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的美篇:青山不老,岁月永存

张敬

<h3> 图文:张敬 </h3> <h3>导语:  </h3><h3> 广东南方工报‘东园'副刊2018年11月16日发表了我的散文《梦里洋塘》,引起该报70年“峥嵘岁月稠"大型报道专栏记者的关注。今年7月18一19日陪同该报记者到惠州市城区、梅州五华县采访一批原国营洋塘钨矿老矿工及实地探访矿山旧址。8月26日南方工报第4一5要闻版推出《青山遮不住:梅州老矿工们的“有色芳华"》的大型报道,心情澎湃的我采摘采访过程的部分花絮,编织《青山不老,岁月永存》的花环,图文并茂地赞颂在有色战线曾为国家建设贡献了青春和血汗的老矿工们;同时捧给文友读者了解建国后,有色金属战线的老矿工几代人接棒流汗洒血、艰苦奋斗、无怨无悔、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h3><h3><br></h3><h3><br></h3><h3><br></h3> <h3> 2019年8月26日南方工报刊发《青山遮不住:梅州市老矿工们的“有色芳华"》一文的样刊</h3> <h3> 7月18日上午,在惠州市天悦大酒店召集部分居住在珠三角及惠州市的原洋塘钨矿的领导、职工座谈采访(图左起:张庆元、张雪芳、钟自明、陈丽华、赖振良、罗玉常、王明淑、李峰、李富成,后排张敬、蔡焕娣)。一群须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工友不论原来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不失风采,似久别的兄弟、姐妹开怀笑语欢聚一场。在记者面前话说洋塘是故乡,共同的“当年岁月"话题都是情依切切,有满腔乡愁要诉说。最让人感动的是1963年大学毕业安排在洋塘钨矿任技术员,现年至耄耋的罗玉常工程师知道记者采访,由夫人王明淑老师搀扶前来参加。如数家珍地把洋塘钨矿前世今生的兴衰历史端到记者面前。还有原南山工区总务赖振良,则幽默而认真侃说“劳动模范"李子金的生活小故事让人抱腹大笑、忍俊不禁。在回味无穷后,油然萌生一股对李子金师傅深深的敬佩之意。</h3> <h3> 图为原洋塘钨矿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全貌黑白照片。海拨近1000米的洋塘髻山蜿蜒伸展双臂,把弯绕上行的公路、山坡上错落有致的厂房宿合、高音喇叭中雄壮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嘹亮歌声、近2000名忙碌在各个岗位的矿工及家属拥抱在宽厚的怀袍里,形成一个热闹非凡的"小山城",仿佛身临其中就在眼前。</h3> <h3>  7月1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赶到五华县周江镇龙洞村洋塘钨矿旧址。炎热的太阳下,攀行在原南山工区旧址的山坡上。仰望山顶已被密茂山林遮蔽的原石寮工区方向,却无法寻找到当年成就了“全国劳模"担运工李子金“万里千担不竭肩"的三里多长的石阶盘绕、陡坡斜径的路道。</h3> <h3> 四位老矿工背靠的高大茂密野蓖麻树下,凉风袭人的是原南山采矿区平巷主干井巷口,也是全矿矿石出井口。感叹!青山、岁月掩没了昨日辉煌的光阴。“我有近六年的花季年华和姐妹们每天从这平巷口走进深井作业面,出来时,却全身坭汗湿衣,真的好辛苦但又好快乐!"阔别三十八年重游故地的原‘女子三八采矿班'风钻工古玉兰回忆说。</h3> <h3>  是晚黄昏,重上洋塘钨矿的工友们和记者在原矿家属区旧址,现是种植场老板詹木军别墅门口著足合影。让人感动的有:老板詹木军义重情深地为我们免费安排晚餐盛宴,在此向詹老板及家人以表谢意。还有居住在梅州城区和深圳市的原洋塘钨矿第一代老矿工的家属子女廖秋香(女士)、蔺揭生、练汉元等阔别四十年后,重回故地向记者款款诉说着快乐童年在洋塘矿读书、生活、成长的故事和恋恋情怀。</h3> <h3>饶思娜女士近照</h3> <h3>蔡碧芬女士近照</h3> <h3> 图为1977年在“女子三八采矿班"的爆破手蔡碧芬(左)、饶思娜在井下工作断面装放炸药时的现场。 </h3><h3> </h3><h3> 上世纪70年代的洋塘钨矿“女子三八采矿班",是采访中老矿工们离不开的突出话题。7月18日傍晚,原“女子三八采矿班"的爆破手蔡碧芬得知记者采访她,是晚九时才仓促从20公里外的小都老家搭车赶回县城家中。