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丰中学校友群诗文集锦(55期)我爱你——故乡海丰镇(二)(纪实散文)

璀璨蓝天

<p class="ql-block">  我爱你——故乡海丰镇(二)</p><p class="ql-block"> ——海丰给我留下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海丰镇,如一枚纽扣,在祖国大地上,是那么小,那么平凡,那么默默无闻。但她却用不甚浓郁的乳汁养活了那么多海丰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八九岁的时候,经常挨饿。那时心里只有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就是一日三餐有米粥可喝,有咸菜可吃。</p><p class="ql-block"> 可是就这小小的要求,也很难实现。记得一年的春天,冰冻的黑龙江大地,刚刚复苏,冰雪刚刚融化。我的母亲就拿着三尺挠子到大地里去刨秋季收获日时地里落下的土豆。</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把又黑又有冻味的土豆用刀剁碎,做成馍馍。肚子饿得像滚雷一样响的我,此时吃着这样的馍馍真是又香又甜,胜似人间所有的美味。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她的眼睛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啥也没有吃的了,我妈妈用谷糠加甜菜叶子做成干粮。又难吃又难咽。但是,这是维持生命的唯一的营养。</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因参军作战落了一身病。虽然公社大队给些照顾,但那是微乎其微的。和家里有一个健壮的父亲截然不同。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始终在最贫困的境地里挣扎。</p><p class="ql-block"> 记得文革时期,那时我有十一二岁。学校组织学生到公社的大俱乐部里听老贫农忆苦思甜。有几位老贫农在台上讲自己在旧社会是如何的受苦,如何的挨饿。我在下面细细的听着,我当时暗暗的想“如果我在台上讲,比你们还要苦十倍”,但我不敢说。</p><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海丰中学校友群辽阳代表大会,和幽默风趣的佟巨友聊天,他家男孩多,饭量大,小时候也经常吃不饱。但和我家比,还算是生在糖罐子里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参加忆苦思甜大会前,老师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挖一把苦菜,拿到会场,有专门负责做忆苦思甜饭的人。在小队里拿的小米,苦菜和小米放在一起,加上水,煮粥。</p><p class="ql-block"> 苦粥煮好了,稀稀的,一人一碗。我喝着这又苦又稀的米粥,觉得是那样的好吃,虽然苦点,但有米香味。一大碗没喝够,再想去盛cheng,没有了。我左顾右盼,看看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喝得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小,只知道饿了,喝这样的粥忒香。我不知道当时主持大会的领导是怎么想的。现在揣摩着,一定是出乎领导的所料。他们一定会觉得这些学生,这些孩子,一定是看着苦粥,眉头紧皱,喝几口就会剩下。</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那时不但我肚子吃不饱,其他人家的孩子也吃不饱。他们是偶尔喝不着粥,我是天天都有一顿甚至是两顿喝不着粥,有时是三四天没啥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就是这样的生活。我家最艰难的时候是,林彪葬身于温都尔汗时,我父亲参军时是在38军里,总指挥是林彪。这时的一个说法,那就是“身上有个眼(指枪伤)比毛主席小不点”,意思就是你参加解放战争也好,还是参加抗美援朝也罢,没啥了不起,不要以功尘自居。参加这些战争,尤其是在林彪指挥的部队里参军,好像就是和林彪是一伙似的。难道林彪这时葬身温度尔汗,那38军的战士们为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军人都变成了罪人?如今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难倒面对枪林弹雨的人却成了罪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想起来,一些别有用心的的人,推起极左路线真是害人不浅。我想这绝对不是毛主席的想法。林彪葬身温度尔汗是过,但他带领38军浴血奋战绝对是功勋卓著。