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对陕西省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小楠河阮氏家族文化的探究(阮英高)</h3> <h3>阮姓考证</h3> <h3>一、总论: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h3> <h3>二、阮氏宗亲的姓氏起源与考证:</h3> <h3>1、姓氏起源一<br>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br>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br>阮国被西周所灭之说可见于《辞海》,但据《诗经大雅·皇矣》载:“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爱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岗,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br>商末周初,周武王为彰其天子洪德,安抚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预封国,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邑(今河南淮阳),为陈国的开国始君,遂为陈氏的开氏(姓)始祖。<br>周朝如此封国命氏,氏的发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为众多氏国之一。当时这样的小“国”,其实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诸如:程国、崇国、扈国、阮国、房国、杜国、箕国、密须国、寒国、过国、庸国、邺国、铸国、戈国、邳国、观国、褒国、缗国、岐国、仍国、奄国、双国、武罗国等等。<br>后来,阮国在西戎贵族的侵压下不断被分割,阮国被迫逐渐东迁,战国初期为秦国所灭,设置为义渠邑。阮氏族人为避战乱和仇杀,后分散到了全国各地。<br>阮国故地在西汉时期置为安定县,北魏时期为泾州,唐朝时期改为保定县,元朝时期改为泾川县<br></h3> <h3>2、姓氏起源二: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br>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br></h3> <h3>3、姓氏起源三: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据《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载,春秋时卫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东晋时改石为阮者.另南朝会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宠爱,被萧衍拜为修容,赐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为氏者。</h3> <h3>4、姓氏起源四:定制阮氏文化竹简<br>出自他族。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h3> <h3>三、各个历史时期阮氏家族的迁徙与分布:</h3> <h3>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br>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br>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将领、合浦徐闻人因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大败,子孙遂居遂溪隋一统后,有南朝阮姓回迁北方。阮姓入闽始于唐朝,据《阮氏族谱》载,陈留郡阮安所于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至阮文富,约在北宋时迁居福建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br>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阮思聪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br>明清时期,阮姓人口继续大幅度增长,见于记载的阮姓人物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前期,但这种增长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即分布于今越南地区的阮姓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与其他地区相比在数量上明显占了优势。见于《明史》和《清史稿》记载的阮姓人物中安南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同时期我国境内阮姓之人鲜见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元以后,阮姓已发展成为越南的第一大姓,《新元史》言“其氏族如阮、裴、吴、杨、陶、黄、武、宋、陈、程、梁、胡之属,外无他姓”,《越南通史》亦言“越族人姓阮、范、陈、吴、黎的最多,子女用父姓”。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叶,阮福映还建立了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氏王朝。这说明同一时期分布于越南的阮姓不管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政治舞台都有别与其他地方的阮姓。那么,越南的阮姓与陈留阮姓是否一脉相承呢?