寒喧后,面对记者的采访,蔡碧芬激情满怀地从抽屉取出陈旧又严实的相册,一张当年在洋塘钨矿“女子三八采矿班"与饶思娜当爆破手时,在深井凿岩断面熟练把炸药筒塞进炮眼的黑白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蔡碧芬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在“女子三八采矿班"里和姐妹们打破了深井作业“女子不如男"的传说。“这张相片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段青春岁月的记载!"她自豪地说。也是记者这次采访中获取最原始的珍贵物件。蔡碧芬《矿井岁月》的文章祥实回忆了似水流年的美好时光。</h3><h3> 你看,当年花季年华而英姿飒爽的蔡碧芬和饶思娜,四十年后的今天,显有几分高雅斯文中,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仍蔽藏在她们风韵犹存的骨子里。</h3> <h3>  官汉君看见老工友蔡焕娣(女)陪同记者突然造访的一瞬间的表情</h3> <h3>官汉君在接受记者采访</h3> <h3> 十多年来陪伴官汉君到八十公里外的洋塘矿旧址怀念那段青春岁月的座驾</h3> <h3>官汉君近年返原洋塘钨矿旧址的青山嶂里采挖的山草药</h3> <h3> 这是官汉君唯一珍藏的1977年3月梅县地区冶金工业局“工业学大庆"会议颁发的光荣册</h3> <h3> 结束采访后,官汉君师傅和妹妹官远梅(洋塘矿老矿工、图右)与记者一行在其店铺内合影</h3> <h3> 说起采访官汉君,真的十分偶遇和讲缘份的。7月19日中午,记者一行驱车到五华县“南越王赵佗长乐台遗址"参观。途经华城环城街,同行的蔡焕娣女士突然见街旁一店铺门口补鞋挡坐着的师傅即是原洋塘钨矿的官汉君。差一点擦肩而过的记者突然造访,让已须发皆白的官汉君在惊喜的瞬间中放下鞋具接待了我们。在欢笑声中明悉记者来意后,竟从室内一旧木箱底内取出1本标注1977年3月梅县地区冶金工业局“工业学大庆"会议的红封面光荣册,翻出内页一栏“官汉君台机"为先进班组给记者看。凝望窗外,向记者打开尘封36年的记忆。踌躇满志地讲述了当年怎样成为“洋塘一面旗"而荣获“广东省青年突击手"称号的心路历程后,无不可惜地说:当年获得一大摞各种荣誉的奖状手册都因几次水灾搬家丢失。只珍藏这本光荣册以作青春记忆的载体了。</h3><h3> 记者问及在洋塘钨矿闭坑后的生活情况时。他平静又风趣地说:“我是洋塘一面旗"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终生胎记,1983年4月,我在人生最辉煌的年代中,因违反了当年计划生育政策而开除出队,回到华城农村老家。那时人生落差最大,我先后打散工、摆地摊、开修理挡,艰难奔波,不屈不挠。十年前承接父母生前的这间小店铺而维持家中日常生计,可喜的是孩子们都学有所成、各自成家啦。望着这位满脸沧桑而笑口常开的古稀老人,心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共产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几代人的幸福,现何来悲、何来怨!"呵,质朴无华的语言竟成了官汉君坎坷人生的定海神针!官汉君真不愧是一条硬汉,</h3> <h3>  采访过程中,热心的原洋塘钨矿财务股长陈运松(女)老人和罗玉常工程师为记者提供杜元云著《矿山岁月》(如图)。同时杜元云老先生在电话采访时,为记者提供了洋塘钨矿的大事记。</h3> <h3>结束语:</h3><h3> 陪同记者二天跨越广州、惠州、梅州的采访,有30位均是60一一80多岁的老矿工分别以座谈或电话接受了采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每位让人尊敬的老矿工们动人和励志的故事作出记述。但每一位善良淳厚、淡泊明志的老人都对矿山岁月有一种深情的怀念、自豪和无悔。望着这群逐渐老去的背影,无不感慨!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的繁荣富强,不正是有这一代代不忘初心、忍辱负重的老矿工式的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前赴后继、默默为之添砖加瓦吗?我把一股胸涌而出真挚的敬意献给他们!</h3><h3><br></h3><h3> 2019年8日31日初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