和菩萨像两类,金刚塑像很少。大部分都是我带回家的。也许是父亲祭拜菩萨较多的缘故,我家的神像,也以菩萨居多。父亲去世后,如何处理这些物件,成了我的难题。</b></p><p class="ql-block"><b> 放弃会很难吗?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着实体会到了一次。</b></p><p class="ql-block"><b> 父亲去世后数月,母亲天天对着神像发呆,头上添了许多白发。我感觉很无奈。为了征得母亲的同意放弃神像,却又不能让母亲伤心,我煞费心机地寻找机会,然后,旁征博引、苦口婆心地给母亲做了整整半年的“思想工作”。诸如“一香不敬两佛”、“佛祖心中留”等,那些玄之又玄 我不以为然的东西,所有我听过的、见过的、读过的金句或故事,只要是有利于让母亲同意我放弃这些神像的,我都不厌其烦地反复说给母亲听。我这般劝说母亲,也算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吧?</b></p> <p class="ql-block"><b>  劝说环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我暂停了日日敬香。现在的家里,不再像父亲生前那样日日敬香,只是在一年中的重要日子里,陪着母亲敬香祭拜。</b></p><p class="ql-block"><b> 母亲是开明豁达的,也明白儿子不愿看到母亲天天对着旧物伤心的心思。望着清冷、寂寞的众神像,一年后,母亲终于同意了我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b> 母亲只留了一座菩萨像。对我说:“儿啊,我敬的是我佛,他人敬的是他佛。所以,佛像是不可以随便送人的。另外,别人也不能随意接受他人的佛像去祭拜。”“还有啊,佛像是不可以随意丢弃的,一定要用红布包好,深埋到风水好的地下,或者送到寺庙里。”我很庆幸母亲终于有了决定,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神像该如何处理,我顺从了母亲的心意。我原本无奈的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难关已过,剩下的,皆可微笑面对。</b></p><p class="ql-block"><b> 既然不能将佛像送给别人,又无力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去将佛像深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佛像送到寺庙一途。</b></p><p class="ql-block"><b> 我与妻子一起,挑选了一个相对清静的傍晚,就近前往家旁的七宝寺。</b></p> <p class="ql-block"><b> ( 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七宝寺,在上海七宝镇南面的老街,位于老街的东首,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初因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而闻名。早先的建筑是陆氏家族的香火祠,称“陆宝祠”。五代时,吴越王误以为“陆宝”为“六宝”,并赐一本金字书写的佛经,说“此亦一宝也”。于是,此寺改名为“七宝寺”。当地的水乡古镇也因此寺得名,称七宝镇。随着年代的变迁,民间的流传也不断演变。后来,七宝镇竟有了名副其实的“七件宝”之说,即我们现在可以参观到的:飞来佛、金字莲花经、氽来钟、神树、金鸡、玉斧、玉筷。有丰富悠久的文化做底蕴,注定了七宝镇从古繁荣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我在七宝镇居住多年,却从未去过七宝寺。借此次送佛像去寺庙的机会,也是我第一次全方位的游览七宝老街。</b></p><p class="ql-block"><b> 傍晚时分的老街,仍然游人如织。我提着用红布包好的神像,心中并不希望七宝寺的游客也这般拥挤,因此,与妻子走得很慢。</b></p><p class="ql-block"><b> 老街的正门在北面,门前是一条商业街。带着一颗平常心,随着游人一路前行。看着迎面走来的游客,我的心中有一种看到镜子里自己的感觉:游客发际上粘着的落叶,会让你下意识的拂一下自己的头发;游客失望的眼神,会让你对景区的风景产生怀疑;而游客们兴高采烈的面容,会是你对前景最美丽的期待……</b></p><p class="ql-block"><b> 老街其实很美,只是我平时一直没有留意。北面的门楼,古朴而大气,门楼上的飞檐高高翘起,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于淡淡的暮色中,如振翅欲飞的仙鹤,隐隐的透着一丝仙气。</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门楼,视觉所及,均是古色古香的楼台。一幢幢散发着古韵的小楼,仿佛是一个个峨冠博带站立的古人,一股典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犹如踏入一个古老的厢坊,耳边响起的都是唐诗宋词。</b></p><p class="ql-block"><b> 沿着青石小路往南,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小巷的两边,是栉比相邻的木质小楼。小楼不高,大多为两层,门口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一些游客在此购物、流连。巷子的尽头,是一条小河,河面上横跨着一座拱桥,疏通着两岸的繁华与喧嚣。</b></p><p class="ql-block"><b> 楼榭华灯初上,人影憧憧。桥上的游客穿行如梭,商家与游客的言语声,此起彼伏;桥下,游船缓行,桨声隐绰,欢笑声连连。游客们大多在看风景,而我更多的是在看游客。此情此景,恰如卞之琳的诗句描述的那样: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b></p><p class="ql-block"><b> 走近桥头,在石凳上小憩片刻,心中莫名生出一种走在《清明上河图》里的错觉。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知已 经历了多少代人,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只是景物面前的匆匆过客,几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小河的水,在静静的流淌,桨声依旧如昨,两岸之上,却已物是人非。