越南作为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越、汉民族的融合、源远流长。现代越南民族的形成,离不开汉族血统,这是越南历史发展中重大的特征。“相传三皇五帝时期,颛顼的足迹已远至交址一日,正当调。从秦汉时期起,中国政府在越南建州设郡,并派官员进行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又是阮姓之人迁移和为官的一个主要地区。元朝时安南国人黎崱常年旅居中国并撰有《安南志略》,黎崱自称是东晋交州刺史阮敷的后代,幼年过继给舅父黎瑧为子,因该姓黎。《四库全书总目》也认同这一说法,亦言其为安南国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之后,世居爱州。幼与黎琫为子,因从其姓”。《越州阮氏宗谱·望族考》称“世竟言安南阮福映事,而不知吐其秀者在前明,养其根者在会稽也。夫自渭而陈留,自陈留而会稽而安南,恢拓华源,化家为国,茂矣美矣,叹观止矣。”当代学者亦指出,“自五代、宋以后,安南建立独立王朝,著名的开国君主多为华裔”,阮朝的建立者阮福映即是其一。据此,基本上可以断定越南阮姓源于陈留阮氏,是华、越两族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与明清时期越南阮氏蓬勃发展相反,此一时期我国境内的阮姓人口数量难以估计,除明清两代越州阮氏修有《越州阮氏宗谱》,详载越州阮氏的世系支脉外,分布于其他地区的阮姓鲜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随着人口迁移以及异地为官现象的大量存在,阮姓的分布比以前更加广泛。据《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典·氏族典》之《阮姓部列传》所载阮姓以及近代阮姓名人分布,可知除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六省之外,北方的山西、河北,南方的云南、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也相继出现了阮姓人物分部。而清代中后期的学者兼显宦。江苏仪征人阮元,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代表了历史时期阮姓之人的最高成就,史载其出于陈留尉氏。更值得注意的是,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岛屿也出现了阮姓之人活动的记载。台湾阮姓当从福建流入,且人口增长迅速。<br></h3> <h3>四、笔者追寻陈留堂上的阮氏家族:</h3> <h3>陈留阮氏是中古时期有着特殊地位的士族。它属于"新出门户",在两汉声名不彰、官位不显,但在魏晋南朝,陈留阮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都出现了迅速的上升。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名载典籍者共九代三十三人之多,且独自立传的有十人,其中,除了阮谌"征辟无所就"、阮深、阮广宦历不详外,其余三十人都有仕宦经历。 魏晋时代,阮氏家族名士辈出。从竹林名士之清谈到中朝名士之任诞,都有阮氏成员参与其中,阮籍更是被后世放达派名士所祖述。阮瑀、阮籍父子的诗文分别是"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中悲据意识最强烈的,他们用满含忧思的诗文、表达了其遭遇的生命困境--这里既有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也有对乱世政治的绝望。陈留阮氏以纵酒佯狂、放诞不羁的独特行为对抗世俗社会,表现出对儒家名教思想的否定和对礼法之士的蔑视,而其放达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悲剧意识--既有对天道的怀疑,也有对人事的否定。湖南阮氏家族源流 石门阮氏亲族源流源 明朝末代清初,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一支阮氏族平易近迁至四川忠州落基,后因流寇扰乱,兄弟八人相商,五人留川,三人向湖广之荆州,江陵,公安等地迁徙,途中破铜锅一口为三块,三人各执其一,以为日后碰面之时认族归宗之信物,故自号“铜锅阮”。今后,廷雄公,廷见公,廷献公兄弟三人权时落基江陵,公安等地,各居一方。适后,廷雄公然后人又自江陵过公安,经毛家厂至澧州,石门南乡黄溪峪口陈家边,白洋湖等地落基,陈家边有一条长六七里的岗苓,阮亲族平易近在此繁衍成长,称它“阮家岗”。廷雄公之七世孙士贤公迁往湖北长乐(五峰)县渔阳关西南之阮家河,士位公迁往常德府之流化口,士科公迁往施南(今湖北鄂西自治州的恩施,宣恩)红渡溪,士宏公留在古老违,另有一支迁往慈九溪卫(今慈利江垭,九溪)这几支族平易近之鼻祖便是廷雄公。 大明公是湖广省黄州府黄冈县磨安香高沙村沿门社人,因兵匪反叛,大明公之孙坤易公,朱妣约余以及俩姓族平易近同逃国难,离乡违境,于石门思古溪栖身,相继生士俊,士朝,士子,士华四子。后坤易弃世厝护歧峪,朱妣为谋求活路计携四子约余,以及二姓转迁九渡河四方冲,三姓合置田产,上齐黄茅岗,下抵黑神庙独粮户,安居落业,族平易近都爱崇大明公为鼻祖,经历屡次三百余年,传至十六,七代,人丁兴旺,事业发财。 湖广省武昌府阳兴县古兴国州阮氏鼻祖为达人公,后裔中也有迁往长乐县的,达人公之孙精华公号经郷,曾任长乐县之县长。国巃公之裔由荆州府枝江县迁往长阳县马连坪落藉成长。以国巃公为鼻祖的马连坪阮氏经历屡次十五,六代,也为这个地方之望族。 临湘绿叶乔木冲阮氏 五世祖居仁公,加赠宪爵勅命大人,原本籍贯交趾东潮县,以孝廉举中乡科,奉旨于明景泰2年(1451)出宰临邑,两任复升河南第三府,因老致仕,奉旨拨膳田,土名新县垅百亩。敕凡仕国中者,竟不容吧还,复家于临湘菖蒲塘。殁于成化2年(1466)。子时奉,朝廷钦差大臣祭酒,敕赠御葬南门外望城岭楠梓冲。后裔阐发绿叶乔木冲、毛港头及沅潭等处,也有移居别省者。清道光26年(1846)创修族谱。道光8年(1828)创立祖祠于绿叶乔木源荆竹山之麓牌刑。 安化阮氏 鼻祖昭公,南宋孝宗时自江西新淦县迁居吉安。其八世孙珫公,字明聪,因地狭人稠,钻营成长,于明洪武27年(1394)由庐陵城北小市儿头迁湘,开基于安化县仙长乡白泡潭(今称百宝潭)。