由此,把我们本来已经很困顿的生活推向了深渊。</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大队还给点零花钱,我父亲因为有胃溃疡,吃啥吐啥,每天喝半斤酒(0·52元),维持生命。林彪事件发生后,我父亲一分照顾也没有了。当时的说法就是,退伍军人,不要以功臣自居,“身上有个眼,比毛主席小不点”!</p><p class="ql-block"> 由此,父亲的命运多舛,38军不再是什么骄傲了。当时很多领导都以为我父亲是以功劳自居,没啥病!我当时也这样认为。父亲51岁那年冬天,离开了我们。此时我才深感父亲这些年被病魔折腾得多么痛苦。</p><p class="ql-block"> 海丰小镇,给我留下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凡是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海丰人,都深感生活之不易。因此海丰人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不怕吃苦,奋力拼搏,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大海的风浪里劈风斩浪的人,在任何一条河流中闯荡,都会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p> <p>  如果有人问我,你们这一代人,在故乡海丰吃了那么多苦,经历了那么多让人心酸的岁月,你为什么还爱她呢?</p><p> 我会坦诚的告诉你!痛苦艰难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历坎坷,经历磨难,历经难以忘怀的人生之路,会使你变得坚强,会使你百折不挠,会使你走出一条成功之路。</p><p> 正因为这样,我们海丰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从事哪一行,都会与快乐幸福握手,与成功拥抱。</p> <h3>  海丰的人,都是那么朴实无华,都是那么善良,又都是那么乐于助人。</h3><h3> 海丰最让我难以忘记的事情很多,但有三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古时有这样一句话很有道理: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也不甜。还有一句话更是有道理:难时施人一顿饭,胜似富贵施人一锭金。</h3><h3> 清晰的记得自己当时也就是八九岁,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和我的同学刘立强到他家里玩,玩到吃晚饭的时候,刘婶非留我在她家吃。说心里话,我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腼腆,从来不在别人家里吃饭。刘婶拉着我不让走,我看着刘婶蒸的菜包,真的很馋。</h3><h3> 刘婶包的是苋菜包子,皮是玉米面的,煮的小米粥。说是粥,莫不如说是米汤。我吃了三个包子,喝了两碗粥。刘婶问我,“孩子,吃饱了?!”我说“婶。我吃饱了。”我眼看着刘婶只是看着我们吃,她一个也没动,可盆子里只剩一个包子了!</h3><h3> 刘婶家不是海丰本地人。她家是投奔亲属家,后搬到海丰街里的。后来她家搬走了!再也没看到我的同学和他的妈妈。</h3><h3> 今天想起这件事来,我真的是不懂事,我把刘婶的那一份给吃了。当时感到刘婶做的包子太好吃了,粥做得也香。</h3><h3>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老人,他就是恭二西街里北头三队的队长王凤祥,他会吹唢呐。他的大儿子王中全是我的同学,我的同学腿脚不好,有点踮脚。</h3><h3> 我和王中全是好朋友。他在我家吃过一两次饭。而我在他家吃了无数次饭。由于我父亲有病,有时实在没钱买酒,就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卖掉。经常断炊。</h3><h3> 我都上初中高中了,只要去他家溜达玩,大娘就非留我吃饭。我家是经常喝粥,大娘家吃的是小米干饭,土豆酸菜;有时晚上是煮玉米馇子,就着咸菜吃。不管是小米饭还是玉米馇子,吃起来比现在的饺子都香。</h3><h3> 我离开海丰不久,得知王大伯去世了,大娘不久也离开人世了。但他们对我的好,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对我的恩,我铭记于心!</h3><h3> 我叔叔家的饭我从来没吃过;但我叔叔寿命长,我回到海丰的时候,每次都给老叔留几个钱。我的王大伯,我吃过他家无数次饭,但他们都离开了人世,我没有报答他们的机会了。人啊!就是这么奇怪,这么难以意料!</h3><h3> </h3> <h3>  还有一个人,我不能忘记,那就是我的大娘,我大伯和我父亲是同一祖父。我大娘这一生生了八个男孩,操劳了一生。</h3><h3> 记得是一年的冬天,大娘家养了一头母猪。大伯大娘靠母猪产仔卖几个钱,贴补家用。