正如我在一首“七绝”中所描述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楼榭亭台两岸晴,</b></p><p class="ql-block"><b> 欢声笑语一舟轻。</b></p><p class="ql-block"><b> 川流百代人为客,</b></p><p class="ql-block"><b> 经久不息听桨声。</b></p> <p class="ql-block"><b>  过了拱桥,很奇怪,川流不息的人流忽然不见了!桥南大多是邻里相连的特色小吃,原来,游客们是进了店铺,去品尝各色小吃了。</b></p><p class="ql-block"><b> 我与妻子逛了一圈桥南,最后,在一家卖有臭豆腐的小店坐了下来。女店主很热情,是个自来熟,不时地与游客攀谈。见我提着一只醒目的大红色包裹,问我:今天买了不少好东西吧?我说:都是一些准备送出去的东西。店主很俏皮,说:要送就送给我呗,这样您连路费都省了!我有点无语,摇头苦笑了一下回答她:这东西不送人,是专门送给神的。她听后咯咯咯地笑了许久。臭豆腐很快端了上来,小店的臭豆腐很有特色,色泽金黄,松软可口,闻着有点臭,佐以调料,吃起来特别香。这般普通的食物,竟然能做出如此美味,真是一绝!我有点后悔,来之前没能请动母亲。母亲是喜欢吃臭豆腐的。</b></p><p class="ql-block"><b> 出了小店,余香在唇齿间留连,双脚踏入东去的小路。</b></p> <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通往七宝寺的小路上游人少了许多,三三两两的,大多面带虔诚,想必其中不乏佛教信徒吧。我的脚印与信徒重叠,却并不代表我与他们情投意合。我不信佛,也不信其它宗教。过往的种种经历让我明白:宗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宗教人士,也是一群以特殊方式生存的普通人。</b></p><p class="ql-block"><b> 寺庙的庙门不大,横楣上写着七宝寺的别称——“七宝教寺”四个大字。</b></p><p class="ql-block"><b> 进入寺院大门,与方才人气兴旺的老街明显不同,这里的环境很安静,没有人声,也没有车马声,甚至连木鱼和诵经的声音也听不到。一个字,静!静得有点不可思议,不知是何缘故?</b></p><p class="ql-block"><b> 我向门卫打听了一下,据说和尚已经下班回家,晚上和尚是不住在这里的。平时香客也不多,来的大多是游客。这点让我颇感意外。难道说,佛教已然把“出家化缘”当成了一种职业?所有的佛教徒也都成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超然存在?这样的情形总感觉让人有点啼笑皆非。</b></p><p class="ql-block"><b> 我原本以为,出家即是出世;还俗即是再行入世。既然出世,就应放下一切;如果入世,就应真诚善良。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b></p><p class="ql-block"><b> 寺院内的七宝寺塔很华丽,有七层高,寺塔的外表流光溢彩,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仿佛带着一种神秘感。事实上,寺塔是一个砖木结构的普通建筑,寺内也从未出现过值得人类重视或深入研究的东西。</b></p><p class="ql-block"><b> 神秘源于无知,无知方觉神秘。有许多人喜欢膜拜鬼神,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就像脉络千差万别的一片片树叶,各自有着不同的境遇。因此,人的一生不必刻意模仿或崇拜任何人,做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自然、纯真的人。</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来的时候,寺院内各屋的门基本都已关闭。我在寺院里转了一圈,本来想把神像送到寺庙的室内,却没有看到可以进入的地方。于是便在大雄宝殿门前将红布包着的神像放在了门口。我跟妻子说道:可以回去了。母亲想将神像送到寺庙,现在神像已在寺内。</b></p> <p class="ql-block"><b>  心无羁绊,则面现阳光。回家的路上倍感轻松。途中经过老街的侧面,我惊讶地发现,夜幕与晚霞互映的老街竟是如此的美丽!举目远眺:老街的两岸,霓虹闪烁,一条清流在中间流淌。灯火明亮的拱桥,宛如一艘奢华的画舫横亘在小河两岸。远处的晚霞,丽云朵朵,描绘着古镇的背景。水中倒影明丽,亦梦亦幻,如诗如画……此刻的画面,犹如一幅人间仙境。我为眼前的发现所惊讶!原来,人只有身处物外,才能看清美丽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nbsp;</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母亲面前已不再看见大大小小的各类神像。妻子说,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人也开朗了许多,脸上时常泛着晴光。我听后心情也随之舒展,这样的感觉很好。喃声自语:母亲一定会长寿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备注:因大赛文字字数的限制,本文另有缩编版——《老街》,获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鸣谢:网络音乐提供者!</b></p> <h3></h3><h1></h1><h3><b>【作者简介】</b></h3><h3><b>高云,字永泽,笔名天高云淡。生于1964年,上海市闵行区人,散文作家、国家一级诗人。中国诗词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等协会及诗社会员。原中国某作家协会秘书长、论坛及网站主编、诗刊总编。五十多部作品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作品被多本书集、诗集收录。获“中国当代散文影响人物”、“新中国杰出诗词家”、“华语百杰诗人”、“中国网络200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华鼎奖》“中国当代诗词精英”、永久性纳入“中华文艺名人榜、“中华诗词协会终身理事”等荣誉称号。<br></b><b> 著有散文集《清风帖》《有风南来》《一捧水声》、现代诗集《心海拾贝》、古典诗词《雅思集》、词牌集《松竹裁云》、文学评论《中国现代诗之怪象》、时文《宁静致远——漫谈音乐欣赏》、诗词指导丛书《浅谈格律诗》。</b></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