族人漫衍于九涉水、岐山、大洞溪、千丘塅、蓝石、桃林坪等地。昭公八世孙璞公迁益阳,十二世孙喜君公迁新化。至1948年,已经传17代,男女丁口约4000人。咸丰11年(1861)建宗祠于九涉水。 邵阳阮氏 始迁祖清公,原本籍贯江西庐陵,明初携弟林、奎、璧迁湘,清公始迁邵阳南路三里桥,继迁九公桥、杨栎,三迁东田冲。林公回原本籍贯。奎公因永城三都九甲唐隍保丁稀粮少,难于承办服役,遂顶当籍,以唐为氏,落业城南三里桥。璧公落业邵阳西路桃花坪。1933年纂有族谱。 湖南邵阳桃花坪阮氏族谱: 阮氏源流序 尝考古之申屠多由国君所授,而源流则有必辨。今之子孙欲识宗族所由,斯家谱在所必详。倘本源未晰,其不至如藉谈之忘祖者几稀。我阮氏诞落邵邑者,道光丙戌岁始纂家乘,祖清、林、奎、璧四公以上均茫然未之详也。岁壬辰,阖族议续修,因不怕奸诈阴险爬山蹚水,博采湖北、蜀西及本省诸郡邑各宗世代相承,得以知阮氏之源流,盖自有熊国君始也。查各旧谱所载,黄帝有熊氏至周,传三十九世,有髡公者,周昭王封为西都侯,国于阮、隶、岐、渭间,子孙世居之,逐以阮为姓焉。今甘肃平凉府泾州旧址犹存。自髡公传廿八世至庄公,周慎靓王时位列丞相,家于汴梁尉氏。又传十七世至克仁公,秦始皇封为陈留郡守,而阮氏之郡逐以陈留名焉。自克仁公传四十二世大公愈公,南宋时官汴梁布政,又居东阳,传九世至璋公,官礼部员外,生孙四:仲秉祁公,登进士第,宋承平兴国年间卜居吉水文现象昌乡金城皂,方为金城一派鼻祖;叔秉全公,官征南大将军,镇守龙泉,逐留住南街,为龙泉一派鼻祖;季讳全公,官将军都督,为黄州一派鼻祖;惟我秉中公行居长,官龙虎将军,由金城徙洪都之新淦转徙泰以及,今新淦、新喻、卢陵、泰以及皆其后也。自秉中公传十世至昭公,宋绍兴末年,官吉安司户投军子孙逐寓城北小市儿头。传五世至浩公,任南安学录,生四子:长宏道公元末徙安福伊溪;次红运公,官传授同兄住伊溪;三宏济公,居卢陵铜溪;惟我宏正公行居满,原住卢陵,官古滇郡守,嗣任宝庆粮府。生四子:清、林、奎、璧。或者居昭阳,或者回原本籍贯,旧谱记载綦详。既然这样那么阮氏之继担当承,以是世守勿替者,其本源盖有显证可考也。独异道光年间,阶廷诸公创修家乘,仅志由江右任宝郡,宦籍、尊敬人的名字未之详也,本源尚多缺也。兹当续修家乘,推创立有熊氏,溯源于宏正公。庶俾后之览斯谱者群知本源地点,当不至若藉谈之数典而忘其祖云尔。 光绪十九年癸巳岁农 </h3> <h3>五、国史大师级对阮氏宗亲的考证结论:</h3> <h3>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张诚二先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研究结果,我国姓氏的遗传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在迁移的过程中主要以同姓人口迁移为主,同时由于中国人历来恪守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婚姻半径小,婚娶地域相对稳定,因而在历史的迁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在各地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袁、张二先生主要是通过对历代姓氏的人口数量及迁移情况做随机抽样,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计算得出这一结论。本文则将陈留阮氏作为一个个案,通过对历史时期阮姓的起源、宗族的形成、人口变化及迁移与分布情况做全面的考察,从而得出两晋南北朝以前阮氏主要聚居在陈留郡,之后大批南迁,形成了以河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聚居地,使得南方阮姓人口远远多于北方的结论,与袁、张二先生的研究成果基本吻合。同事陈留阮氏作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个个案,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与两宋之际两次人口大迁移的浪潮,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陈留阮氏人口迁移的一个高峰期,此次迁移对形成以后阮姓人口分布的三大中心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迁移的大势则是自西而东、而南,这也符合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将领、合浦徐闻人因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大败,子孙遂居遂溪。隋一统后,有南朝阮姓回迁北方。阮姓入闽始于唐朝,据《阮氏族谱》载,陈留郡阮安所于天佑四年(970)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至阮文富,约在北宋时迁居福建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阮思聪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清康乾后,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现在阮姓人口列中国第一百八十九位。<br><br><br></h3> <h3>六、笔者对陈留堂上宗祖的考证:</h3> <h3>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邑,外黄,封丘,长罗,尉氏,傿,长垣,平丘,济阳,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后世辖地减少。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以陈留郡为济阳国,封皇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济阳王为山阳王,国除为陈留郡。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296284户,1509050人。