不知这头母猪得了什么病,死了。那时,病死的猪也不扔掉。</h3><h3> 把这头猪收拾干净的,卖了四分之三,留下一点自己吃。大娘看到八个孩子瞪着睁大的眼睛,还有我家三个小孩也等着解馋。</h3><h3> 大伯烧火,大娘煮肉。肉煮熟了,大娘在菜板上切着熟肉,切一片,没一片。我们这些孩子等不及了,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两次肉。大娘把锅里的肉切完了,孩子们也吃光了!大娘笑呵呵的说“这真是一帮狼啊!哈哈!”</h3><h3> 大伯大娘没吃到肉,可满脸都是笑!今天回想起来,我的大伯大娘比我的亲叔叔要好一千倍!</h3><h3> 我初中没毕业,大伯就离开人世了。我大娘在我离开海丰不久也走了!</h3><h3> 我的王大伯,家里是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大伯一个劳动力,家里也不富裕;我大伯大娘八个男孩,家里更不富裕。我老叔只有一个男孩,和今天比,家里不算富裕,但和当时孩子多的人家比,得算是小康人家!</h3><h3> 我的刘婶现在不知还是否健在;我的王大伯大妈早已进了天堂,不知他们是否生活得很好;我大伯大妈,也早已进了天堂,或许他们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h3><h3> 海丰的人心地善良,同情弱者,从不狗眼看人低。不管是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在我幼小的人生路上曾帮助过我的,我都会永远不忘;哪怕是点点滴滴。</h3><h3> 还有一个和我无亲无故的人,我也是终生难忘。他就是蒋家屯的庞德,我叫他叔。他是供销社的店员,他人好,心地善良。</h3><h3> 我的父亲常年喝酒。因为家里没钱,常常是买半斤或者二三两。又常常是供销社已经关门了,半夜三更才弄到钱,去供销社买酒。那时海丰镇里只此一家商店。</h3><h3> 半夜里,不管是冬夏春秋,我拿着酒瓶,敲打着供销社的后门(值班室),庞德叔叔睡眼朦胧的起来开门,从来不说这说那,一点不高兴的表情都没有。这样的情形何止一次,何止十次,不下百次!</h3><h3> 七十年代的黑龙江的冬天,冰天雪地,晚上零下二三十度。室内也就十几度,谁愿意起来折腾!不知道庞德叔叔现在身体咋样!</h3><h3> 他在海丰供销社至少工作了十年。后来得知庞叔因为在卖货过程中,差了30多元钱。因此被打发回恭二东村,仍然当农民。</h3><h3> 当时听了这个不好的消息,我为庞叔唏嘘不已,感到好可惜。每当我想到他被我半夜敲门叫醒,他两眼蒙眬的开门为我打酒,真是愧疚感激之情至今仍在心中萦绕。</h3><h3> 那个年代,不管是当官的也好,还是一般工作人员也好,若有谁丝毫侵占公家财务的,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h3><h3> 现在的官员也好,普通人也好,如果真的花了公家的几十、几百、甚至几千,那都是好官,好工作人员。</h3><h3> 如果是现在,这简直不算啥事。不怪现在的腐败愈演愈烈。</h3><h3> 我家住在通往蒋家屯的道口附近,这之后我看到过庞叔几次,在我的眼睛里,在我的心中,庞叔永远是我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心地善良,助人于困难之时。</h3><h3> 庞叔每次看到我,都显得有些羞涩。我在海丰中学教高二高三的语文课。我正好教他的儿子的语文课。1986年暑期,庞叔的儿子考上了大学。</h3><h3><br></h3> <h3>  还有一位令我尊敬、令我终生充满感激之情的是海丰供销社的鼻祖李德元,由于屯亲的关系,我称他二姥爷。实际上一点亲属都没有,只不过是他和我的姥爷是乡邻。</h3><h3> 记得每次我拿着几角钱,有时甚至是一角钱去供销社打酒。二姥爷从来不小看我们。总是笑呵呵的打招呼,一边打酒,一边和我说话。</h3><h3> 每当我把酒买回来的时候,我父亲都说,你二姥爷是不是给你多打了?我说没。</h3><h3> 现在回想起来,二姥爷真是给我多打了,既没拿公家的酒白送人,又真的给多打了一点。就在这钱两之间,二姥爷把握的分寸真是妙到了极点。</h3><h3> 二姥爷把握住两个窍门,就帮助了微弱的我们。一是一两酒是八分三,而一角钱,又多了二分七。所以,二姥爷用一两的提漏,打一下,再来一点儿,这一点儿可以是一二钱(十钱一两重),也可以是三四钱。二是快打酒慢打油。打酒提漏提的速度快,就可以多带上一些酒;打油时,提漏越慢,油就可以多点。</h3><h3> 酒是公家的,二姥爷不能明目张胆的拿公家的酒送人;二姥爷看我拿那么一点钱买酒,他老人家深知我家的窘境。就这样。二姥爷帮助了我们!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感恩之情一直在我心中萦绕!</h3><h3> 那时候,如果能有钱买几块光头(类似于小馒头形状的点心)吃,那就香甜得不得了。但是我家一块也买不起。有时我去买酒,二姥爷就趁收拾食品箱的机会,把破碎的光头渣子收在一起,说“这点碎的拿去吧”!</h3><h3> 我的内心感激不尽。回到家里,我父亲就用这食品渣子喝酒。