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上海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经历了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的几度沧桑。新中国诞生后人民邮政的发展日新月异。1999年邮电分营后,独立运行的上海邮政开辟了发展新天地。</b></h1><h1><b> 上海邮政博物馆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建筑——上海邮政大楼内,有翔实的史料,及现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记载了上海邮政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以及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做出的贡献;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业务)产品及其发展;展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邮票。内容丰富。</b></h1> <h1>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邮政大楼二楼,此为入口处。</h1> <h1>上海的邮驛设置有千年的历史。开埠以来,上海邮政成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重要和独特的地位。</h1> <h1>殷商(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最早发现的甲骨文片上记载了殷商时期远方击鼓通报边境军情的情况。</h1> <h1>汉代写信俑和送信俑</h1> <h1>古代松江府城图,那时已有邮驛的标注。</h1> <h1>阳陵虎符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是调动军队的凭证。</h1><h1>古代邮驛限用于军事联络。</h1> <h1>上海近代邮政</h1><h1>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中,上海先后存在过邮驛、民信局、客邮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等机构,有的交叉并存,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邮政作为全新的通信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为邮政发展创造了条件。</h1> <h1>大清邮政时的邮政大楼模型</h1> <h1>当年的投递邮筒。</h1> <h1>民国邮票</h1> <h1>民国邮筒</h1> <h1>邮政大楼模型</h1> <h1>邮务长办公室 上海邮政大楼326室是原邮务长办公室。20世纪30年代从邮务长办公室可以直接看到黄浦江边码头。邮务长通过望远镜察看黄浦江边邮政码头邮艇到岸、装卸邮件的情况。</h1> <h1>各国的邮筒</h1> <h1>邮政日戳</h1> <h1>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邮局</h1><h1>1985.11南极长城站邮局正式对外营业。1998年国家邮政局批准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设置邮局。隶属上海浦东新区邮政局,邮政编码200138。</h1> <h1> 书信与文化</h1><h1>书信是人们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自有了文字以后,便有了明确的书信,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见证历史,秉承古训,传播文化,启发后代。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信函以其独特的内涵、独到的功能而发展、衍生,成为传递亲情、友情、爱情、商情的有效载体。邮政,作为信函和其它信息传递的提供者,也成为联系千万家、沟通你我他的可信赖可靠的伙伴。尽管今天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有了更多快捷方式进行沟通联络,邮政功能在弱化,但社会生活中仍有它的应用空间。</h1> <h1>我国第一套邮票</h1> <h1>大清小龙邮票</h1> <h1>邮票的诞生</h1><h1>自罗兰希尔受到村姑启发,发明邮票解决邮资付费问题,邮票已有150多年历史。</h1><h1>1840年英国最先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从此邮票作为“邮资已付”的标识一直沿用至今。</h1> <h1>文革邮票</h1> <h1>生肖邮票</h1> <h1>邮件分检机</h1> <h1>上海邮政局营业大厅</h1> <h1>营业窗口</h1> <h1>邮政博物馆坐落在苏州河畔,始建于1924年,占地6400多平方米(约9亩),建筑总面积25294平方米,建筑高度51.16米,钢架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楼高四层,转角处塔楼实高八层,另有一层地下室。立面采用英国古典主义手法,而主立面则围以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支撑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h1> <h1></h1><h1> 塔楼为17世纪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体现了典雅格调与雄伟气势。<br>南面正中为希腊神话的信使Hermes,戴有翼帽,手执双蛇缠绕与信鸽之杖,脚生翅。Hermes为信使与商业之神。Hermes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北面中为爱神,执飞机与书信盒,左塑像执火车头。</h1><h3></h3> <h1>大楼正在维修</h1> <h1>建筑中庭,顶棚为玻璃棚</h1> <h1>中庭面积为1347平方米,原来天井主要用于汽车邮运场地。现功能已重新定位。这里陈列着大清邮政马车、1917年购置的第一辆邮运汽车和“行动邮车”等。目前大楼在维修等原因,现只能在楼上走廊远远观望。</h1> <h1></h1><h1>从两侧旋转型楼梯进入1200多平方米的二楼营业大厅。内部因典雅的欧式风格装潢,引得游人前来打卡拍照。</h1> <h1><b> 今年恰逢上海解放70周年,所以上海纪实频道从5月份就播出了“上海解放一周年”节目,介绍了上海解放前后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一位耄耋老人讲述,他曾是上海邮政的一名职工同时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1949.5.27局势相当紧张,马路上少有行人,但他仍像往常一早佩戴好邮政局的徽章,前去上班,但门岗已被国民党军把守占领,颇费周折才进去,实为要保护邮件及邮政局的重要设备。所以他亲眼看到人民解放军攻下四川路桥,国民党军终于挑出白旗投降的全过程,而邮件和重要设备没有丢失一件完整保留下来!</b></h1><h1><b>邮政大楼坐落于苏州河畔,四川路桥北堍,该建筑高50多米,当年也是扼守苏州河上的一个堡垒,它曾经历见证了上海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因此引起我的兴趣前往一探。</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