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

海辰

<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西北,曾名北辰镇,是清朝盐商的重要驿站。&nbsp;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nbsp; &nbsp;</h3> 河下 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br>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周世宗伐南唐以后,即于此建满浦关以通水路。后又建坝筑闸,更将闸改为坝。隆兴年间,魏胜与金人打仗,即由此调兵运粮。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抗。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河下为淮安重要的商埠。 河下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是全国所有古镇中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明清两代,河下出过55名进士,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出举人100多人,博学鸿儒司5人。从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御膳房总管、光禄大夫,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其中有一批是当时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其中唯一的一名状元名叫沈坤。沈坤生得很聪明,接受能力很强,经史子乐、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在当时的青少年中学业显得很突出。他的父亲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线曙光,因而十分钟爱他,希望他在读书上有所成就,将来做个大官,改变他这个不象军人又不象商人的门庭。他把他全部精力放在培养沈坤上。他到江南做生意,有了赢利,就全部用来购爻图书、古玩等"不急之物",一趟一趟带回家,这给沈坤读书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淮安太守范槚和给事中胡应嘉诬陷他"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叛朝廷",嘉靖帝将沈坤逮捕下狱,死于狱中。吴承恩曾为沈坤的父母撰写墓志铭。 上面这幅图展示的是河下古镇的花巷水龙局。水龙,在古代指灭火器,水龙局就是摆放水龙的地方。花巷,是河下古镇的主要街道,人居稠密,其中多是盐商,如引发火灾,将损失重大,所以在古代就设立了消防局。 上面这两幅图展示的是河下古镇的吴鞠通中医馆。吴鞠通中医馆,是中国古代名医、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诞生在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馆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分南北两路轴线组成一个古朴浑厚、疏朗淡泊的淮上园林。中医馆通过对中医资料文物展示、名老中医坐堂问诊、中医保健茶艺、太极拳剑表演等营造"养眼、养心、养性、养生"的浓郁中医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