</h3><h3> 小时候,海丰好多好心人帮助了我们,我都铭刻在心,终生难忘!</h3> <h3>  海丰人的生活水平,我以为只有我家最贫困,我以为只有我吃了那么多的苦,我以为只有我成为长得那么艰难。</h3><h3> 1972年的12月初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回到家中,由于我家吃王发屯小八队的粮食,距离小八队有五六里地。那我家就不属于恭二西二队的户,所以毕业后一段时间没去队里干活。</h3><h3> 记得有一天我在街里遇到崔文学,他和我既是高中一个班的同学,又是隔了几趟房的邻居。他对我说:“公社税务所的邱喜贵(由于时间久远,姓不会错,名字可能有出入)让我再找一个人,去下面各大队的各家去收屠宰税”。记得那时个人家过年杀一头猪是三元钱税。</h3><h3> 模糊的记得我们三人,邱喜贵、崔文学和我开始下屯收税。有时是我们三个人,多数时间是崔文学和我。</h3><h3> 我从小到大,一直到高中毕业,还真没下过屯。小时候偶尔去三大家、蒋家屯、高鹏铺去看电影,是天不黑从家走,半夜看完就回来。因此真没去过下面屯子的各家。</h3><h3> 大约为期两个月的收税时间,我对海丰附近的几个大队的各家有了一些了解。因为我父亲常年有病,母亲身体也不太好。所以我家的生活始终是在极其窘迫的境地里徘徊。</h3><h3> 经过收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感到我们海丰镇的百姓的生活可以分为三种情形。</h3><h3> 一种是住着一面青的砖房,家里有缝纫机和自行车,屋地铺着砖。家人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吃的、烧的不缺。这样的人家能占百分之二三。</h3><h3> 一种是虽然住着土房,但吃烧不愁,家人没啥毛病,老力(生产队里干活的人)多。</h3><h3> 而以上两种比较“富裕”的人家大都在东侧和南侧的村屯。由此我想到古人说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恭头一、恭头二八方前后,宽头东西靠近三条河流和”山”的地方,相对其他村屯来说,至少烧柴比较充足。吃鱼方便许多。</h3><h3> 而距离河套远的烧柴吃鱼就非常困难。而北部和中部的几个大队的农家生活就非常困难。</h3><h3> 第三种情形就和我家有相似之处,家里有有病的人,或者失去主要劳动力,生产队里挣不几个公分。这样的人家处于十分困难的窘境。</h3><h3> 这部分人约占百分之十。由此可见,我们海丰虽然算不得上是穷乡僻壤,也是比较落后的地方。</h3><h3> 那时,管税务的就告诉我们两个人,不困难的人家一定要把屠宰税收上来,太困难的人家就算了。说心里话,你不算了,也拿不出钱来。</h3><h3> 我是对一分钱憋倒英雄汉有最深刻最切身的感受。</h3><h3> 每当我们走进一家时,先看家里的人的精神状态,有吃有喝的人家,虽然不是满脸含笑,但能热情的和你打招呼。当知道我们是来收税的,便拿出3元钱递到我们的手里。没有一点怨言,有时赶上饭时,热情真挚的非让我们吃饭不可。</h3><h3> 那时,夏天能吃上小米饭、茄子炖土豆或者豆角炖土豆就是最好的饭菜了。如果能放里点猪油,那就是最香最好的美食了。冬天能偶尔吃上豆包、土豆炖酸菜,如果也放点猪油或者放三五片肉。那就是神仙过的生活了。</h3><h3> 记得我们在宽头东一家吃的晚饭,那时冬季都是吃两顿饭,晚饭是15点多点。吃完饭我们两个才往回走。宽头东距离海丰镇街里有十四五里地。去和回来都是步行,一天下来我们得走不少于100里。有时走到家腿都酸了,还是年青,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点不感到累,吃完早饭又出发了。</h3><h3> 如果是今天,恐怕是税收不来,饭自己想办法去。如果收了税,饭没人供你白吃。</h3><h3> 那时人们手里缺少的是钱(生活的物质),但人们心中多的是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h3><h3> 而多数人家生活都是拮据的,大都在能够维持日常生活就很好了。记得我们两人在恭二东的一个村子,来到一家,刚一进外屋,给我们的感觉是,外面阳光灿烂,屋内漆黑一片。低矮的屋子,窗子上是糊的窗户纸,好像好几年没换新纸了。走进屋里,稍微亮堂点。但炕上没有席子,是用报纸糊的。</h3><h3> 我心里想,这样的人家咋不把猪卖了,还要杀猪吃呢?我心里有一百个疑问。这家的大婶当时有四十多岁,脸色泛黄,脸上挂满了忧愁。</h3><h3> 她不好意思的说,我这炕太脏了,真不好意思让你们二位坐。地下有两个黑不溜秋的木凳,我们两个就坐在木凳上。</h3><h3> 屋里啥摆设都没有,炕里叠着两三条被子,被子也是破旧的。这还收啥税。我们两啥也没说。大婶说,你们不是这个屯的吧?来我家有事吧?崔文学也是不好意思的说,我们是收杀猪屠宰税的。</h3><h3> 大婶面色深沉,眼泪流下来了。她指了指炕梢躺着的病人(她的丈夫)说“都病三年了,起不来炕。”“治病花了不少钱,拉了不少债,把猪杀了能多卖几个钱。一个猪的肉都卖了,家里一斤也没留。