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培正中学今年将迎来他的130华诞!130年,从一间书塾,一间房子,四十四个学生,二位教师,发展至今,一门六校(何为一门六校,小编后回分解),仍名为“培正”,在广州市这样的学校可能就只有这培正中学了,全国可能也没有。</h3> <h3>如果看官是培正中学的学长学子,请你记住:2019年11月30日是培正130周年校庆日,你的归宁,是母亲的庆甚!母校敞开大门迎接每位学子!一到校门,你不用看校匾,每一个瓦铛上铸的“培正”二字就告诉你:你回到母校了!门檐和顶门脊上的兽龙鱼尾欢迎你!</h3> <h3>培正校歌第一句“培正培正何光荣”,130年了,培正的桃李芬香,革命者和革命烈士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有之,学者院士一十四位,各行各业的骨干领军者难计其数,自强不息做好本份的更是灿若小花开遍亚欧美洲。图左是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廖承志,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副总理邹家骅</h3> <h3>邹家骅是邹韬奋的儿子。邹韬奋是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七君子”之一</h3> <h3>以下几位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h3> <h3>右图是何炳林院士。对何炳林院士我有话要说</h3> <h3>何炳林院士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人,1930年进入以“管理严格,教学认真”著称的广州培正中学就读,这为他1947年赴美读博士打下了坚实基础。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准备立即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但被美国阻挡,后经他的努力和斗争,又得到周总理的支持和外交上的帮助,最终被批准回国。</h3> <h3>这是沙湾古镇里的何炳林院士展览馆</h3> <h3>说到治校严格小编我曾看过一本书,名《李宗仁和李秀明》,其中说到李宗仁的独生子在广州培正中学读书,有一次因病在医疗后要赶回校上课,破规矩第一次坐李宗仁的车回校,但车到培正小学附近就不敢再向前开,下了车跑步回校,生怕被学校被同学看到而要被批评搞特殊化。</h3> <h3>右图的这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他的名字振聋发聩吧!</h3> <h3>左图吴仙标是美国第一位华人洲长,曾任里根总统顾问。</h3> <h3>每位院士都应有他们的故事,小编孤陋寡闻,学友们你们去挖掘吧</h3> <h3>广州培正中学原来是一间男校,小编不知培正中学何时改制为男女校,校史馆出现了左图的这位巾帼英雄</h3> <h3>广州培正中学的教师队伍更是精英荟萃。冼星海、何安东、陈黄光等都是全国的知名人士,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小编到校史室参观时,义务管理员告诉我,陈黄光是中共地下党员,是烈士,几天前有党史部门人员到我们的校史室了解陈黄光的事迹。</h3> <h3>培正校歌的第二句词是“教育生涯惨淡营”。小编第一次唱这句词时觉得调子暗淡,不阳光。但了解了培正的教育经营后,才知培正中学不同于先一年建校的广雅,广雅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办的,一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h3> <h3>广州培正中学是由五个人筹集六十七个银元创办的,取消科举制度后校名曾改为“培正书塾”,校址最初在秉政街,学生四十四名。后又几易校址,意图发展,十六年后经费枯竭,停办。真可谓“惨淡经营”!1907年终于筹得三千银元,买下东山现地片建校,以后正式命名“广州培正学校”。1930年,黄启明校长筹建西关、香港分校至抗日战争前,全校师生达四千多人。以后又建澳门培正学校。这就有了后来的香港培正中学和澳门培正学校,再加上东山培正小学、西关培正小学和五邑某地一间培正中学,所以就有了“一校六门”的繁枝树茂的培正学校。广州培正中学被称为贵族学校,而非广雅,当年革命的党政要员在广州的子女都就读培正</h3> <h3>培正书院到培正中学,历经几代校长的砥砺奋进,而使培正长足发展的是黄启明校长。