东汉前期,省成安、长罗二县。章帝时,以梁郡甾县来属,更名为考城县。建初四年(79年),以傿县、宁陵县属梁国,以长垣县属济阴国。后又以长垣县还属陈留。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己吾县。其后,以陈国之圉、扶沟二县属陈留。东汉末年,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汉献帝即位前就曾经是陈留王。魏晋时期均为陈留国。泰始元年(265)十二月,魏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割小黄 浚仪、封丘 酸枣、济阳 长垣、雍丘、 尉氏、襄邑、外黄十县,邑三万户建陈留国,治小黄,在今陈留东北。南朝宋徙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仓家寨一带,领浚仪、小黄、白马、雍丘四县。北魏复于浚仪置陈留郡,亦在开封县西北,领浚仪、封丘、小黄。为梁州治。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9)废。<br>唐天宝元年(742)改汴州为陈留郡,治浚仪(开封市区),开封(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开封市区与浚仪县同廓),领浚仪,开封、尉氏、陈留、雍丘、封丘六县。乾元元年(758)复为汴州。折叠<br>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户二十九万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五十万九千五十。县十七:陈留,鲁渠水首受狼汤渠,东至阳夏,入涡渠。小黄,成安,宁陵,莽曰康善。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酸枣,东昏,莽曰东明。襄邑,有服官,莽曰襄平。外黄,都尉治。封丘,濮渠水首受□,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过郡三,行六百三十里,长罗,侯国。莽曰惠泽。尉氏,傿,莽曰顺通。长垣,莽曰长固。平丘,济阳,莽曰济前。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br>陈留郡:秦代置郡。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陈留堂:是阮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由于史料不足 ,历史时期阮姓人口数量及其消长难以估计 ,但从所见史料来看 ,阮姓人口的组成与其他大姓相比较为单一 ,源于泾、渭流域的陈留阮姓是组成今天阮姓人口的最主要的一支,且大姓中常见的赐姓和改姓也不多见。因此 ,历史时期阮姓人口的迁移与分布情况 ,见于史料记载的也主要以陈留阮氏为主 ,故本文拟从此入手 ,探讨历史时期在中国人口大迁移的背景下陈留阮氏宗族的迁移情况 ,希望对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问题有所裨益。<br></h3> <h3>七、笔者对祖宗来自湖北武昌府兴国州高家坪倪家莊的考证:</h3> <h3>兴国州,即阳新县,是湖北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单位,明代置。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兴军名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县、通山县、大冶县3县。崇宁元年(1103年),属江西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仍领三县。至元十七年(1280年),兴国路总管府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1282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克兴国,改兴国路总管府名兴国军。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大义元年(1360年),陈友谅改兴国军为兴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1376年)降府为州,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省永兴以州治,领通山、大冶2县。清初,兴国州仍领通山、大冶,同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兴国州不再领县,属武昌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设县,隶湖北省江汉道。1914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明末,陕南的人口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即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军的反复兵燹之后损失殆尽,其地域人口、文化也遭到严重损伤。严如熤(嘉庆时的汉中知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云:“川北、川东风土与汉南相近,自明以来,荆襄流民即聚此数郡之间。明末遭张献忠杀戮之惨,遗民所存无几。承平既久,民多外省搬入,而湖广之人尤多,以其壤地相连,易于搬移也。”[1]汉南即现在的陕南地区。 为了充实和发展这一区域,清朝建立不久,就考虑向此地移民事宜。另外导致移民的原因是湖广一带人口增长带来的生存压力。当时任定远厅同知的马允刚(定远厅地处大巴山区,属汉中府,乃分西乡县之地设置)说:“自高宗乾隆三十年后,川、湖、两广生齿日繁,人稠地窄,来南山开种者日益众,”[2]这也符合那是中国真正处于一个人口增长高峰的实际。 再一个原因是自然灾害及饥荒因素,在向陕南移民中,因灾荒迁移者占很大比例,诸多相关记载都提到了灾荒因素。