杀猪的当天,就吃点血豆腐。”</h3><h3> 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父亲常年有病,其中的苦辣酸甜我是最有感受的。我们非但没再提收税的事,还安慰大婶不要着急,慢慢大叔的病会好的。坐了一会儿,我们便离开了!</h3><h3> 这年冬天。我们两个人可以说走遍了海丰各个地方,走遍千家万户。</h3><h3> 与其说是去收屠宰税,莫不如说是搞社会调查。海丰十几个大队,我们基本走了个遍。我过去只以为只有我一家生活窘迫,其实,只是我家相对来说,是最困难的。</h3><h3> 海丰人非常朴实、勤劳、善良、坚韧、待人热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毫不畏惧,继续努力,奋力拼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h3><h3>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后趟房(连脊房,一趟房十间,每家两间)中间住的是乡党委副书记张树尧,他家有三四个孩子。有一天我和母亲去他家,找他有事,什么事情记不清楚了。当时,我家已经吃完晚饭。到他家时,正赶上他家吃晚饭。</h3><h3> 我看到他家吃饭,吃的是玉米馇粥,与我家比,他家的玉米碴粥里有饭豆;蘸酱菜是甜菜叶,但有甜菜顶,我家吃的甜菜叶,没有顶的部分;吃的大酱,他家的大酱是用油炸的,我家就是大酱。这就是当时公社(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家里与百姓生活的差距。</h3><h3> 记得张书记当时有三四十岁,我叫他张叔,一点官架子也没有。那时的乡政府的领导多数是本地人,张叔他不是本地人,好像在海丰工作了三五年。</h3><h3> 张叔家里也是五六口人,也是住两间土房,和百姓没啥大的区别。由此可见,那时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艰苦。</h3><h3> 1973年的2月末我开始在恭二西大队的二队参加劳动,一直到1975年8月。</h3><h3>当老师以后,虽然不贪黑起早了,但当时民办教师的生活境况还是非常困难的。</h3><h3> 我在海丰生活了三十二个年头,在学校工作了十一年。现在我离开海丰三十四个年头了。但我依然想念我的家乡,依然深深的眷恋着我的故乡。</h3><h3> 今天的海丰人,遍布祖国各地。据我所知:黑龙江省的哈尔滨、绥化市、绥棱县、建三江、牡丹江市、伊春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呼兰区、加格达奇区等地;辽宁省的沈阳市、盘锦市、鞍山市、辽阳市、大石桥、大连市、锦州市、葫芦岛等;山东省的青岛市、济南市、日照市;祖国其他各地都有海丰人的身影……</h3><h3> 他们不管走到何处,都会知难而进,创造人生最美好的明天!为海丰增光添彩!</h3><h3> 海丰,祝您早日成为快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您的面貌会焕然一新!您同美好的中国梦紧紧相连!</h3><h3> 璀璨蓝天(7564字)</h3><h3> 2019年9月5日完稿</h3><h3> </h3> <h3>汉俳五首</h3><h3> 同学会</h3><h3> ——王凤权</h3><h3>重逢在海中,</h3><h3>见面相互猜姓名,</h3><h3>一握涌激情。</h3><h3>携手入餐厅,</h3><h3>举杯相庆有今生,</h3><h3>同窗情义浓。</h3><h3>联欢添喜气,</h3><h3>诗词歌舞展才艺,</h3><h3>座谈吐心语。</h3><h3>乘车览胜行,</h3><h3>满载欢声满载情,</h3><h3>留念共合影。</h3><h3>旅馆来休息,</h3><h3>讨论人生谈过去,</h3><h3>晓辞惜别离。</h3> <h3>同学们早上好! </h3><h3> 孙士祥 </h3><h3>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h3><h3>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h3><h3>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h3><h3>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h3><h3>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h3><h3>感恩别人是一种升华!</h3><h3>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h3> <h3>编辑制作:璀璨蓝天</h3><h3>文字:璀璨蓝天、校友</h3><h3>摄影:校友</h3><h3>美篇号:4701485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