他利用他出席亚洲教育界会议之便,赴美洲走南洋,游说华侨巨商,筹得30万元,建起了东山第一座教学楼——白课堂,购致教育器材,吸引大批华侨送子女进培正就读。</h3> <h3>白课堂。被称为东山第一间教学楼。这是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与天津的霍元甲的武馆如出一辙:白墙泥红瓦,拱廊栏,从二楼廊道放眼前面是操场,近处是宽敞的食堂,楼前一排米兰树,米兰花开时,幽香沁心脾,制香水人这时就到学校来在树下铺开牛皮纸接落下的米兰。</h3> <h3>后来黄启明校长又筹办了香港培正中学,西关培正小学</h3> <h3>校门楼现在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他历经开办广州培正中学,到广州师范学校,到侨光中学,到人民一中学,到五十七中学,到1984年年底复名“广州培正中学”。</h3> <h3>操场与青年会,青年会在最近的几十年都是我们的医务室和体育室。但他的贵气从他的花阶砖、红墙绿瓦、用心设计的外观,还有——</h3> <h3>这是今年七月份拍照的青年会,建于1925年</h3> <h3>1948年在操场召开培正中小学运动会。图中的主席台现在依旧</h3> <h3>刚修葺一新的美洲楼。这是美洲华侨为庆祝广州培正中学建校40周年而建。他是由著名的建筑师杨锡宗设计。杨锡宗你不认识,但你应该知道中山大学、中央公园、东山的很多小洋楼、十九路军陵园,这些都是杨锡宗担纲设计的。杨锡宗还参加过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的竞赛</h3> <h3>真是有幸啊!杨锡宗给我们设计了如此精美绝伦的教学楼,小编我斗胆评论一句,美洲楼全部的精美集中在他的门楼上,一个门楼通体三层楼高,高耸挺拔,简朴敦实。还要告诉你一个小节,他的窗框窗户框用的全部是楠木,小编与他相知相识五十有一年,没见这些窗框换过,楼的用料之精不言而喻</h3> <h3>美洲楼后门不比前门,显得内敛安静</h3> <h3>美洲楼全称美洲华侨纪念堂</h3> <h3>美洲楼对面是图书馆,层层绿树合抱的三层楼,在当时已是不小的图书馆了。图书馆始建于1936年,屋脊上有邸吻和“仙人指路”告。</h3> <h3>说到宿舍,图中是王广昌学生宿舍楼,是华侨王国璇先生捐建的。这楼在广州建筑史上留下了令人扼腕赞美的一笔:他的“筋骨”不是钢筋,而是“竹筋”,今年是他的101年华诞。</h3> <h3>王广昌侧面图</h3> <h3>澳洲纪念楼是建于1932年的另一座学生宿舍楼</h3> <h3>澳洲楼仍是学生宿舍楼</h3> <h3>操场围墙外有两座教师宿舍楼,与澳洲宿舍楼同时建筑,各为南楼、北楼,风格与主要教学楼一致。</h3> <h3>座落在初中部的芳园,像校园建筑中的一颗珍珠,小巧玲珑美仑美奂,现在是校史馆和同学会办事处</h3> <h3>芳园外观一角</h3> <h3>旋转梯</h3> <h3>入室花阶砖</h3> <h3>现在的操场和二十多年前建的教学楼</h3> <h3>新教学楼:胡忠楼和林炳炎楼。是在白课堂、大饭堂、古巴楼的地址上建起来的。可能时间往后推二十几年,上述三座老而别具上世纪早期风格的建筑就和美洲楼、校门楼、王广昌楼、澳洲楼、芳园一齐被列入保护文物名单,也就是与广雅一样:整个学校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这是胡应湘先生捐建的胡宗楼,楼顶,你要注意楼顶上的“白球”,这里面设有从紫金山天文台订造的150毫米折射望远镜。</h3> <h3>胡忠楼和林炳炎楼用天桥连接,方便学生从林炳炎楼到胡忠楼做实验</h3> <h3>就是新建的初中部</h3> <h3>建校100周建的百周年纪念堂</h3> <h3>内有可容1400人的礼堂,还有乒乓球室,舞蹈室、乐队排练室</h3> <h3>百周年纪念堂旁的游泳池</h3> <h3>广州培正中学在东山的建立,使东山多了一条路:培正路</h3> <h3>广州人的口头禅之一: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东山是贵族聚居地:华侨巨商,更重要的是达官贵人。小编自认为,东山的贵气以培正路为中心。东山的简园、明园、隅园、逵园、春园,号称东山五大园,全部不出培正中间半径200米内</h3> <h3>逵园</h3> <h3>三大会扯离培正五分钟路程</h3> <h3>毛泽东和陈独秀开会期间就住在离三大会址两分钟路程的春园</h3> <h3>三大代表在会议的休息间隙就散步到东山公园。东山公园遗址就是现在的1路公交车东山总站</h3> <h3>培正培正何光荣,培正培正何惨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