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著名学者、乾隆年间长期巡抚陕西的毕沅奏请将兴安州升为府,奏折中说:“(兴安所在山区)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3]地方志亦载:“乾隆初,中干山南老林未开,土地荒芜。及四十三、四等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祲,小民流徙,络绎前来,多散布于山谷间,渐次开垦,安然乐业,遂成土著。”[4] 基于上述原因,清王朝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一般称为“川陕大移民”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陕南、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 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贯穿于川渝东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的秦巴山区,尤其是以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区为主体、涉及其周边地区的广袤山地是明清两代大移民的重要地区”[5]日以千众的数目流入陕南的秦巴山地,一度使陕南各地的人口骤增。随着各地大批移民的流入,不仅为陕南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技术,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方言语音、风土与民情,以及各地的民间艺术,为陕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如此规模的移民,必然对陕南当地的居民构成产生重大影响。严如熤论及清代嘉道时期陕南人口的土客结构时说:“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安徽、河南、江西之民约有三四分。”[6]也就是说,客籍大概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八以上。严如熤长期任职陕南,而且十分重视地方社会经济、民情民风的调查研究,其所说应当反映当时的实情。由此可以推论,移民约占当地居民是80%左右。 以山阳县的变化为例,何树滋(湖北钟祥人,乾隆晚期先后在雒南、山阳等地任知县)《修惠士田序》云:“数十年以前,居民无几,地方闲空。自乾隆三十年以来,生齿繁多,城内城外人烟稠密……”[7]。<br></h3> <h3>根据以上史料,阮氏先祖来自于湖北通山及大冶两县或阳新县,(有待进一步实地查证),先祖移民时间应为明未清初,即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的大移民时代前后,再者我通过解读《紫阳县志》,只有明代在县下设里,里下设甲,当时的汝河流域为清水里应为明代,而先祖进入小楠河的时间应为康熙三年以后,祖辈们先是沿汉丹江出楚而入陕南,因为三门峡.、南阳、陕西省安康白河、商洛山阳、、江西九江、武宁湖北阳新县、通山县(古称兴国州)都有阮氏先祖移民的记载。故而 ,移民的确切时间应为多批次和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迁移的,至乾隆六年(1741年),由于西秦对陕南实行的晚征、少征、免征的移民优待政策,形成了两湖两广移民陕南的新高潮,至嘉庆四年(1799年),移民政策进一步放宽加固,至嘉庆末年、陕巴老林地区便汇聚了江、广、黔、川、陕的无业侨民数以万计,至道光三年,陕南客家移民达15万之多。清水里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三十八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一》:汝河“发源县南界岭,北流入于汉”。安康在乾隆四十七年升级为府,下辖紫阳简。也就是说,阮氏先祖到达汝河流域的时间应为乾隆四十七年以后,及嘉庆元年左右。从阮氏族谱和口授相传来考证:阮氏先祖从康熙三年的“万”字辈开始,从湖北武昌府兴国州的通山或是大冶或是阳新县(有待更进一步考证)开始移民至汉丹江流域的白河、旬阳及安康一带,至乾隆中期,先民继续沿汉江、任河而上,至嘉庆元年,阮氏“宣润”字辈先祖便正式进入汝河流域繁衍生存,至嘉庆中期,“亨”字辈先祖便正式定居于:“西秦兴安府紫邑清水里四甲小楠河梨树坪”(即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三组的花石岩下的大树梁)。<br></h3> <h3>八、笔者写在探究之前的话</h3> <h3>家族文化是阮氏宗亲的天人之道,是人伦不可逾越人性之道。鉴于历史原因和家族文化的传承的不济以及移民文化缺少文字记载等多重因素导致家族文化的缺失和不完整。我们倡导:对待家族文化的态度是:多方搜集考证,唯有历史和文献的依据,反对信口雌黄,这样既扰乱了家族文化的人伦信息同时也辱没了自己的阮氏血统。由于祖先迁入小楠河的阮氏家谱已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被哗变的柯麻子的绑匪在抢劫太公的财物的过程中,族谱被火灾付之一炬。后来,在不同的口授相传中,由于字音和记忆的残缺,导致家族文化史料的残缺不全和没法科学考证的境地,故而,小楠河的家族文化停留在口授相传的境地,缺少规范、科学、有权威的族姓共话版本的文史记载与考究延续。家族文化依然神圣!我们恳请远在各地打工的阮氏子孙,根据家族文化急需传承、记忆、探究、考证的学者仁风,广用资料和图片的形式进一步来完善阮氏家族文化的规范和考证,达到在编纂融汇、贯通、有理、唯史,请参与人员多在考证和探究上下苦工,力争通过调查、走访、搜集和查阅史书和地方史料的方式,佐证阮氏族人的文化记忆,用文以化人的力量使阮氏族人家道文化尽快复世并更加辉煌!希望各族人都来关心和支持并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完善阮氏族人文化。致谢!</h3>